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風聞社區網友 Vera
昨天,一篇文章《延禧攻略:又一劑全民慢性毒藥》,又在朋友圈刷屏了,迅速地轉了10萬+。
一部電視劇也能說是「全民慢性毒藥」?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文章中,作者首先點明了《延禧攻略》的超高播放量。
作為 2018 年度現象級「神劇」,《延禧攻略》已經火到沒法忽視的地步。截至本文發稿時間為止,已播出的 62 集劇集,總播放量達 109.6 億次。
作者認為,這100億次播放量「折射出的社會集體心理bug與當下的社會文化症候」。
在各種自媒體的造勢之下,《延禧攻略》也被當作「職場攻略」在做各種解讀。不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暢銷,一定是因為它撓中了受眾的爽點、癢點,甚至是痛點,深度契合與滿足了受眾的某一種或者多種心理需求。
《延禧攻略》會被視作「職場厚黑學」指南,無疑是因為它的確提供了當下社會裡被廣泛認可的一些「價值指導」。「以古說今」,「在歷史裡翻出點現代意義」,這本就是這部劇主創的一個出發點。
接著,作者主要從三方面對《延禧攻略》作出批判:
一,《延禧攻略》中一人獨大、趨炎附勢的「職場環境」是病態的、封建的。
紫禁城、後宮,固然是個過於極致的環境,但皇帝可不就很像一個企業的董事長、一個單位的一把手?搞定大 boss,獲得職場作為與晉升所需要的各種內部資源,以及在競爭中勝出同僚,獲得大 boss 的認可,不多少也像後宮嬪妃們使出八百般武藝爭寵?當然不可完全類比,但相似度頗高。
我個人其實特別遺憾、也覺得很怪誕,到了 8012 的今天了,中國的主流屏幕上還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奴才」聲、「磕頭」聲,還有那麼多觀眾,自覺不自覺地沉浸於此,從這樣的劇裡尋找所謂「營養」。
《延禧攻略》被當作職場指南來解讀,有廣泛的現實基礎,可然而,悖論卻是,大 boss 獨裁、集權,一人定生死、定前途的企業,分明是病態的企業,必然會豢養一批卑躬屈膝、趨炎附勢的員工,一如紫禁城裡的各色妃嬪、太監,這樣的企業毫不現代,在現代商業社會裡根本沒有競爭力,早晚會被淘汰。作為員工,在這樣的前現代企業裡,費勁心機討了大 boss 的歡心與提拔,幹掉了同僚,晉升到高位,又如何?
封建時代的嬪妃們,當然沒有選擇。但今天的觀眾和主創,卻是有選擇權的。只是遺憾的是,目力所及,幾乎所有的宮鬥劇,都是默認了這套既有體系與遊戲規則。
二,《延禧攻略》的女主角魏瓔珞從根本上是依附於男性的。這說明很多女性還停留於依賴「愛情」、「嫁得好」的舊思維中。
不可否認,嫁給高富帥至今仍是很多女孩子心裡的夢想,渴望、鞏固高富帥專一、忠誠的愛情,幾乎是某些女性的畢生追求。所以,《延禧攻略》能如此暢銷,還因為它投其所好地滿足了很多粉紅少女心。
如果沒有小帥哥富察傅恆對魏瓔珞忠貞執著的愛情,沒有風流倜儻、權傾天下的乾隆被魏瓔珞迷得團團轉,恐怕這個大劇,會損失不少女性粉絲。
「社會我魏姐」魏瓔珞的確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但無論她的個性被設計得多獨特、多鮮明,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多有現代性,她的兩段愛情,最終仍是逃不脫「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套路。
人設、能力、性格、套路和伎倆,都變成了得到愛情、嫁得好的工具啊!
三,《延禧攻略》熱衷於表現妻妾成群,首先就默認了「一夫多妻制」的正當化。
我尤其覺得不適的是,到今天了,中國電視劇還在津津樂道於表現妻妾成群,展現一夫多妻體制下的各色女人們如何去爭某個男人的寵,研究什麼樣的女人能贏,什麼樣的女人會輸。
其實,最終無論贏的那位是誰,是何資質天賦性格,去探討一個女人如何在一眾女人的競爭中獨得丈夫的愛,這本就已經輸了。
影視劇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看習慣了」這種劇的觀眾,通常首先就默認了一個前提:「一夫多妻體制」的正當化,而你一旦在這個體制裡,就必須要想辦法贏。
這恐怕是中國社會存在如此多的「一夫多妻事實婚姻」的文化基礎。那些男人覺得這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傳統,那些女人也覺得這很天經地義。
來說說問題:
首先,的確有借《延禧攻略》分析職場的文章存在,閱讀量還不低。
但觀察這些文章的內容,我們會發現,不過是:提升自身技能;少抱怨、多做事;利用好人際關係;把握機會、克服危機;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道歉…之類的雞湯。而這些,不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嗎? 如果真正能做到,早就成為人生贏家了。
而且,真的會有人把一部電視劇(還是宮廷劇)當做真實的職場嗎?真的會有人將從宮廷劇中得出的「攻略」應用於職場?現代職場人士就這麼傻?不見得吧。
相反,這屆觀眾可謂相當務實。要知道,《延禧攻略》被大家批評最多的一點,就是女主的「主角光環」太大,晉升之路太過順利。
其次,關於女性依賴男性的問題。的確,「魏瓔珞」是一個全身上下充滿了瑪麗蘇光環的角色:各個大Boss都保護她,兩大男主角都愛上她,還過著宮女到寵妃的「開掛」人生。
然而,這只是個電視劇。雖然全世界的女性都喜歡看「霸道總裁愛上我」,但很少有女性會認為,言情小說和電視劇中的情節可以等同於現實。對於很多人而言,看劇不過是日常生活的消遣,滿足自己「幻想」的工具,而不是身邊的真實世界。
再者,一個宮廷劇,背景本是封建社會,便不可避免保留了一些封建傳統,比如一夫多妻制,再比如皇權獨大。指責宮廷劇中的皇帝一夫多妻,指責封建社會一人獨大,並將其代入現代家庭、職場,會不會有些牽強?在宮廷劇中看奴才給皇帝磕頭,是因為封建社會本來如此,不代表我們會在現實中卑躬屈膝;在後宮中看女主角與嬪妃爭寵,是因為一夫多妻是中國歷史上的確存在的事實,不代表我們默認它可以在現代社會中適用。
誠然,作者批判一人獨大的企業模式、批判女性依賴男性的思維、批判一夫多妻制度的意識是很好的。我也贊同作者所說,「封建時代的嬪妃們,當然沒有選擇。但今天的觀眾和主創,卻是有選擇權的。」我們應該避免這類封建糟粕的存在。
但是,將這些它們歸錯於《延禧攻略》、歸錯於宮廷劇,並說這反映了大多數觀眾的心理和「社會文化」,還是有些過度解讀了。受到批判的,應該是封建思想本身,而不是《延禧攻略》和觀眾。
畢竟,不是看了《延禧攻略》,你就成了魏瓔珞;也不是看了一部宮廷劇,就說明社會文化的倒退。這場由《延禧攻略》帶來的「大眾狂歡」,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實在沒有其他劇可看,我們真的很無聊。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喜歡文章,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