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市場為何炒新不炒老
隨便到郵票市場走走,就會發現攤位上新郵票居多,好一點的品種,郵票價格都要比面值高得多,老郵票反而變化不大。這叫炒新不炒老,原因何在呢?
一是炒作者「炒新不炒老」的習慣使然。
郵票收藏者的普遍心理之一是「喜新厭舊」,新票上市,先睹為快。沒有預訂到新郵的人,生怕踏空,巴不得快點買到。炒家利用郵票收藏愛好人的心理,批量搞到新郵票,或者先低後高,或者高開低走,或者時高時低,反反覆覆,炒作兒次,吸引郵人跟進。
1997年是炒政治題材,利用人們對香港回歸的期待心理和媒體宣傳,將首次發行的金箔型張吹得神乎其神,人山人海排隊,造成人為緊張,第一天炒高到500元一個,一年後市場中的郵票價格不到70元。1998年的特點是炒期貨,「九寨溝」型張期貨價 17元,高開低走,一路下落到9元以下。毫無例外地套住接棒的郵票投資者。
二是郵票公司「內部人」,見利忘義,利用職權批出平價新郵票,轉手給郵商高價賣出,牟取暴利,最典型的是「桂花無齒」型張,幾元錢一枚轉手就是幾百元。他們推波助瀾,炒得越高,獲利也越豐。只要搞到幾封,就是幾萬元、幾十萬元,故不少人鋌而走險,直接或間接參人炒作。
三是大戶預訂多,需要資金周轉。1996年新郵票預訂一套100元,100套就是1萬元,大戶要賺大錢,預訂金幾十萬元。 為資金周轉,千方百計要將緊俏的新郵票炒高,拋出後再炒第二種。1998年,預訂大戶資金有限,只能反覆玩弄高開低走遊戲,錢賺到手就溜。對一般的銷票尤其是高面值郵票、設計差的臭票,儘快打折拋出騰資金。小賠大嫌,總盤盈利就行。
四是郵票印製不按計劃,經常延誤正常發行。郵商利用時間差,在甲地加價進貨,搬到新郵未到的乙地高價賣出,或者與乙地的郵商聯手炒作。
五是老郵票分散後,難得收到批量,不便進進出出,所以一般不炒老郵票。近年因炒作錢幣、磁卡套牢了一批人,資金不足,促使炒家炒新不炒老,炒一個丟一個。股票市場需要炒作才能活躍,郵票市場的炒作,對人氣的聚積有一定作用,但對工薪族的郵票收藏者是災難。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打擊郵票炒作的。我國1986年突然擴大《熊貓》郵票和型張的印量,1991 年將《賑災》郵票從1500萬套加印到4000力套,都沉重地打擊了炒作。今後還會使用這一法寶。
明白了炒新不炒老的道道,你就會珍惜自已的血汗錢,不去盲目跟風,而是選擇久經考驗的「績優郵票」、小型張、小本票等,「穩坐釣魚臺」,靜等郵票價格上漲回報來。
美國郵票的昨天就是中國郵票的今天?恐怕還要慘外郵的小夥伴,恐怕幾乎人人手裡都會有若干美國郵票,甚至有些人接觸外郵最早的郵票裡都會是不少美國郵票。而美國郵票由於題材豐富,語言障礙比較低,也成為許多集郵者的首選。
美國郵票談不上十分精美,但基本也過得去,而且早期雕版印刷居多,這讓許多雕版集郵愛好者十分喜愛。當然,排除題材製作等諸多因素,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郵票非常便宜。
便宜到什麼程度?1930-80年代的大部分新郵票差不多也就1元左右,而四方聯也就4-5元錢。而這個時期基本涵蓋了美國郵票最精美的雕刻版時代。
而橫向比較其他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國家比較便宜,但基本都是從二戰後才開始,有些本土遭到打擊的國家因為經濟受到重創,集郵發展更是緩慢,有些甚至是從60-70年代才開始進入物美價廉的年代。
為何美國郵票如此便宜呢?這和美國的郵票發行不無關係。而且這種發行狀況與我國目前的狀態十分相似。
都知道,美國是個崇尚「自由」的國度,郵票發行似乎也是信馬由韁,海量的印刷早已是美國郵票發行的常態。
