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黃河別名德水,德州因此而得名。德州市,別名安德、德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市樹是棗樹,市花是菊花。
德州屬黃河衝積平原區,地貌類型大體分為高地、坡地和窪地區,所佔總面積比例分別約為34%、52%和14%。
全市總面積約1035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575萬,市轄2區7縣2縣級市,分別是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樂陵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和齊河縣。
德城區,因地處德水之畔而得名,是德州市的中心城區,是德州市政機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全區總面積約544平方公裡,總人口約61萬。德州黑陶燒制技藝,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優特產主要有德州扒雞、德州羊腸湯、德州菊花、德州大驢、黃河涯蜜桃、又一村蒸包和梁子黑陶等。
陵城區,別名陵縣,安德,德縣,位於德州市城區東部。
全區總面積約1213平方公裡,總人口約60萬。名優特產主要有徽王莊鎮、陵城區西葫、陵城區黑陶和神頭香椿等。
縣級禹城市,位於德州市南部,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
全市總面積約990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4萬。名優特產主要有泡子糕、沙河辛西瓜、五香脫骨扒雞、向陽坡蔬菜、胡焦火豬蹄和棒仔鴨等。
縣級樂陵市,別名金絲小棗之鄉,位於德州市東北部,是戰國時期燕國將領樂毅攻齊時所築之城。
全市總面積約1172平方公裡,戶籍人口約72萬。名優特產主要有金絲小棗、魯西黃牛、奎臺小米窩頭、馬蹄燒餅、劉武官豆腐皮、郭氏鐵羊蠍子和大孫花生等。
臨邑縣,別名臥牛城、犁城,地處德州市東部,公元前125年中山靖王子劉光得封以臨樂國為食邑,縣以此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101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5萬(2018年)。當地名優特產主要有理合冬棗和中華壽桃等。
平原縣,別名恩縣,地處德州市城區南部,春秋時期以前稱為平原邑,因地處平原地區得名,是著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故事的發生地。
全縣總面積約1047平方公裡,總人口約47萬。當地名優特產主要有杲牌黃瓜、早春西瓜、鳴店西紅柿、早玉杏、籤子饅頭、麼茄和北任扒雞等。
夏津縣,別名銀夏津、鄃城,地處德州市西南部,因是「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88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51萬。當地傳統小吃主要有宋樓火燒、布袋雞、銀絲面和苦水羊肉丸子等。
武城縣,別名貝州,地處德州市西部,戰國時期為防禦強大齊國入侵,趙國屯兵並修築城防,武城由此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748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39萬。主要景點有四女寺風景區、古貝春工業旅遊園區和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等。
慶雲縣,別稱景雲、卿雲、新慶雲、新縣,地處德州市東北部,公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路過此地時,看到天際湧現祥慶之雲,便賜名該地為慶雲。
全縣總面積約50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33萬。名優特產主要有尚堂扒雞、崔口燒雞和金絲小棗等。
寧津縣,別名振華,位於德州市北部,公元742年,屬臨津縣地,後因被大水毀城,駐地東遷後改名寧津,取安寧、吉祥之意。
全縣總面積約833平方公裡,總人口約48萬。當地名優特產主要有長官包子、寧津大柳面、保店驢肉等。寧津是中國雜技藝術的發祥地,寧津雜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齊河縣,位於德州市最南端,古時因境內齊河鎮得名。
全縣總面積約141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70萬。名優特產主要有聖喜醬牛肉、潘店空心掛麵和仁裡集豆腐皮等。主要景點有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齊河溫泉小鎮和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等。
為方便更多人認識、了解德州市,文章中謬誤、遺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朋友留言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