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個歌星》第七集。這一集我們撩的是韋禮安,當之無愧的才子,金曲獎最佳新人和最佳作曲人。他到底有什麼魅力,竟然讓主持人三石一聲不顧一切當眾表白?
韋禮安到底是什麼「鳥」?
作者 | 陳賢江
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
因為要寫韋禮安,看了很多相關資料,翻了他幾乎所有專訪,但我還是有點沮喪,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韋禮安首先是一個唱作歌手,他的專輯大都由自己包辦詞曲,他的表演也都是自彈自唱;韋禮安還很有才華,他憑第一張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新人,他第三張專輯裡的歌曲《狼》幫他獲得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那年他才28歲。
就算你知道這些,你可能還是一頭霧水。通常我們想了解一位「陌生歌手」,要麼找大金曲,要麼找大新聞,但這對於韋禮安這樣的唱作歌手來說似乎並不適用:他跟社交媒體熙熙攘攘的熱點和潮流基本絕緣,他沒有特別之處可以被人標籤化;他也沒有一首街知巷聞的「國民金曲」……
那麼,被粉絲們親切的稱呼為「韋鳥」的韋禮安到底是什麼「鳥」?我努力嘗試寫了這篇,希望這篇文章多少能對於有點幫助。
*韋禮安的英文名Weibird,來自他朋友早年起的花名,一直沿用至今。
2010年,韋禮安發行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正式出道。那年十月,韋禮安帶著這張專輯來到內地做宣傳,其中一個通告是我所供職的搜狐音樂頻道的「新聲力量」。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韋禮安本人,給我印象是他就是個愛彈琴唱歌的鄰家大男孩,羞赧卻又落落大方,很有禮貌,卻不扭捏造作。
這可能跟他成長與書香門第有關。韋禮安的父母親都是博士,父親目前是一所高中的校長,母親在大學教書,2010年,韋禮安發行首張專輯的同時,從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正式踏入音樂圈,母親送他八字箴言:「進退有禮,隨遇而安」。
2010年6月5日,韋禮安首張專輯正式發行第二天,他從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對於兒子的選擇,韋爸爸表現得很開明,稱現在是多元社會,只要韋禮安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都支持。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韋禮安大概也從小培養出了一個好心態,反正,這麼多年來,我們能看到的韋禮安都是那個謙和的書生樣,從不呲牙咧嘴,從不氣急敗壞。
大概也只有這樣的心境才能寫出《慢慢等》。早在2006年,剛上大一的韋禮安就曾獲得過華視《快樂星期天》舉辦的選秀活動「校園歌喉戰」的年度總冠軍,並收到唱片公司的邀約,但他最後要等一張全創作的處子作。
歌如其人。聽韋禮安唱歌,你會有會沉浸在一種莫名的安詳中,一切按部就班的發生著,春華秋實,落花流水,不急不躁。
「進退有禮,隨遇而安」。
福茂唱片真是一塊「福地」。
2007年,郭靜從福茂出道,2009-2010年,兩度入圍金曲獎年度歌曲。2010年,韋禮安從福茂出道,2011年獲得了金曲獎最佳新人。
當年一起入圍的歌手有io、鬱可唯、嚴爵和MATZKA,只有鬱可唯不是唱作歌手。
千禧年前後,唱作歌手開始主導華語樂壇。陶喆、王力宏、周杰倫、林俊傑、五月天、陳綺貞、張震嶽、蘇打綠、李榮浩……一個自己的方式先後衝擊著樂壇,並留下了大量傳唱一時的作品。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2010年代,臺灣樂壇出現了以韋禮安、嚴爵、MATZKA、徐佳瑩、謝震廷等為新一代的唱作歌手。
其中韋禮安可能是成長最快的一個。
2011年,韋禮安憑藉首張同名專輯入圍了金曲獎多個重磅獎項,包括「最佳國語專輯獎」、「最佳作曲人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和「最佳新人獎」。雖然,最後只獲得「最佳新人獎」,但對於韋禮安來說,一張全創作的處子專輯能入圍這麼多大獎,已經是最好的肯定。
2005年開始,Jack Johnson和Jason Mraz等以原聲吉他為特色的唱作歌手先後紅遍全球,從韋禮安身上,我們也可以聽出這麼一點他們的影子。韋禮安的嗓音跟傳統的唱將型歌手很不一樣,不高不亮不厚,有點懶懶的,又帶著一點青澀,有點像Jason Mraz。
你可以說這是特色,也可以說是局限,但韋禮安的路走對了,他就適合唱作,而且他真的很認真的在「唱作」,尤其是「作」。
2014年,韋禮安發行了個人第三張專輯《有所畏》。他在這張專輯中表現出來的成長再明顯不過了。如果說第一張專輯裡的歌曲主要是一些吉他小品,到《有所畏》則進不到了「吉他史詩」,《狼》、《沉船》和《金銀島》等歌曲,都有著電影一般「情節」,起承轉合,格外精彩。樂器的使用上,韋禮安也表現得愈發成熟和老練,精心編排的器樂架構尤其體現了他的用心。
所以次年的金曲獎給了他「最佳作曲人獎」殊榮,實至名歸!
