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邁科集團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心裡,慈善是經營發展之外的另一項偉大事業。9月初,由陝西省慈善協會主辦的《善天下》雜誌獨家採訪了何金碧,分別就邁科從事慈善公益的理念、企業社會責任、發起「抗疫慈善信託」的緣由,以及對慈善信託未來期許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快來一起看看吧!
▼
疫情無情人有情,慈善幫扶暖人心。2月4日,由西安邁科金屬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發起,陝西省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陝西省慈善協會共同成立的「陝國投·陝西慈善協會-邁科集團-眾志成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慈善信託」,順利通過中信登和陝西銀監局審查,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西北第1個由單一主體發起設立的信託。作為慈善信託出資方,全國人大代表、邁科集團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個人出資100萬元,公司認購721.19萬元,全部用於對新冠肺炎定點治療醫院、相關醫院、陝西省支援湖北地區的醫護人員、其他相關醫護人員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的專項幫扶。
何金碧坦言:「慈善是經營發展之外的另一項偉大事業」。近日,《善天下》雜誌社對邁科集團董事局主席何金碧進行了採訪。
Q
邁科集團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創業經歷?
何金碧: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市場發展黃金期,我創立了西安邁科工貿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機電產品加工銷售。
之後幾年,邁科抓住基礎金屬的幾次重要需求期,在有色金屬貿易行業有了一定影響力,同時完成四大跨越和轉變:由國內貿易轉變為國際貿易,由地區性市場經營轉變為全國性市場經營,由以地區性的中小客戶為主轉變為以全國性的大中型客戶為主,由單一貿易方式轉變為多種貿易方式。
90年代末,看到改革開放中率先發展的沿海特區和國際金融中的更大機遇,以及邁科用全球人才、發展國際化公司的目標,我們實施了「走出去」戰略,逐步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一個目的,就是跟著市場走。1998年,在上海設立辦事處,把主要銷售地向上海轉移並開始涉足期貨貿易。1999年,成立香港公司,業務向境外轉口貿易、LME期貨代理、期權交易轉型。
2001年,西安邁科金屬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邁科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2011年展開新一輪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啟動中西部陸港金融小鎮項目、邁科中心商業綜合體項目;2016年和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打造大宗商品現貨電商平臺「大商道」;2017年,邁科期貨在新三板成功掛牌;2018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2019年,成功發行33億商業綜合體類REITs產品。
Q
27年來,邁科打開了市場,打出了品牌,達到了一個新境界,您覺得邁科成功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何金碧:27年來我們堅持初心,堅持自我,堅持按照正確的路線去走。邁科能有今天,最大的因素就是我們從來沒有讓自己心中那一團事業的火熄滅。
始終如一的誠信,是邁科發展的基石。多年來,邁科集團以誠信為資本,堅守信用,得到各大銀行的充分信任,由此推動了邁科的持續發展。如今,這種誠信精神已經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成為邁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員工的重要行為準則,它將伴隨邁科的成長繼續成為鐵一樣的標杆,引導邁科跨越一級又一級新的臺階。
不變的初心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是邁科長期發展的保障。邁科始終記得創業之初,從進入有色金屬領域開始,我們便全心全意、孜孜不倦地在行業內深耕細作,即便獲得再多成就與讚譽,依然保持初心,熱愛並堅守這項事業。在邁科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走過一些彎路,也經歷過短暫的挫折,但「心火」從未熄滅,因為我們始終秉持自我反省與自我修正的優秀品質。2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自己所選的主業方向、自我發展道路及發展理念,所以我們在從事這個行業的中國民營企業中才走得很穩健。
長久以來積累的員工資源,是邁科的最大財富。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在邁科成長過程中貢獻過的夥伴們,他們始終與邁科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他們的堅持和艱苦奮鬥,孕育了邁科的深厚根基,成就了邁科的參天枝葉。
Q
作為企業的掌舵人,您做慈善公益的理念是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建和諧勞動關係,邁科集團在社會責任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何金碧:社會責任是企業自身發展的一條底線,也是一家企業從「大」到「偉大」的必經之路。邁科集團一直致力於「與愛同行」,多年來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與慈善事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實踐,幫助弱勢群體,更好地回饋社會。
教育扶貧方面,出資在寧陝縣建設邁科光彩小學,捐助生活及學習用品;向宋慶齡基金會捐贈,用於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和婦幼福利事業發展等等,累計捐贈超過200萬元。
產業扶貧方面,創新扶貧機制,開展「保險+期貨」的特色扶貧模式,累計投入近200萬元。參與建設漢中城固縣古路壩國際研學小鎮項目,通過產業化運營機制,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和產業轉型升級,幫助附近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
基建扶貧方面,聚焦貧困戶交通出行、飲水安全、用電困難問題,把完善基礎設施、補齊發展短板作為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累計投入超過200萬元。
消費扶貧方面,邁科集團從湖北等地直接採購農副產品,累計消費35萬元。
抗疫期間,邁科集團發揮境外採購優勢,從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十餘個國家採購防疫物資,積極向慈善機構、醫療單位、民生保障單位捐款捐物,累計金額超過1200萬元。還倡議發起成立了抗疫慈善信託,全面助力抗疫。
Q
邵逸夫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您怎麼理解?
