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宮陰詭之地,天子身側,侍君如虎。
高湛絕對是一個明智聰穎之人:一心忠君,不捲入內宮寵爭,不涉足朝政是非,不動壞心思不害人,有機會就不著痕跡地送些人情,賣些好意出去。
這樣的做法,無論將來是何人得寵、何人得位,他一個善終是跑不了的。
這是梅長蘇對高湛的評價,字字句句皆鞭辟入裡,我深以為然。
為此,太子身為太皇太后嫡系子孫,喪期演樂,被梁帝撞見,並親耳聽到太子的怨懣之言,怒意大增,責令蒙摯幽閉東宮。
蒙摯為了順利接管東宮,再三請求梁帝明發諭旨。
高湛看出梁帝急事緩辦的心思,更懂得那道幽閉東宮的諭旨幾乎等同於一道廢太子的詔書,出於一片好意,再三打斷蒙摯的請求,免了蒙摯招致梁帝猜疑的危險。
原本看到此處,我一直認為,高湛打斷蒙摯的話,是好意,是人情,是廣泛施結善緣的行為。
但高湛的一個眼神,讓我明白,高湛對靖王等人的善意,絕非如此簡單。
因吏部尚書之子何文新換囚一案,刑部大換血,梁帝正頭疼去哪裡找一個沒有牽涉其中,又能主事的人來撐起刑部那一大堆爛攤子。
這時,靖王恰巧進宮向梁帝匯報公務,梁帝問他,「景琰,你覺得何人代理刑部,更合適呀?」
靖王回道,「父皇知道,六部之事,兒臣從未沾手。若不是上次奉旨主審侵地案,只怕一個都不認得,哪裡會知道誰代理刑部更合適呢?」
一提侵地案,梁帝想起當時那個結案文書寫得不錯,一時想不起主筆人是誰。
梁帝先是看向高湛,高湛嘿嘿笑著,打著哈哈,好似也不記得主筆人是誰。
梁帝隨即看向靖王。
靖王瞟了一眼高湛,答道,「刑部主司,蔡荃。」
梁帝對蔡荃印象不錯,便問靖王,換囚案是否牽涉蔡荃。
靖王回道,「這個兒臣不知,不過,依兒臣對蔡主司的了解,他並不是那種徇私枉法之人,應該沒有卷進去吧!」
梁帝一番忙亂查看,確認換囚案,蔡荃並未牽涉其中,不禁大喜,從而連聲稱好,並說,「高湛,宣蔡荃覲見!」
高湛躬身答「是」後,深深地看了靖王一眼。
那意味深長的一眼,我刷了數遍《琅琊榜》之後,才明白,高湛從那一刻起,便已經知道靖王要參與奪嫡,也從那一刻起,高湛已決心要幫助靖王上位。
以高湛的才智,當不會不記得侵地案的主筆人是蔡荃。
高湛之所以打著哈哈,狀似不記得,是因為高湛明白,此時提及的名字等同於舉薦刑部代理人。而這個刑部代理人,奪嫡的兩位皇子,太子與譽王正爭搶得不可開交。
以高湛明哲保身的性子,自然不願開口。
可一向遠離朝堂的靖王,主動提及了侵地案,這個在皇帝駕前貼身侍候了三十多年的老心腹,見慣了各種陰詭計謀,登時,就覺察出不對勁。
緊接著,又聽得靖王回稟道刑部主司蔡荃,並已十分確信,這個被放逐多年的皇子,已決心參與奪嫡之爭,否則,這般委婉曲折地舉薦朝臣,又是為什麼呢?
三十多年,高湛朝夕在多疑、狠辣的梁帝身邊服侍,恩信始終不衰,憑藉著是他機敏的反應、準確的判斷。
誇張一點說,白髮蒼蒼的高湛,早已睿智近妖。
以高湛的明智聰穎,赤焰案的冤屈、祁王府的無辜,他恐怕早已洞悉真相。但是,連太皇太后赤足披髮上殿哭求,都無法改變的事實。高湛作為一個依附於梁帝存活的太監,又能做些什麼呢?
高湛的沉默、溫和,不代表他冷血。
相反,他的熱血衷腸掩藏於他的眼瞼之下。
高湛朝夕侍奉在梁帝身側,自然可以知道所有梁帝依仗自己巍巍皇權所得知的任何信息,包括那個威名四海的懸鏡司。
然而,高湛與梁帝不同,他始終處於旁觀者的身份。
高湛三十多年來,冷眼旁觀,對於是非對錯、真情假意,一眼便可辨識。
又以他高超洞察力,高湛可以精準地探悉,這些形形色色人等言語之下的真意。
迎鳳樓上,高湛替太皇太后宣旨召見蘇哲,恐怕已如靜妃一般,一眼認出蘇哲乃是林殊亡者歸來。
再結合,今日靖王極為巧妙地推薦蔡荃。
高湛將這絲絲縷縷的線索,鉤織在一起,恐怕已經推測出,林殊亡者歸來,欲將為赤焰、祁王翻案。
像高湛這種看破一切的人,忠烈之血更熱。
赤焰軍的忠肝義膽,令高湛敬佩;祁王的賢達睿明,令高湛敬仰。
高湛在骨子裡,也是一個熱血兒郎,他也曾想縱橫沙場、保家衛國,他也曾想屹立朝堂、為國盡忠。但命運弄人,他成了一個內監,註定一生只能在陰詭地獄苟延求生。
越是身處黑暗,越嚮往光明。
這些大梁朝政沉痾,他看在眼中,痛在心中。如果可以,身為大梁子民,高湛自然希望大梁繁榮昌盛。
但是,無論是太子還是譽王,他們只能帶領大梁走向更深的深淵。
而林殊的出現,靖王的崛起,讓高湛看到了希望。
在這深深的一眼之後,高湛做了決定。如果可以,他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
亦如靜妃,高湛行事溫婉、不著痕跡。
像蕭景琰推薦蔡荃一般,蒙摯推薦靖王於御前時,高湛同樣看破蒙摯站在了林殊一側。為此,高湛才再三出言打斷蒙摯,幫他免於危難。
高湛明裡暗裡幫助了梅長蘇等人多少,無法盡數。
但是,在懸鏡司被查封後,夏江走投無路,來到梁帝面前指認梅長蘇就是逆犯林殊。
高湛先是趁機通過宮女告知靜妃,轉告梅長蘇,不要進宮。
在失敗後,梁帝示意高湛,賜毒酒給梅長蘇時,高湛又冒著巨大的風險,出聲提醒梅長蘇。
雖然梁帝責怪地瞪了高湛一眼,因念及他忠心怕誤傷自己,而未深究。但這種行為,已然打破他明哲保身的底線。
高湛比任何人都清楚,赤焰軍、林殊,是梁帝的逆鱗。
情勢所迫,高湛通過宮女轉告靜妃,其實已留下絕大的把柄,這不符合高湛不著痕跡的行事風格。
之後出言提醒,雖然有所遮掩,但是,誰能保證帝心似淵的梁帝,能不怪罪於他?
若只是為了結善緣,高湛真的不必如此冒險。何況之前,高湛與靖王等人結得善緣已經夠多了。
高湛,一個後宮內監,明智聰慧,看似陰柔,實則忠烈。
正如靖王、梅長蘇從懸鏡司處硬搶衛崢一樣,在利弊得失如此明顯之下,高湛願意冒險幫助梅長蘇、幫助靖王、幫助蒙摯,所圖的不僅僅是那份善緣,更是他自己心中的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