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繼承我的表情包麼
沒有的話,我一會兒再來問
- 表情包的發展史 -
(1881年《PUCK》雜誌用印刷符號組成的諷刺人臉)
(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板上輸入的ASCII字符「:-)」)
(1999年日本的顏文字(emoji)之父慄田穰崇Shigetaka Kurit,設計出適用於手機的12px*12px的文字表情圖標)
(2003年的QQ表情包)
(2007年的QQ表情包)
(2011年的QQ表情包)
(2017年的微信表情包)
- 今天,你用表情包了嗎 -
數據顯示,「呲牙」表情連續五年排名第一,發送量達303億次,「微笑」、「偷笑」表情名列前三,分別被使用了150億和130億次以上,「發呆」、「流淚」緊隨其後分列第四和第五名,總數也都超過了100億次。
- 可是,用了表情包,你的臉上真有表情?-
有時候是因為懶得打字,有時候是不知道說什麼,有時候是想說但不知道怎麼表達,還有時候是想營造出一種假不正經的友好氣氛。
不管在聊什麼,如果雙方能發幾個回合的賤萌表情包,那氣氛就不會太冷,並且顯得雙方都很熱情,就像兩個人都在快樂地搖著尾巴。
如果能遇到畫風一致的表情包使用者,那就像小狗見面之後互相聞完屁股發現情投意合一樣快樂了。
屏幕背後的那個人臉上真的有表情嗎?不重要了。
表情包的你來我往,成為了一種當代線上社交禮儀。手指和屏幕幫我們遵守了它,這些就已經構成一場體面的交談,不再需要面部表情的額外參與。
什麼綜藝節目、電視劇,必須得出現點相關的表情包。不然那你完了,沒活路了,說明你沒有火起來。
什麼萌寵,你的貓再高貴冷豔,如果沒個能做成表情包的動圖,那你完了,根本沒有傳播
的可能。
什麼人工智慧,什麼高科技,什麼人臉識別,什麼AR,你寫這些?沒人看的。你必須在標題裡加上「表情包」三個字,才能讓那些原本對科技毫無興致的人們點進來,企圖以這種神秘力量造出一些新型鬥圖工具。
當代年輕人,都是手機裡一堆表情包,但臉上卻沒什麼表情。
那些妖嬈的肢體,那些誇張的眼神,那隻替你向對方賣萌的貓子,那個在屏幕上讓對方吃屎的張學友,還有各種替你上吊、舉槍自殺或躺地不起的動畫角色……它們偷走了現實中
的那些表情,留下一臉呆滯的你。
- 怎麼看待用表情包這件事 -
贊同
不贊同
那麼,你呢?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更多好文章喲~
↓點點點↓
—以上—
我是吵吵君
維護世界和平不是我的職責
但讓你喜歡上憋吵吵是我的責任
點擊「原文連結」即可查看公眾號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