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傳記電影,還是一幅展現搖滾圈裡勵志的、同性的、憤怒的、友愛的、悲情的美麗畫卷,是Queen樂隊成為世界上最獨特樂隊之一的創業史,更向所有人證明著,只要自己「相信」,你就能成為搖滾明星。
我對大表哥說,要想真正了解皇后樂隊,你必須先了解主唱Freddie Mercury(弗雷迪·墨丘利),要想了解Freddie,你又必須知道他是個很害羞的人,Freddie自己也說:「在舞臺上表演時我很自由奔放,但我內心裡其實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那個穿著萊卡緊身衣在臺上跳躍的Queen樂隊主唱,並非真實的Freddie,多年來,一直有人在探討那些神秘的藝術家,他們內心是否有個轉換開關,使他隨時都可以在自我與非自我中切換。
人們稱這些藝術家為天才,而這一點在Freddie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特質,最終成全了Queen樂隊,成就了一段輝煌的搖滾樂經典。
大表哥對我的觀點半知半解。
我解釋說,我曾閱讀過不少音樂人傳紀,如大家所熟知的Michael Jackson(麥可·傑克遜)、John Lennon(約翰·列儂)、Kurt Cobain(柯特·科本),包括Freddie,透過文字走進他們的世界,有一句話時常在我腦子裡閃過:「藝人需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裡,而藝術家則可能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大表哥一臉懵逼的聽著,仍然半知半解。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真正的藝術家或只為一種事物而生,當他們沉浸其中時,就會產生超凡的自信,創作出超凡的作品。
《波西米亞狂想曲》中有一個片段,Queen樂隊拿著這首足足六分鐘的、帶有歌劇特性的歌曲企圖說服唱片公司,唱片製作人卻不以為然,他不想給Freddie和他的Queen樂隊一次冒險機會。
沒有哪個初出茅廬的樂隊敢做這樣的嘗試,但他們錯了,Freddie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他強大的自信完全可以引領一種曲風。
今天,當我們再次回顧幾十年前的場景,終於找到了人們喜愛Queen樂隊的真正原因,當你傾聽他們的時候,你會感覺到無與倫比的自信支配下的魅力和激情,他們為抱有音樂夢想、乃至所有有夢想的人提供了一則成功指南——自信。
我說得雲山霧繞,大表哥不以為然:「我只想看電影,別廢話了」。——我語塞。
無論他是刷電影湊熱鬧還是即將被Queen圈粉,至少證明了搖滾樂的生命力還在,證明了任何一隻耳朵都可以嫁給搖滾樂,那絕不是強姦。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幫他梳理了入坑秘籍。
Queen樂隊代表了經典搖滾
事實證明, 當一支搖滾樂隊擁有一個偉大的主唱和一個偉大的吉他手時,這個樂隊就一定能創造出經典,創造出你想要的任何一種風格的經典,這有點像廢話,但Queen樂隊就是這樣。
從體育競技場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到硬搖滾"Stone Cold Crazy」、"Tie Your Mother Down",從輕鬆流行的"Killer Queen、"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到福音歌曲"Somebody to Love",當然還有他們標誌性的歌劇搖滾,他們做得比大多數樂隊更經典。
什麼是經典?有人說是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將Queen樂隊重新帶回到人們視野中,但他們的歌從未離開過我們的生活,每一個時代都不缺席,除了體育賽事頻繁播放的那兩首作品,還有很多歌曲經常出現在影視劇和廣告中,甚至會成為劇情的一部分,這足以證明他們夠經典。
最出名的是1992年Mike Myers(邁克·邁爾斯)和Dana Carvey(黛娜·卡維)以「Bohemian Rhapsody」拉開了電影《韋恩的世界》的序幕。最近,2017年的電影《寶貝司機》,在歌曲「Brighton Rock」映襯下,影片達到高潮。
