12月全國的影院迎來一次大爆發,很多電影都在12月扎堆上映。
而且不光是數量上開始高產,就連質量也都較之前多少都有所提升。
這不得不說是件好事,因為如今的影視劇市場的作品,確實有些一言難盡,前段時間不知道出現了多少「爛片」。
在12月11日剛上映的新劇《沐浴之王》,上映當天就已經化身變成了黑馬作品,兩天過去票房已經破億。
不光如此,它票房上漲的趨勢依然兇猛,成為今年的賀歲檔爆款,基本已經板上釘釘了。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沐浴之王》雖然票房一直在高漲,但口碑卻並不怎麼樣。
在網上被吐槽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而且還達到了與好評參半的地步。
電影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可能《沐浴之王》也創下了今年的一個記錄了。
此片的大概意思基本上是彭昱暢飾演的富二代,和喬杉飾演的澡堂老闆之間的故事。
因為富二代意外失憶,所以澡堂老闆趁機讓富二代變成了一個搓澡工。
當然,期間還發生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這就不細講了,不然就有些劇透的嫌疑了。
(評論秦國會統一六國都能被罵劇透,我表示已經開始瑟瑟發抖了。)
這部劇打的就是喜劇的旗號,那句洗掉一年不開心,更加能夠引起觀眾心中的意難平。
而且上映當天也受到了關注,成為當天的票房冠軍。
在如今的時代,提起喜劇基本上都是圍繞在徐崢、黃渤、沈騰等幾個人之間。
喬杉、彭昱暢等人能夠在這幾位當中脫穎而出,不得不說此劇也有它的可取之處,票房就說明了一切。
但此作品卻還是沒能逃脫被吐槽的命運,甚至還有人說這部劇雖然是喜劇,但卻沒有喜劇的靈魂。
因為從此劇的一些笑點來看,有很多地方都在致敬周星馳,比如最後的「對戰」,比如那本《演員的自我修養》。
這本身沒錯,但卻被一些觀眾吐槽只模仿到了表面,周星馳喜劇的內核所在卻沒有模仿到。
其實想想也是,周星馳的電影確實別樹一幟,基本上也都是草根人物的悲喜人生。
所以不管你是富貴還是貧窮,總能從他的電影中對號入座,將自己完全帶入進去。
人人都說他是喜劇之王,可當我們真正理解了他的電影之後,才會發現周星馳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悲劇」。
就連周星馳本人都這樣認為,因為在他的心裡,喜劇的真實面目就是悲劇。
所以很多人每看一遍周星馳的電影,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悟。
「初看不知影中意,再看已是影中人。」
這其實是大多數人對周星馳電影的感悟,也是絕大多數導演選擇致敬周星馳的原因。
反觀《沐浴之王》,其實很多包袱與梗都是在借鑑早年前港式喜劇片,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外表而已。
他們把「廚神」或者是「賭神」,換成了比較接地氣的「搓澡」,而劇情大概的發展方向卻並未做出改變。
我們能夠輕鬆的推敲出故事的經過與結尾,仿佛只是為了搞笑而搞笑,一些細節也經不起推敲。
這其實並不是誰的錯,能夠讓某些觀眾心中產生這種落差的,其實就是時代進步後的原因。
因為周星馳的搞笑方式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久到讓我們已經對一些人物開始產生了模糊。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一直在產生改變,之前能夠逗的我們捧腹大笑的梗,如今已經很難再有效果。
所以就會造成有些人對《沐浴之王》並不滿意的結果。
但其實我對這些吐槽並不認同,致敬並不就意味著要拍出跟周星馳同樣有含義的作品。
如今的社會日漸浮躁,民眾勞累一天就希望能夠通過喜劇而放鬆,《沐浴之王》輕鬆的搞笑方式顯然非常合適。
這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所以在普通民眾的心裡《沐浴之王》就是一部好作品。
能夠逗笑我們不就夠了?又何必費盡心思找不好的地方呢?
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表現上的東西,沒人希望累了一天後,還要去電影中體會更深層次的東西。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那活著多累呀?
至少這部劇看似一些老梗,卻總能逗得我捧腹大笑,而且從現場的效果來看,有這種看法的絕對不止我一人。
所以平常心就好,能夠逗笑我們的喜劇就是成功的喜劇,關於他是不是有靈魂,跟普通觀眾又有什麼關係呢?
點擊播放 GIF 2.2M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星爺,他是希望通過喜劇讓人們理解小人物的悲,但這個卻不是觀眾所需要的,至少目前不需要。
不要把一件事想複雜,有時候民眾所需要的恰好就是浮於表面的一些東西,僅此而已。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