何金碧:小善有為,大愛無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願意把更多資源和精力花在慈善事業上。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不僅是社會之福,更彰顯了企業家這一群體的責任與擔當。例如一些企業通過成立慈善信託的方式,讓慈善事業在更加規範化、現代化的長效機制下運行,就是一種進步的體現。
企業家是財富的創造者,讓更多的財富為公眾利益發揮最大效應,也是企業家的追求。從企業家到慈善家是一個大跨越,也是一個高境界。慈善事業需要企業家的積極參與,企業家也需要通過慈善公益來回饋社會,這才是實現財富價值的正確打開方式。
Q
2月4日,陝西「抗疫慈善信託」成立,為何要設立這樣一個慈善信託?
何金碧: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幫助國家共渡難關是我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做的事情。
選擇慈善信託主要是看中慈善信託審批程序簡單、組織構架完善、管理制度規範以及資產管理能力專業等。理論上1塊錢就能設立慈善信託。並且慈善信託在運行成本和機制設計方面更靈敏,適合永續運作。同時,委託人管委會的設計,也將對受託人形成監督和制衡,可以對慈善信託財產進行更透明、更規範和更高效的管理。在慈善資產管理方面,信託財產與屬於受託人的固有財產有所區別,當受託人破產時,他捐贈的財產不會被列入破產財產。此外,慈善信託還兼具投資和資助的功能,信託是持牌金融機構,在保障信託資產增值方面都很有優勢,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1月29日正月初五,邁科集團緊急召開電話會議,就決定以發起慈善信託的方式助力抗疫一線;2月3日,我們會同陝國投確定了慈善信託的規模、期限、資金運用方式、管理措施、合同文本等,明確了信託的執行流程和參與機構;2月4日,慈善信託材料上報審批,自此西北第一個由單一主體發起設立的「抗疫慈善信託」成立,信託首期募集資金1201.19萬元,其中邁科集團認購721.19萬元。
對於邁科來說,設立慈善信託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會以此為契機,打造邁科的品牌公益,讓邁科的公益之路走得更長、更遠,這是邁科集團成立慈善信託的初衷,也是我們的目的。
Q
對我國「慈善信託」未來的發展,您有什麼樣的期許?
何金碧:慈善信託對於我國慈善行業意義重大。慈善信託的落地意味著在慈善捐贈之外,新增了一個社會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重要載體。設立慈善信託後,受託方將採取種種金融方式,讓信託資產保值增值,持續用於慈善事業。隨著我國慈善組織投資意識的提高,委託專業機構開展慈善財產投資慈善信託,需要配套政策法規的不斷優化完善。英國大約420年前就確定了慈善信託制度,直至2011年,期間一直在修正不足、完善內容。我國雖然是大陸法系國家,但是在法律制度的發展上,也需要經歷較長的實踐探索過程。好在我們可以博採先行者之眾長,以「後發優勢」縮短法律層面的發展歷程。
目前,我國政府為了促進慈善信託的發展,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慈善法》遵從了「寬準入、嚴監管」原則——寬準入是指從《信託法》的公益信託審批制,改為《慈善法》的慈善信託備案制,這是倡導和激發民間自發、主動推進慈善事業的重要突破點,但是,在具體實操方面,比如影響較大的稅收優惠政策,還亟待出臺操作細則和配套規定。比如,慈善信託中的個人捐款,無法抵扣所得稅。再如,股權類慈善信託的企業所得稅、股票分紅收益的紅利稅仍然較高,未被減免。這些都影響了慈善信託的長足發展。另外,為了擴大資金來源、提升影響力,激活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否放開慈善信託的募集方式(適度允許公開募集),仍然有待研討、明確和制度推進。市場一線反饋回來的實操痛點,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攜手,共謀發展之道,推動中國的慈善事業不斷前行。
Q
在以後的慈善公益事業中,您還有哪些設想?
何金碧:當代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曾伴隨著國人渡過了非典、抗擊了洪水、挺住了汶川地震、渡過了新冠疫情。如今的中國公益不僅深入攻堅扶貧前線,也在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等方面不斷發力。
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希望邁科集團可以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便利性、強關係性,打開公益事業新的大門,在公益的這條路上朝著精細化、廣覆蓋的趨勢發展,堅持以回報社會作為企業的追求。
下一步我們將發起邁科集團自己的慈善公益品牌,並號召全體員工共同加入到邁科集團的慈善隊伍中來,成為公益的帶動者,去影響、感召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加入邁科公益隊伍,去幫助全社會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公益事業成為企業的DNA,和企業的發展一脈相承。
Q
您談談與年輕人分享的建議和意見?
何金碧:年輕人成長中最重要經歷之一就是參與社會活動,參與社會活動也是做公益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回饋社會最好的形式之一。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一些新的思想,他們敢闖、敢拼、有激情、有責任。例如此次抗疫期間,諸多90後、00後奔赴在抗疫一線,成為了抗疫的中堅力量;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手機軟體等多種方式,主動加入到了志願公益的行列中來,關注和幫助弱勢群體,身體力行地踐行善舉、傳播愛心,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年輕人身上散發出的正能量。
目前,中國的公益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希望新時代的年輕人可以利用好網際網路時代的紅利,不斷擴大自己的慈善版圖和眼界,用新知識武裝頭腦,去改善公益慈善事業的社會環境和成果,把參與公益事業作為人生發展的方向之一。
來源:《善天下》
記者:黨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