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毛衛寧執導,王雷、李小萌夫妻攜手領銜的大型年代劇《愛人同志》正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日前,該劇的出品方強視傳媒在京舉辦了粗剪版的專家看片會。《愛人同志》以上世紀國共合作大革命時期的廣州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幾對出身背景、性格各異的年輕人在革命浪潮中的成長選擇和愛情傳奇。總監製、總製片人韓非在會上表示,「悉心聽取各方意見,將這部劇做到最好,希望在當下中國電視劇市場開闢一條新的路線,讓觀眾看到古偶、玄幻、都市劇之外,還有這樣一種思路的劇」。
看片會上,針對該劇正劇偶像化的風格,專家們提到2007年的《恰同學少年》,「在創作上有一陣清新之風,用一種新穎的表達方式,既有陽光朝氣,又能符合那個年代的特性」,開風氣之先。文藝評論家李準對該劇給予很高評價,「《愛人同志》從信仰追求和愛情追求相互關係的角度,真實再現那段歷史,打通歷史和現實,在青春偶像和革命歷史題材的結合上,做出了新的探索」。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則表示,「《愛人同志》這部戲生逢其時,習主席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講信仰,這也是這部劇的核心所在」。
「從本質上講,革命與愛情是同義語,因為二者都需要狂熱與迷戀。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為這二者獻身」。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的這句臺詞令人印象深刻,《愛人同志》正是再次聚焦革命浪潮中風雲激蕩的愛情故事,它和《人間正道是滄桑》部分段落有著相似的時代背景,只不過在表現形式上更加地青春偶像化。在當下的網際網路語境,亞文化蓬勃發展,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主流文化的空間。「愛人同志」這個名字很容易讓年輕觀眾誤讀為「耽美劇」,儘管有偶像劇的包裝,《愛人同志》的主題依然宏大,是對大革命洪流中第一代共產黨人愛與信仰的回望。
「對於『同志』這個詞,我們一直的理解就是『志同道合的人』,那是那段歷史特定的稱呼。但是隨著語言的發展和人類認知的加深,現在的人們為它賦予了新的含義,讓原本如此深刻的含義漸漸地失去了,這是讓人很痛心的一個事實」,總製片人之一張謙對此頗有感慨。他希望通過《愛人同志》的播出,讓觀眾重新認識「同志」這個詞語以及它背後深刻的含義。對於劇中表現的「同志」和「愛人」的辯證關係,張謙總結道,「所有的人物都是同志或者是愛人,有的人原本是同志卻成不了愛人,有的人是愛人卻成不了同志,原因很明顯——道德價值觀不一樣,只有男女主人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他們不僅是愛人,更是同志」。
習近平在今年七一講話時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愛人同志》就是對初心的一個詮釋。文藝評論家陳先義談到,「對青年整天宣揚小鮮肉、高顏值,這是不行的,應該給年輕人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像《愛人同志》這樣的戲,就是我們目前特別需要的。第一代共產黨人為什麼走上革命道路?走上革命道路後不論經歷多大的磨難還不改初衷堅持最初的信仰,這是我們當下年輕人要認真思考的事情」。
為《愛人同志》擔綱編劇的唐棟、蒲遜夫婦,現實中本身就是一對相濡以沫的「愛人同志」。據了解,該劇的劇本從2008年就開始創作,歷時整整八年。夫妻二人從新的角度開掘革命歷史題材,翻閱了大量黨史資料,走進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觸摸歷史表層下的深層紋理。「電視劇《愛人同志》的創作,是我們對革命歷史歲月的一次虔誠之旅,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高地的一次踏訪探尋,是對時代激流中奮發勇進的一代青年的深情緬懷。用三句話概括,就是『書寫革命歷史,追尋革命信仰,讚美革命愛情』」,唐棟在看片會上高度總結了《愛人同志》的現實意義。