早在1900年前,美國郵票單枚發行數量就已經是百萬級別了,只是那個時期品種較少,大量的郵票都被通信消耗掉了。而到了30-40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經濟開始復甦,集郵活動也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逐漸興起,到了二戰時期,集郵也成為一項支援國家的一項愛國行為,為集郵的進一步普及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戰後,由於美國本土未受任何影響,經濟開始迅速騰飛,美國人民的生活進入最美好的年代。這個時期美國郵票的種類已經非常豐富了,而且數量已經突破了千萬級別,向1億發展。這麼多郵票怎麼才能消耗掉?於是一場營銷開始了,其實這個時期的美國郵票已經開始進入產品化,美國著名的斯科特郵票目錄把本土郵票已經成功地精細化到了極致,提供了廣泛的集郵的空間(目錄將很多類似稅票性質的內容都定義成為郵票),還大大發展了定位冊系統,不但有各種各樣的成品郵冊,更多還有空白冊,比如入門級別的貼票冊,編年冊,還有高級別的版票冊,帶版號的四方聯冊等。
定位冊看似簡單,其實它是一個完美利用的人類好大喜全的心理,驅動人花錢買郵票把空白位置填滿。郵票逐漸被去功能化,變成了「收藏品」,溢價銷售比比皆是。而不論是成年人集郵還是青少年集郵都十分普及,各類集郵沙龍和俱樂部如雨後春筍一般到處開花,雖然這些人相對客觀冷靜,但也為整個集郵市場注入了相當大的活力,而這些人購買郵票都是要通過市場渠道,也無法左右市場定價,郵商早早就抱起了團,而美國最大規模的紐約世界郵展更是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
郵票產品化,市場產業化,集郵普及化,這種全方位的經營方式可以說比現在的中國郵票市場還要成熟得多。郵票全部化整為零消滅在各個家庭裡。郵票目錄對郵票定價不斷上升,郵票拍賣市場也不斷傳來各種珍稀郵票拍出巨資的新聞,也讓普通民眾懷揣著發財夢。然而這種盲目瘋狂的集郵卻總有個頭,大家逐漸發現目錄價格開始虛高,而手中的產品冊要多少有多少,想按目錄價折現那是門也沒有啊,就連定位冊都得打折賣。
經過了興奮期,市場逐漸冷靜下來,但這龐大的郵票基數卻是是實實在在的,把民眾的資金和熱情都消耗光了。市場就像是針管,把血提前都抽乾了,其結果就是集郵者完全失望,而市場又過度發展,最後是兩敗俱傷。
而這一切,還都是在郵政對郵票使用完全不限制的前提下,我們現在收到的美國信件,經常能看到上面貼滿了上世紀40-50年代的面值幾分錢的老郵票,真不知道這些郵票要貼多少年才能用完。
然而我們也不能高興太早,實際上我們確實正在走美國的老路:郵票的海量印製,產品的過度開發,這一切都是在複製這前者,並迅速消耗著儲備。而且現在不但中國,全世界的集郵群體都在減少,老一輩中堅力量已經因為精力體力原因開始逐漸退出,而這些年由於過分側重郵票的價值化,而缺乏對集郵本身的宣傳和推廣,後續新生力量嚴重不足。真正的集郵者對這種商業化的模式是厭惡和鄙視的,也是無奈的,只有退出或是選擇外郵或者錢幣等領域。
現在的郵票購買主力基本都是想以此發財的投機者,一般集郵者誰也不會去整件購買郵票。這些人以獲利為目的,看似財大氣粗,對市場充滿熱情,但根本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因此不論是郵票市場,還是集郵群體,都十分稚嫩和脆弱。而現在郵政還在大張旗鼓地發行,雖然最近2年印量有所減少,但跟整個郵票市場積壓的巨量相比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郵票海量印製,溢價發行產品冊,雙向盤剝著市場,這已經成為大家最為厭惡的事情。如果這樣郵票還不打折,那才是奇蹟了。事實上郵票全面打折來得已經相當晚了,這得歸功於郵商控盤能力,他們總能創造出各種故事和盤面讓新人進場。但這一切最後都毀在了電子盤上,這最後一根稻草(實際上是一個大石頭)可以說壓塌了整個郵票市場,它不但抽走了最後一管血,還破壞了整個郵票交易體系。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要想保住集郵這項活動,還是要去價值化。
