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又要惹你哭了。準備好紙巾了嗎?
今天榜妹要和你分享的,是唯品會9周年創意廣告《開不了口》。時隔16年,周杰倫的歌被重新編曲,串聯起幾個溫情小故事,實在是太催淚。
以至於有網友看完MV後跑到酷狗音樂下留言:「看完視頻再來聽這首歌,帥氣少年變油膩大叔了,滿滿的淚。」
一、《開不了口》走心刷屏:
每個驚喜背後都是開不了口的我愛你
含蓄是很多中國人的性格因子。只做不說固然是種美德,但很多誤會和遺憾也因此發生。不過,就像「喜歡一個人,就算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那些沒說出口的深情,總會在某個小小的細節裡暴露無遺,讓人鼻子一酸,又溫暖無比,正如短片裡的幾個小故事:
她是戀愛中的女孩,
卻一個人在餐廳等遲遲不到的他,生著悶氣,
直到看到他偷偷DIY的情侶賀卡,
卡片裡記錄了他們曾一起去過的很多地方……
原來,
「你總說我不在意,其實我都放在心裡」。
他是籃球少年,
因為腿傷,迫不得已暫別球場,
黯然神傷,
卻突然被呼喊著他名字的隊友們熱情抱住……
原來,
「兄弟間沒有離別,這只是中場休息」。
她是產後媽媽,
回歸崗位後卻發現別人都在忙,
自己卻無事可做,有些小失落,
直到領導遞給她特批的30天年假假條,
她才突然明白領導的關懷:
「這30天,你負責做好媽媽的工作」。
她是職場新人,
大晚上爸爸兜滿菜來看她,
她卻因為一個工作電話又折騰了一夜,
直到忙完才發現爸爸已經走了,
留下一桌豐盛的菜,
那是爸爸沒說出口的愛:
「爸幫不上忙,只能給你做點愛吃的」。
走心的廣告總能讓人從中看見自己的故事。《開不了口》上線後,網友們紛紛留下自己的心情和故事:
@不二大叔家 最近的事情太多了,看到這個視頻瞬間哭成狗,也不知道是哭視頻還是哭自己,總之就是有點讓我把壓積在心裡的情緒爆發出來了…總之謝謝。 @王圖艾 看到爸爸那段不禁紅了眼眶,工作飽和導致天天下班很晚,就前天下班回家。寫字桌上擺著我爸給我撥好的核桃仁,就是開不了口我愛他…… @大叔Jason 小時候我們詞不達意,長大後我們言不由衷。
也有為周杰倫的歌打call的:
@謝33Jay 愛了這首歌十幾年,就算配廣告都能感動得稀裡糊塗。@吹過山頭那清風 杰倫的歌,現在拿來打榜還是會贏,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一些小夥伴看完才發現原來是個廣告:
二、溫情營銷突然火了,
「番茄炒蛋」後催淚廣告扎堆出現
正如一位網友說的,「最近的一些廣告都很走心」,的確,在剛剛過去的11月,我們突然被一大波溫情廣告刷屏:
先是月初招商銀行的《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在朋友圈掀起億級的傳播;而後是999感冒靈《有人偷偷愛著你》強勢刷屏;接著是唯品會《開不了口》暖心走紅。
同樣是在11月,我們還看到了金牌廚櫃推出的《媽媽的菜》、滴滴順風車為超讚車主活動推出的廣告、百度的《努力更懂你一點》……它們都主打溫情牌,也獲得了一定傳播。
為何溫情廣告忽然間如此受品牌青睞?招商銀行信用卡品牌相關負責人告訴榜妹:
「這可能是因為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很多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功能上的產品,更希望和受眾進行情感的共鳴和連接,所以才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情感廣告、情感微電影。 而且,我們要服務的對象就是社會大眾。情感型微電影是對人性和社會行為的洞察,就是要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它是個很自然而然的過程。 打動產品之前先打動人,留下品牌印記,埋下一顆種子。這是我們做傳播應該做的事。而且如果廣告具有社會責任心,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不過,儘管品牌們紛紛走起溫情路線,傳播度卻有很大區別。那麼,什麼樣的溫情營銷才能刷屏呢?