今年是韋禮安正式出道第七年,如果把EP《慢慢等》算上就是第八年。這些年來,韋禮安已經發行了四張專輯,最新的一張是2016年8月發行的《硬戳》。
這張專輯再次表現了韋禮安的「野心」,他開始嘗試把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電音舞曲)帶到自己的創作中來,讓《硬戳》成為自己出道以來最時髦的一張。而且封面還很酷炫的結合了AR效果——用指定APP掃描封面二維碼可以跟虛擬韋禮安互動。
不過,這可能還是不足以改變韋鳥不夠紅的「現實」。從百度指數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韋禮安的搜索指數很低,最高峰是去年參加《蓋世音雄》創下的6200,是林宥嘉峰值的1/9,周杰倫峰值的1/50。但另一方面,我們從音樂平臺的留言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歌迷相當活躍。也就是說,韋禮安在內地大眾中的知名度不高,但是自己的聽眾群粘性很高。
這是唱作歌手的「常態」,尤其是吉他型的唱作歌手。彈鋼琴/鍵盤的唱作歌手比較紅,唱R&B或中國風的唱作歌手也比較紅,韋禮安兩邊都不靠。
只是,更講究「耐力」的唱作歌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有多紅,而是如何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而且別走得太辛苦。太辛苦會消耗人的熱情和信心,玩的開心,又衣食無憂,這是最好的。
個人感覺韋禮安的狀態比較接近這個。新專輯《硬戳》,他似乎玩得挺開心的,而且,唱片公司給他安排了那麼多代言和OST,收入應該不是問題。他跟同門師姐郭靜還合唱了內地大劇《孤芳不自賞》的主題歌《風景舊曾諳》,對於他在內地擴大知名度很有幫助。
與此同時,韋禮安也嘗試把巡演「硬戳」進內地。5月13日,韋禮安2017「放開那女孩」內地巡迴演唱會將從廣州開始,陸續唱遊成都、北京和上海等地。
這是韋禮安第一次在內地舉辦巡演,也將是一次極大的考驗——巡演的成本和票房風險都極高,這些年,除了周杰倫、五月天這些頭部藝人,又或者一些成本極低的獨立樂團,臺灣二三線唱作型歌手在內地巡演的並不太多,真正掙錢的更少。
但巡演始終是紮根市場、與歌迷建立直接聯繫的最好的途徑之一,我個人也比較願意看到像韋禮安這麼用心「唱作」的歌手能夠藉由巡演,讓更多內地聽眾聽到臺灣年輕一代唱作人的作品,至少韋禮安的歌真的很值得一聽。
放開那女孩,但不要放過這隻「鳥」。
三石一聲
聽啥啥爆款的點樂成金樂評人
微信公號「三石一聲」
無論在採訪視頻中,或者是在這篇文字中,三石都會不厭其煩地說,韋禮安是本人在這一季「撩個歌星」最想要撩的人,對於他的音樂,三石是最被打動,也聽最多的,四張專輯,幾乎每一張都有一個很全新的面貌,這樣不斷創新的音樂能力,甚至是很多前輩歌手都未曾做到的。
很多樂壇的資深唱作歌手,常常會在前幾張專輯時,玩出各種花樣,玩到音樂生涯的中後期,只能自己Copy自己,再難創新;韋禮安卻並不急於證明自己的全能創作能力,每一張專輯,他都能玩出一種新的曲風,且至今未見倦態。
第一張同名專輯,韋禮安丟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所有創作精品;第二張,韋禮安在《有人在等》專輯中,放大了他在第一張專輯中,最動人,最純粹的一部分,也令民謠的成分,再度被編出細節新意;第三張《有所畏》專輯,轉型「搖滾安」的他,獲得了「最佳新人獎」之外的第二座金曲獎獎盃,這次是有關創作;第四張《硬戳》,把他擅長的抒情曲風,又再加入電音的成分,時尚感和動人程度,都未見減弱,還碰撞出了新的音樂火花,兼具潮流與好聽。
可能誕生過四張錄音室專輯,一張現場專輯的韋禮安,到現在仍還沒有一首很全民傳唱的大熱歌,但他已經誕生無數首走心到令人動容的「私藏品」——總有人會心疼自己寵愛的歌手,擔心他們一旦太紅,就少了個人心水的那種品相了,至少韋禮安目前還不會擔心成為「被消費」的大爆款,喜歡他的人一定深入骨髓,珍愛至極。
採訪時,和韋禮安同齡的三石,與他聊起少時聽過的音樂,經歷過的音樂載體(磁帶、CD、黑膠、數為專輯……等等),都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大家猛戳視頻就能看到。
仿佛如韋禮安、如三石這樣生於85後、90前的人,年少時被陶喆、周杰倫、王力宏這華語樂壇曾經的「三大馬車」啟蒙的經歷,完全是一個時代共鳴的訊號,而後再順著這些音樂,去找尋更多犄角旮旯裡面的其他好音樂,一點點挖掘著來聽,到成為音樂人,做自己的音樂時,再來玩各種元素堆疊的fushion混搭。
這裡要嚴肅推薦韋禮安《硬戳》專輯中的《渴望》,這首「遺珠」並非專輯主打,但混雜在其中的EDM、搖滾元素,以及有點中國戲曲式的唱腔,是一個非常好玩又令人著迷的嘗試,有點前衛,有點另類,但旋律又那麼悅耳,若非有非常深厚的音樂功底,韋禮安也不至於能玩地這麼6——所以很希望能在7月1日,韋禮安「放開那女孩」巡迴演唱會的現場,能聽到《渴望》。
最後還有個小插曲——就在北京宣傳了一周新專輯《硬戳》,以及「放開那女孩」的巡演之後,韋禮安在回臺北前,一定要吃一次滷煮,因為三石曾跟他推薦過這款北京小吃,不知道在他很緊張的行程中,他最終究竟有沒有如願以償,畢竟他在去往機場的路上還在念叨,並且希望哪怕沿途路過一家滷煮店都好。
願韋禮安已過口腹之癮,不然,難道迷弟迷妹們要在看「放開那女孩」時,人手一碗滷煮,端進演唱會現場?那畫面想想,還是挺有味道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