實際上歐美國家很多都存在這種過度消費的情況,而他們也在努力改善,一方面是減少發行數量,提高郵票品質,同時也不限制郵票的使用。當然這一切十分能行之有效還要看進一步的情況。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呢?要想把這匹脫了韁的野馬拉回來,不但要用力,還要用巧力,不然我們可能很快就可以看到郵票的末日了。
建議改變郵票計劃發行模式
集郵者對於改變現行郵票發行機制的呼聲不是一年兩年,更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個兩個。倘若國家統計局能公開進行一次統計調查,估計數字是蠻嚇人的。
小編也是堅持多年多次呼籲改變郵票發行機制,無奈每一次都是不出所料的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想想也對,如果簡單的呼籲,郵政方面就改變,也是不現實的。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鑽牛角尖,而是鑽了牛角尖出不來的。萬幸, 小編在一次次鑽了牛角尖後,一次次厚著臉皮,按照阿Q的心態又鑽了出來。
既然改變不了現行郵票發行機制,主要是集郵櫃檯統一發售管理,普通綜合櫃檯沒有編年郵票的現狀。今天,不呼籲這個沉重的老掉牙的話題,談一下郵票發行計劃的改變。
我們現行的郵票發行計劃,是提前公布發行郵票的時間、名稱、套數、枚數、小型張、小本票,小版票基本上靠猜。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郵政方面,屬於典型的「賣方市場」,廣大集郵者沒有絲毫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發行首日排隊搶購新郵,製作首日實寄封,除此之外,集郵者基本上無事可做。
集郵者再三呼籲的各種問題和心聲,廣大民間郵報郵刊,或者官辦的郵報郵刊刊登的各種讀者來信,郵政方面基本上是毫無例外的以沉默作答,沉默是金。集郵者不得不提前一年繳納全年定金,等待一年,三年取票,多退少補的模式進行著集郵,這個發行銷售,多少有點「強買強賣」的味道。
為了更科學合理的進行集郵活動,更加調動集郵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集郵的熱潮。現行郵票發行機制完全可以進行改變。
改變現行郵票發行計劃機制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郵政部門每年年初,公布次年擬發行郵票的選題,向全國範圍內,乃至世界範圍內徵集選題的設計圖稿。每年下半年,通過網絡、報紙、集郵網廳官網等各種渠道向全國公布次年郵票擬發行計劃、套數、枚數、面值、小型張、小全張、小本票、小版張計劃、發行量、公布徵集到的選題設計圖紙樣稿、設計者,附詳細的統計調查表,聽取全國集郵者的意見和建議,公開投票和公開確定,按照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正式的發行計劃。
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全民參與的熱潮,真正把郵票設計發行從郵政部門一家變成全民發行,可以更科學的規避重複選題的發生,避免浪費寶貴的選題資源,可以傾聽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更好的選題,將郵票發行更接地氣,更符合廣大集郵者的「胃口」。
也將把集郵變成一個真正全民參與,全民設計,全面喜愛的活動,各種面值和資費更加合理,更符合用郵習慣。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徵集郵票樣稿,也便於現行設計者取長補短,博採眾家之長,更便於最優秀的作品問世,成為經典之作。我國很多大型建築的設計,目前就採取全世界範圍公開徵集設計師,「國家喉舌」的央視大樓尚且如此,「國家名片」的郵票為何不可?
