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電影,大多被歸類為科幻,也有個別特例,就是所謂「低成本燒腦片」。其實「燒腦」只是個附帶結果,「低成本」才是主要的。
展現「循環」的電影在通常意義上來說不算科幻電影,「量子力學理論」與「薛定鍔的貓」都是已經被大眾所知以及被科學所肯定的東西,和科幻中的「幻」所帶來的未來感不符,但又不同於科學電影的嚴肅,畢竟此類電影通常需要高超的創意才能將故事講得有趣美妙。
並不是所有的低成本電影都燒腦,但成功的例子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很有創意。比如已經被加冕神片多年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2007),超低成本,基本上你在家找幾個朋友拿個iPhone也能拍,故事也不燒腦,但照樣驚掉人們下巴,再比如下面這部短片《循環空間裡的修門人》。
用房間的門這個空間的節點來作為循環的介質很巧妙。短片創意和表現力都很一流。
如果你有個萬裡挑一的劇本。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編劇傑羅姆·比克斯比(Jerome Bixby)是原版《星際迷航》的編劇之一。 61年原版《迷離時空》(The Twilight Zone)的第一個故事就是改編自他的短篇小說。比克斯比1998年就去世了,差不多十年之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才拍出來。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海報劇照
好,沒錢,也沒有比克斯比這般天才,咋辦?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疊加。
你錢不夠,所以人物不夠,場景不夠,可能連劇情都不夠。沒關係,同一撥人,同一件事,多幹幾遍,就夠了。所以這類電影裡,經常是主人公有一個目標,然後他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直到成功為止。比如經典的《恐怖遊輪》(Groundhog Day,1993)和《致命ID》,不過那是個大片,只是結構上也用了這種套路。
《恐怖遊輪》海報
雖然又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講故事的」的死循環的穿越片,但是《恐怖遊輪》十分注重細節,整體結構縝密,故事主要講述了女主不願承認自己死去做的徒勞掙扎,她想違背自然法則恢復失去的生命,恢復失去的愛,彌補自己曾經帶給兒子的傷害。而這一切都註定她將陷入自己的心造出的煉獄,無止境的循環下去。
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原片來看
《穆赫蘭道》2001
導演:大衛·林奇
《穆赫蘭道》是對以往懸疑循環疊加類電影的一次顛覆,看完《穆赫蘭道》簡直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怎麼能夠有人能把夢魘如此真實地展現在大銀幕上,經歷他人的噩夢也許比自己經歷噩夢更加可怕。我驚嘆於大衛林奇能構思出這樣一個噩夢來,如果他不是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深有研究,那麼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又或者這根本就是大衛林奇自己的噩夢?
《時間規劃局》海報
關於時間旅行,也許你會問還有其他的疊加方法嗎?有的,比如「虛擬實境/遊戲」(《阿瓦隆》《心慌方》),比如「複製人」(《月球》),還有很多是「記憶」。
《月球》被評為09真正的最佳電影,並且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成本製作 並且耗時僅一個月, 影片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從頭至尾只有一個演員在表演。靜謐的月球,封閉的基地,空間的特殊性愈發突出孤獨。
許多影迷特別喜歡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2004),雖然可以做平行宇宙的解釋,但是講故事的直接「工具」(device)其實是記憶。
《蝴蝶效應》海報