Queen樂隊代表了歌劇搖滾
Queen樂隊的大多數歌曲都有歌劇性,從他們的第一首熱門單曲"Seven Seas of Rhye"的鋼琴琶音和豎琴顫音被彈奏出來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註定是為歌劇搖滾而生。
但這種歌劇性並不單單是「恢宏大氣」所能涵蓋的,他們也會輕鬆、憂鬱,也會有布魯斯和爵士風格融入,比如像「My Melancholy Blues」這樣的歌曲同樣美妙。
如果你是Queen樂隊的新粉,請不要單曲循環,去聽他們的整張專輯吧,《Queen II》、《Sheer Heart Attack》、《A Night at the Opera》、《A Day at the Races》和《News of the World》,像觀看一部歌劇一樣過癮,即便他們不是概念專輯,也都是一氣呵成的歌劇搖滾盛宴。
Queen樂隊代表了80年代搖滾
每個年代都有幾支可以代表這個時代的搖滾樂隊,就像60年代屬於The Beatles一樣,在很多人眼裡80年代是屬於Queen樂隊的。
早期的成功並沒有成為樂隊前進的束縛,很難想像一支樂隊在創作了「Bohemian Rhapsody」和「We Are the Champions」這樣的作品並達到巔峰之後還可以重頭再來,但Queen樂隊做到了。
80年代,他們從搖滾樂的黃金時代走向商業時代,並享受了所有流行音樂領域的成功。他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造了歷史,30萬觀眾成為了該國單場演唱會觀眾人數最高紀錄。
他們為電影《高地人》和《飛俠戈登》貢獻了配樂,他們與David Bowie(大衛鮑伊)合作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為後人津津樂道。
他們給了Lady Gaga一個好聽的名字(Lady Gaga名字的靈感正是源自Queen樂隊的歌曲"Radio Ga Ga"),甚至他們還在80年代發行了一首聖誕單曲"Thank God It's Christmas"。
Queen樂隊代表了搖滾悲情
搖滾樂從誕生至今總會伴隨著巨星隕落,從1959年22歲的Buddy Holly(巴迪·霍利)飛機失事,到1964年Sam Cooke(山姆·庫克)遭槍擊身亡,從1970年Jimi Hendrix(吉米·亨德裡克斯)吸毒窒息而死,到1980年John Lennon被歌迷槍殺。
而90年代搖滾界第一個悲劇就發生在Queen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身上,儘管Freddie在1987年就被診斷為愛滋病,儘管他一直公開否認自己病了(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但終究沒有逃過禍劫。
罹患愛滋後,Freddie一直靠藥物維持生命,為了他終生所愛的搖滾樂,他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都在歌唱,1990年,Freddie和吉他手Brian May(布萊恩·梅)創作了"The Show Must Go On",歌曲預示了悲劇即將降臨。
當樂隊在錄製這首歌時,Freddie虛弱得無法行走,以至於Brian May擔心他是否有力氣完成錄音,Freddie說,「我他媽來做,親愛的」,然後灌了口伏特加衝進錄音室。
他用生命歌唱:「我的妝容可能暗淡,但我仍然保持微笑」。
在錄製歌曲"Mother Love"時,Freddie說要休息一下,然而這一次他再也沒能回來。Freddie死後,Queen樂隊的其他成員整理了1991年的最後錄音,並最終於1995年發行了遺作《Made In Heavenin》,這張專輯在全球售出了超過2000萬張。
《波西米亞狂想曲》看哭了很多搖滾樂迷,主演Rami Malek(拉米·馬雷克)功不可沒,雖然他不是第一個因飾演搖滾明星而受到奧斯卡垂青的演員(1979年,Gary Busey因飾演Buddy Holly獲最佳男演員提名),但他是第一個獲獎的,他對Freddie的模仿對得起淚眼期盼的歌迷。
這就是我安利大表哥的前前後後,以及大表哥被Queen圈粉的故事。爆個料,大表哥剛剛建了一個Queen樂隊微信群,名字叫」我們都是昌平人「,加guoguo3310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