女性在革命鬥爭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女兒,又是母親;既是愛人,又是同志。本劇著力塑造了沈夢蘇這個為信仰和愛付出一切的女性。文藝評論家劉玉琴談到,「《愛人同志》把焦點對準女性,不僅聚焦在愛情上,重心還落在信仰。把女性、愛情、信仰用一條紅線穿起來,在題材的創意、選擇和提煉上,還是有很獨到的地方。對於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是一種擴展、豐富,而且也是一種提升」。
除了編劇,該劇還有另外一對「愛人同志」,生活中,本就是夫妻的王雷、李小萌在劇中以情侶身份再次亮相螢屏。從甜蜜愛人成長為革命同志,王雷飾演的麥秋實和李小萌飾演的沈夢蘇逐漸生根的愛情也在革命中經歷重重洗禮達到升華。事實上,該劇時間跨度為10年,人物的心路歷程、情感糾葛、矛盾衝突都是很有難度的。韓非介紹,「很多演員看了劇本就知難而退了,還有就是吃苦,不是每天都在咖啡廳、酒店裡面,而是在山上山下,水裡土裡,戰爭場面還有一些危險性」。
「王雷、李小萌都是中戲科班出身,也都是北京人藝的演員,有非常好的表演功底和基礎。再者,他們是一對愛人,他們彼此懂對方一個眼神和動作,這個劇寫的也是一對愛人,經過那麼多風風雨雨,最終走在一起」。據韓非透露,王雷在歐洲拍《最後一張籤證》的時候看了這個劇本,通宵沒有睡覺,感動得哭了,還錄了一段視頻發過來。多才多藝的王雷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還寫了一首《愛人同志》的歌曲。李小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天天健身,讀劇本,為角色減肥20斤」。
當下的電視劇生產大環境,現實主義創作走入低谷,革命歷史題材更是冷落蕭條。今年七月份,各大衛視為紀念建黨95周年排播的獻禮片當中,因為沒有新的劇目,竟然有不少重播劇。文藝評論家王丹彥對此感慨,「《愛人同志》這樣一個紅色的信念、書寫革命歷史、遵循革命理想、讚美革命愛情的電視劇,本來是中國電視劇優秀傳統,現在卻成為一種需要堅守、呼喚,相對稀少這樣的類型。而這樣的一部戲,在這個時候出來,我覺得是值得呼籲的」。
在《愛人同志》的官方微博上,有一條配圖寫道:「如果你認為這是一部純粹的戰爭片,那你就錯了,這絕對是正劇界的非主流,偶像劇裡的小清新」。正劇偶像化既是一種創作自覺,也是一種形勢所迫,「這種劇在人們印象中總是很正、比較沉重、比較中年化、比較嚴肅,和現在觀眾的觀看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韓非希望通過一些包裝和改良,讓革命歷史題材劇的演繹方式既能讓年輕觀眾喜歡,也帶著年輕人去感受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真實情感和信仰。
在韓非看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革命者都是很年輕的,而且他們都是出身於富二代、官二代,所謂的「資本家的小姐」,包括很多革命者曾經留學海外,接受了一些超前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它是具備偶像化的特點的。「真正的偶像,除了外在的形象的吸引力之外,還應該具有人格魅力,有擔當,有責任感。實際上和我們所說的紳士的品格是一樣的,擔當、責任、胸懷、執著、付出,這是我對偶像的理解」。
在製作上,《愛人同志》也極為講究。服裝設計在尊重年代感的前提下,加入青春靚麗的元素,更加時尚,也符合廣州當時的城市風貌。為了保證畫面的精良品質,劇組斥巨資實景搭建,輾轉多地。讓畫面更具視覺衝擊力,劇組更是全程採用頂尖拍攝設備,設備配套使用了無線傳輸,「拍攝用的三腳架直接從海關沒有拆封就運到劇組」。同時為了還原真實戰爭場景,劇組前後動用9000名群演來參與大場面拍攝,多項費用都已超支。
滿屏古裝玄幻下,《愛人同志》另闢蹊徑,打破正劇和偶像劇的邊界,精心為觀眾炮製精神大餐,既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又體現了電視人的文化擔當。文藝評論家丁振海評論道,「這部劇將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結合,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突出表現了信仰之美,理想之美,崇高之美」。
【 文/楊文山】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有關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