最關鍵的是,改變現行郵票發行計劃機制,在於郵政方面有沒有改革的願望和魄力,有沒有改變的勇氣和信心。變與不變,破與不破,阻力很大,希望更大。
集郵的興盛發展,乃至於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郵票投資市場整體看空:印一張面值1塊2的郵票,成本只要幾分錢一個號稱是中國最大群體的收藏門類,卻是亂七八糟的價值觀橫行,加入這個收藏隊伍的話,你除了三觀盡毀、資金沉底,也不會有別的收穫。我說的是——集郵,一個原本健康、高雅、能長知識的收藏門類,如今卻是一堆貌似繁榮的巨大泡沫,如果說,當下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整體看空的話,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郵票投資。我總結了一下,集郵界目前的大致傷情如下——
一、一張幾十年前的紙頭,居然要求四個角挺拔筆直
品相,這個被集郵界一向重視的問題,如今已被炒家利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套郵票,全品的(沒有任何缺陷)比上品的(有背膠黃等極其微小缺陷)貴了一倍。利用全品的誘惑,炒家屢屢抬升郵票價格,尤其距今三四十年以上的老郵票。新中國郵票中的第一身價(除了錯票、未發行郵票)是1963年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近年來最高價格達到16萬元,目前回落到11萬元。對了,趕緊去家裡床底下多年不動的郵冊裡翻翻看,你有沒有這張小型張。
但這個11萬元的要求是什麼?要求是這張擺了50多年的老紙頭,必須票面亮麗如初,四個邊角挺直,背面必須是當年的原膠,而且不能有一點點發黃,還不能有任何折印,換句話說,一個50多歲的女人必須和她少女時一模一樣,才能叫全品。一旦在票面完美漂亮之外帶了點小問題,比如背面原膠略微發黃,輕微折印等,就立馬變成了上品,價格最多也只有六七萬了。
對全品的苛求,培養出當今集郵界的一大審美潔癖,炒家在不斷加深對全品的價值認同之際,便把小小一張老紙頭炒出了天價。
說實話,我還真不敢擁有這張全品梅蘭芳小型張,就怕稍微一閃失,好幾萬就沒了。
二、不看畫面,專門收集邊紙上的廠銘和色標
集郵界也的確是長期追求四方聯、邊紙、廠銘、印刷色標、號碼等郵票之外的附加值。但以前,雖然講究這些,但集郵門市部和郵商在出售時,並不對帶邊紙的郵票加價,或者加價甚微。然而近20年來,郵票本身沒什麼追求了,全追的邊紙,到目前已是價值觀完全顛倒。比如,一套帶廠銘的郵票比裸票(沒有任何邊紙的郵票)貴將近一倍;還有些人專門集郵票邊紙上的印刷色標,以一套郵票每枚色標一樣,或者色標完全不同為極致目標。
不知道這種價值觀是怎麼造成的,但它和怪癖已經沒什麼兩樣。為了這樣的怪癖,集郵者必須付出比裸票高好幾倍的價格。
三、單套票已經過時,要集就集一整版
以前集郵都一套一套集的,現在呢?流行的是整版整版集,一整版基本上是20枚,也就是說,如今時髦的集郵一集就是20套。為什麼要集整版?因為賣得出價錢。目前,以2010年發行的第三輪生肖虎年郵票為例,一套單枚的市場均價為6元左右,而整版(20枚)的市場均價達到了1200元左右,比單枚的價格高了10倍!
四、明明發行量大得驚人,居然排隊也買不到
現在的新郵更奇怪了,明明發行量都在1000萬套以上,可每次新郵發行日,郵局門口總是排起長隊,一個郵局總共供應100多套,每人限購2套,一眨眼功夫就賣光了。沒買到的人咋辦呢?可以去郵市裡買,有趣的是新郵還沒發行呢,郵市裡就有人貼出了價錢,總是比面值高几倍。新郵幾乎都是「供不應求」,一上市,價格就翻幾倍。然而,計算全國的集郵愛好者,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最多達到過2000萬人,如今郵票也很少需要使用了,集郵隊伍更是江河日下,據估計在200萬人以下。每次新郵的發行量完全可以滿足集郵愛好者的需求,怎麼可能「供不應求」?
問題就在內部攔截上,大量新郵其實並沒有第一時間發售到市場上,而是被發行者內部攔截,名義上是為了將來的產品冊需要(就是任何一家郵局裡都會放在那邊高溢價出售的各類郵冊),其實還是為了控制市場,這是在郵票高利潤和集郵市場崩盤之間進行的左右晃蕩。
五、線上鼓勵投機,價格嚴重背離
2013年開始的各地文交所郵幣卡線上交易,等於開了一個虛擬郵幣卡股市,而且這股市是T 0交易,而且當新股發行的是郵商手裡的原封郵票,一個品種就相當於一個上市公司,但是這家上市公司並不分紅,也沒有業績,只是依靠遊戲規則制定者提供的巨大投機性,來誘使普通投資者進入。
且來看看投機性大到什麼程度吧——仍以第三輪生肖虎大版為例,線下郵市裡均價1200元左右,已經比單套貴了10倍,但是2014年2月在某文交所上市後,一個多月就從300多元的發行價上漲到了700多元,當時,這個價格比線下實物交易高50%,就有人驚呼「價值背離」了,而今,1年多過去了,三輪虎大版猶如脫韁野馬,已達到了9萬多元,比線下實物價格高了七八十倍!