所以很多「失憶片」其實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解讀,比如改編自PKD小說的《記憶裂痕》(Paycheck,2003)和諾蘭鼎鼎大名的《記憶碎片》(Memento,2000)。因為在特殊的設定下,那些沒有失憶的人和事物,比如《裂痕》裡的信物和《碎片》裡的紋身,可以看作穿越時空的「信息」。完全可以說:時間即記憶。
《記憶裂痕》海報
除了構建電影的方便之外,這可能有深刻得多的含義。愛因斯坦看穿了上帝的兩樣把戲:時間和空間是一回事,質量和能量也是一回事,而且它們互相影響。在E=mc² 裡,E是能量,m是質量,而光速c代表的其實是一種「信息」的觀念。
下面的列表裡收錄了一些 2000 年以後的這類電影。
黑洞頻率(2000)
Frequency
一旦你讓主人公反覆幹一件事,那麼這裡面就會自然蘊含一個「選擇」的概念,所以這類電影經常拿來說親情、愛情、友情的選擇。比如這部 2000 年的優秀科幻小品。主人公的消防員父親死於 30 年前一次救火行動。主人公在父親的遺物發現了一臺老式無線電,然後居然通過它和 30 年前的自己老爸搭上了線,電臺成了疊加的引子,講了一個溫馨的親情故事。
彗星來的那一夜(2013)
Coherence
《彗星來的那一夜》全片
這片子在豆瓣上都火的不成樣子了。好多人以分析解讀劇情為樂。片子玩的是「薛丁格貓」的量子梗,就是現實是有多個版本的。
不過最有趣的是,這片子其實在拍的時候連個完整的劇本都沒有,就是用了一臺數位相機,在一間房子裡(應該也是友情租用的),演員都是不拿錢的朋友,全部素材一共拍了五個晚上,統共花了五萬塊。大家熱衷的各種牛逼劇情,其實基本上都是編導在剪輯軟體裡拼出來的。說白了,人家就為自己玩個開心。
原始碼(2011)
Source Code
這個也不多說了,國內上了。片子不錯,不過對我個人的口味有點過分溫情了,跟導演鄧肯·瓊斯的前作《月球》類似,總覺的題材還有可以挖的地方,或者處理的更黑暗一點會更有意思。鄧肯下部片子是馬上要上的魔獸世界大電影,我看了預告片,預感要僕街啊。
前目的地(2014)
這部電影講述的也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故事。由於之前看過原著小說,全片只為最後的高潮,如果《浮士德》和《故事會》被塞到什麼魔法故事熔爐裡煉成了一個故事,可能就是這樣吧。
時空戀旅人(2013)
About Time
以前推薦過,一個追姑娘的故事。不多說了,精緻的英式文藝愛情片,時間旅行完全就是糊弄的。老套歸老套,但完成的非常好。再說一遍,英國的好演員,實在是太多了!
定時拍攝(2014)
Time Lapse
這是有點被忽視的一部。主人公是一對好基友和其中一人的女友,他們發現很長時間沒見到鄰居,怕出事情,就跑去看,結果發現鄰居已不見蹤影,房間內一面牆貼滿了以三個人為對象的拍立得照片,窗口則有一臺奇怪的機器正對著他們自己的房間。不久後他們發現那臺機器可以拍攝到未來。設定別致有趣,值得一看。
平行宇宙(2015)
Parallels
這個本來是個電視劇的試播集,不過被取消了,改成了電視電影。屬於電視劇裡的精品,電影裡的三流。沒事的時候還是可以看一下。不過說實話,劇集沒拍有點可惜了。
無限循環(2014)
The Infinite Man
2014年的一部澳大利亞小成本科幻片。又是一個追姑娘的故事(你們都發明了時間旅行了,能不能有點出息)。這片子的特色就是它的極簡風格,一共三個演員一輛車,一座廢棄的旅館,就這麼拍成了,完全是靠著劇情疊加的力量。整體的風格和質感也把握的不錯,一點小幽默,一點小文藝。目測如果有字幕組做個中文字幕的話,也可能小火一把。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提出:「接受相機拍攝下來的事物是一種了解世界的方式,但這恰好與認識世界相對立,因為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拒絕接受世界的表象開始的。產生認識的一切可能性都以說『不』的勇氣和能力為根源。」
如果還有你看過,喜歡,但這裡沒有收入的電影,歡迎補充留言。
祝你周末開心
感謝轉發此文與推薦「城市之光」微信公眾號
·END·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citylightsbook 」添加關注
微博:鄭州城市之光書店
豆瓣:鄭州城市之光書店
微信:鄭州城市之光書店
電話:0371—67766878
地址:鄭州市二七區桃源路(淮北街口)鄭州大學南門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