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個現代漢語的標準語音即普通話的語音音節。《漢語拼音方案》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們頭腦裡「想」出來的。它是在過去的「直音」「反切」和各種為拼寫漢語而設計的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來標註漢字的讀音。如:「畢,音必。」
「反切」法。這是用兩個漢字相拼來給一個字注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
反切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從此懂得了對漢語音節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個音節分成聲、韻兩個部分。
l 三十六字母
唐朝的守溫和尚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發現聲母有三十來個,就用三十個字去代表聲母,發明了「不芳並明……」三十個「字母」。
後來,宋朝人增添至「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影喻曉匣來日」三十六個「字母」,稱為三十六字母。
數量繁多的反切上字被歸結為三十六個聲母代表字,這無疑是漢字注音的一大進步。
l 「小經」文字
明朝中期,回族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小經」文字,用來拼寫回族的漢語方言,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這種阿拉伯文字是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共有36個字母,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
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採用拼音字母,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
l 早期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
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葡漢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後世一切漢語拼音方案的鼻祖。
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這套拼音方案用了5個元音字母、20個輔音字母,再加上5個聲調符號。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原來漢字的注音,可以用這麼有限的一些字母和簡單的拼法就可以全部拼寫出來。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金尼閣的拼音方案只用25個字母和5個聲調符號就可以拼讀當時「官話」的全部音節。
l 「教會羅馬字」和「威妥瑪式拼音」
1823年,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拼寫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及事物名稱的拼寫法,叫「威妥瑪式拼音」。
威妥瑪拼音系統是二十世紀中文主要的音譯系統,廣泛運用於英文標準參考資料與所有有關中國的書籍中。
l 清末的「切音字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為普及教育,開發民智,強國富民,挽救民族危亡,中國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漢字拼音化運動「切音字運動」
1892年,一個名叫盧戇章的福建青年,用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編成拼音課本《一目了然初階》,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
1900年,王照採取漢字偏旁或字體的一部分,創製了一種漢字拼音方案《官話合聲字母》,這是中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1911年,清政府學部《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檢定教員須考問官話,師範、中學、高小各項考試,均加官話一科。由此,漢語拼音運動由民間躋身政府,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
l 注音字母
清末的「切音字運動」雖未獲成功,但是中國的漢語拼音運動始終承載著文化先驅們尋道圖強的愛國使命,它所奔向的,必定是一個革故鼎新的新時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教育部決定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這是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組織制定拼音方案。
1918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我國第一個法定的拼音方案,又稱「國音字母」「注音符號」,並且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
l 國語羅馬字
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全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掀起了漢字拉丁化的狂潮——「國語羅馬字運動」。
1928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它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和「注音字母」一起推廣使用。
「國語羅馬字」是我國第一個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但規則煩瑣,標調法十分繁難,難以被群眾普遍接受,所以推行不廣。
l 拉丁化新文字
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人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簡單易學,很快在青年學生和大城市的工人中推行開了。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雖簡便易學,卻不夠精密,作為一種拼音文字是不夠完善:「一是拼方言,不拼共同語;第二不標聲調,這兩條站不住。」但它在漢字改革史上的功績和影響是極為巨大的。
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它們在風雲激蕩的20世紀,伴隨著國家的命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是由於它們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l 漢語拼音方案
1949年新中國成立,馬上研製拼音方案,參與的都是中國最頂級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們都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民族自救,振興中華。
經過幾年的研製和全國性的廣泛討論,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頒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方案》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實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能拼寫普通話語音裡所有的音節。它出色地解決了字母與語音的配置關係問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科學的記音體系,是中國文字改革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自此,漢語學習的基石——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講述完畢。
(圖片來自於網絡,文字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