完全脫離了價值規律的郵幣卡線上交易卻被一幫投機分子大唱讚歌,所有開戶交易者都是衝著線上交易的巨大波動去的,由於內在價值的嚴重缺乏,行情也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現在,你到郵幣卡市場去轉轉,幾乎每一個老闆都是坐在櫃檯裡眼睛盯著電腦屏幕上的k線圖,因為櫃檯交易向來冷清,但在電腦裡卻熱鬧非凡,資金盲動時,行情以火箭速度上行,一旦投機資金撒手出貨,行情也如火箭下墜。各地文交所郵幣卡指數2015年「5·28」以來,也和股市一樣遭遇劇烈下挫,有的比股市下跌更猛,某文交所個別交易品種5·28之後一個多月裡跌幅最高達70%,大部分品種的平均跌幅也達50%,這就是巨大投機性帶來的巨大動蕩。
文交所郵幣卡電子盤其他都不怕,就怕國家有關方面進行規範,一旦規範化,資金便會迅速出逃,幾年前的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就是前車之鑑。
六、大炒冷門,專做跌眼鏡行情
這幾年最火的新郵,是2003年發行的抗擊非典紀念郵票。一枚0.8元的郵票,已被炒到120元以上,一個小版張(12枚),目前市場價約在3000元以上,單套郵票12年翻了100多倍,小版張翻了300倍以上!
這行情翻的,差不多是火箭速度吧。但是這套郵票按照集郵界公認的三大價值因素(發行量、設計、題材)來看,完全是一副應該打折出售的樣子——發行量1200萬套,設計水平幾乎能排進近20年最難看的中國郵票之列,題材雖然特殊一些,但類似的賑災郵票也不是沒有過。在正常情況下,抗擊非典郵票應該是一套垃圾票,那麼,它如此上漲天理何在?
行情回護者說來振振有詞:抗擊非典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特殊的「戰役」,發行量雖然不小,可是1200萬套全部折成小版張的話,就只有100萬張了,而且還送給全國參與抗擊非典的醫護人員不少。
如此邏輯之下,還有什麼不能炒?是呀,所以現在集郵不是一套一套集了,而是流行整版整版集,你想想,一套新郵就算中國郵政黑心,發行1000萬套,折合成40枚一版的大版票的話,也就只有25萬版了,扣除撕票零售的話,那就更少了。中國郵政簡直是每月在為廣大集郵愛好者創造「珍郵」啊!太謝謝中國郵政了!
七、集郵隊伍萎縮,只剩炒家在蹦躂
上世紀80年代,國家提倡集郵,集郵隊伍從10多萬人,迅速上升到數百萬人,中國郵政急人民所急,迅速擴大發行量,1980年一套猴票發行量443萬套,到了那一輪生肖郵票大結局的1991年,發行量已經過億!發行量極速擴大,打擊了集郵人的熱情,郵市一蹶不振,集郵者也逐年減少。而後,因為內部體制糾纏,郵局窗口越來越不願接受除普票以外的郵票作為郵資使用了。到了90後這一代,隨著郵票漸漸退出使用領域,他們基本上不知郵票為何物。如今,每逢新郵發行,你去看排隊的人,白頭髮比黑頭髮多,30歲以下的幾乎為零,你能看出集郵的未來無限美好我也真服了你。
但稀奇的是,隨著集郵者的大幅度減少(目前估計中國的集郵者人數是最高峰時的十分之一),郵票市場價格卻不斷倍增,這讓本來經濟學得蠻好的學霸也傻眼了。如果換成股市,開戶數大幅度減少,成交量和價格卻大幅度上升,你能相信嗎?
要探索此中奧秘也不難,畢竟郵市相對於其他投資門類來說,只是一個小盤子,一批郵商大戶基本能控制行情。況且,他們身後,還站著一個名叫中國郵政的巨人,印郵票等於印鈔票——不,比印鈔票還厲害,因為鈔票本身不能升值,而堆放在郵政倉庫裡的郵票卻能溢價拋售。目前郵市上幾年一輪的漲跌,以及十年左右一輪的郵票發行量變化,就是郵政和郵商大戶們在抬升價格和崩盤危機之間進行的調節。
畢竟,印一張面值1塊2的郵票,成本只要幾分錢啊。
(來源:郵幣卡互動網)
集郵天地
極具人氣的集藏社交新媒體,郵幣卡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家園!
用手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的
微信 公眾號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轉載及推文的目的在於跟大家交流、探討集郵知識。多謝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