榜妹觀察後發現,能夠刷屏的戳心廣告首先是要找到一個情感洞察點。這個洞察點需要暗合某種全民情緒,如《番茄炒蛋》找到了父母對遊子的愛這個情感點;《開不了口》找到了大多數國人羞於表達愛這個點。當這些精準的情緒點通過具體場景表現出來後,馬上能擊中大家的內心,且人人有話可說。
然後是形式上的構思。《有人偷偷愛著你》採用的是反轉手法,前半段似乎表現了一個人情冷漠的社會,後半段畫風突轉,原來,那些「冷漠」全是誤會,背後的本質是陌生人的濃濃善意。《番茄炒蛋》《開不了口》同樣也運用了反轉元素。這種轉折增加了情感張力,讓人一瞬間有想哭的衝動。
而要達到現象級傳播的程度,還需要具有能夠引發全民討論的爆破力。這時廣告已不僅是廣告本身,而是變成了一個個話題點。如《番茄炒蛋》在第一波刷屏後,又衍生出諸如「留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番茄炒蛋是該先放糖還是先放鹽」等很多爭議點,關於它們的討論又促成了二輪、三輪傳播。
三、看完竟不知是哪家廣告,
「煽情」和「品牌關聯度」二者如何平衡?
有意思的是,當網友們被這些走心廣告催淚的時候,卻常常不知道背後的品牌主是誰。如有些網友覺得《番茄炒蛋》的廣告更像是微信或美食類App的廣告,覺得唯品會的《開不了口》放在其他品牌上也同樣合適。
固然,這一方面說明品牌們開始學會真正用好故事去打動人了;但另一方面,廣告和品牌本身關聯度的欠缺也確實是個問題。二者之間究竟該如何平衡?榜妹也請教了幾位資深營銷人士。
趙圓圓 奧美資深創意總監:
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時候,大家就會趨向於表現價值觀不同,但目前來看,各大品牌打出的溫情牌都差不多,都是美好溫馨思念愛戀團圓美滿這些路數,無形中又進入了一個「情感同質化」的怪圈。
但沒辦法,這是小心翼翼邁出的第一步,我覺得起碼比純功能廣告或者當年連喊三遍羊羊羊好看多了。假以時日,情感USP(獨特的銷售主張)都會越做越6的。做品牌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有些任務必須做了,有些地圖必須開了,這關才過得去。
李煌孜 「公關界的007」創始人:
溫情總能打動人,溫情的廣告營銷亦如此。最近出爐的眾多溫情營銷案例,似乎都容易出現品牌關聯度不高這樣的bug。個人覺得,這主要看創作者(品牌方)如何平衡故事和品牌在其中的「戲份」,並將兩者完美融合。兩者並不是非要「主角與路人甲關係」,其實可以成為「男女一號主角」等位關係。
包括臺灣廣告教母許舜英某百貨公司搬遷廣告,既溫情又把品牌體現的很自然;雀巢咖啡最早的「味道好極了」再到最近「這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以及泰國潘婷神廣告《YOU CAN SHINE 你能行》等優秀案例,都做到了溫情故事之中品牌記憶非常深刻。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別人為什麼能把兩者兼得?而你不能!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學會了故事表層的「煽情」,忘卻了故事本質傳達的「品牌」;當然了,這猶如太極之陰陽,如何融匯貫通,需要多磨鍊,熟能生巧,方能做到「故事有聲品牌潤心細無聲」。
總結
品牌廣告常形成一股潮流。前有《中國有嘻哈》掀起的Freestyle廣告風靡;現有《番茄炒蛋》引領的溫情營銷受追捧。這背後是品牌們突破內容營銷邊界的探索嘗試,不過,如何讓廣告在同質化的江湖中更具獨特性,以及在走心的同時也很好地傳達「品牌」形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