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師陶德》的故事源於十八世紀倫敦的真人真事,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貧富差距懸殊,倫敦更是罪孽橫流,上流社會濫用權力、盤剝奢靡,底層市民負稅深重、苦不堪言,就在這樣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流傳著一個「殺人理髮師」的故事!
班傑明·巴克是一名理髮師,十五年前,他美麗的妻子被大法官特平霸佔,他本人也被陷害流放遠地;十五年後,他更名為「斯溫尼·陶德」回到倫敦復仇,卻從肉派店拉芙特太太那裡得知妻子已經服毒自殺,女兒也成了特平的養女。於是,陶德和從前一樣在肉派店二樓經營理髮店,耐心地等待著有一天大法官特平來到店裡......
這是一部結合紅與黑、歌聲與割喉、哥特與歌劇的絕妙之作。
先說影片的「紅與黑」。
首先是色調之間;灰白冰冷的影調與飛濺的血紅融合在一起,灰白色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質感,厚重、深沉,恰能體現出這個「復仇故事」的凝重感,和陶德被仇恨折磨著的心;而明豔的紅,是鮮血的顏色,象徵著危險、狠毒,當殷紅的鮮血從一個個喉嚨濺出,空氣中都仿佛瀰漫著血腥味道,給人極大的視覺衝擊。
其次是人心;無論是復仇的陶德、追隨他的拉芙特太太、還是大法官特平,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是謀害者:陶德從一個無辜的理髮師,變成了一個拿著剃刀的魔鬼;拉芙特太太對陶德毫無保留,卻因為欺騙死在了陶德手中;而大法官特平謀害陶德在先,卻變成了陶德剃刀下慘不忍睹的亡魂。
再說影片的「歌聲與割喉」。
首先這是一部歌劇電影,德普和海倫娜的原聲二重唱與華爾茲緩解了劇情的凝重,也為影片增添了別樣的美感和風情;但影片的絕妙之處在於,同樣的歌聲,配上陶德割喉的情景,緩解了血腥帶來的不適感,反而有一種詭異的氛圍美,像祭祀儀式前的狂歡,叫人戰慄卻挪不開眼!
最後再聊一聊影片的「歌劇與哥特」。
這是影片的兩個最核心的元素,如果沒有歌劇的形式在,《理髮師陶德》恐怕就是一部庸俗的血型恐怖片,但當融入了自帶高雅屬性的「歌劇」元素之後,影片格調就提升了一個檔次,和色調合二為一,帶來了真正的「視聽盛宴」。
再說一下影片導演蒂姆·波頓,他對「哥特風格」的把握似乎從沒失手過,再加上愛人海倫娜和基友德普的「鐵三角組合」,兩個自帶「怪咖」標籤的演員精確詮釋了什麼叫「邪魅且迷人」;以及在2016年離世的艾倫·裡克曼,用他貴族般的磁性氣場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銀幕經典......
年輕人,你是來刮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