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同步悅讀"免費訂閱
娟 姐
文 | 鄒彬(廣東)
我的家鄉是粵東北的一個小山村,那裡青山環繞,溪水清澈,山川毓秀,人傑地靈。
娟姐是咱們那個小山村的好女兒。
娟姐是琴姐和萍姐的妹妹。長大後,琴姐改名為鄒靜怡,萍姐改名為鄒苑靜,娟姐也改為鄒靜然。只是村裡人仍叫她們的原名。宋氏三姐妹,風華絕代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鄒家三姐妹,熱心公益讓咱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對咱村的人來說,宋氏三姐妹有點遠,遠到只能在電視電影裡一睹風採;而鄒家三姐妹卻那麼近,近到每個鄉親可以拉著她們的手一起嘮家常。
三姐妹中,娟姐最小。她曾不止一次謙虛地說,兩個姐姐都是白天鵝,自己是醜小鴨。當然,咱村的鄉親們並不這樣看,認為姐妹仨都是最美麗的天鵝。
村裡的父老鄉親都說,十幾年來,村裡面貌的每一次大的變化,都因了娟姐三姐妹的不計回報的奉獻。村小是怡姐捐資建的,村小的全部配套設施是怡姐捐資的,村道是怡姐和萍姐捐資的。村裡的老年活動中心是娟姐捐資建的,文藝活動室的點歌機、大屏幕電視和音響是娟姐捐資的,學校圖書館是前年娟姐捐資建起來的,村小去年換的新桌椅是娟姐捐資的……
我與娟姐的年齡比較接近,對她比較熟悉,我想和大家多聊聊我所知道的娟姐。
娟姐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去年3月,她用微信轉給我2000元錢,讓我和村小的鄒瓊逸校長去書店,新添一些實用性比較強的圖書給村小的弟弟妹妹們。娟姐再三叮囑說,村裡的學生只有20來個,都是三年級以下的小朋友,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買的書儘量要帶有拼音和插圖。並叮囑我一定要買些用電安全、預防煤氣中毒、防火和防溺水等方面的書。
娟姐還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去年,娟姐帶著「君行鄉村圖書館」的一行人員和盧小小總經理的愛心團隊,專程回來村裡,給村裡的孩子們帶來了珍貴的禮物,並和孩子一起遊戲,談心,陪了孩子們一天。對這些孩子們來說,這一天是無比珍貴的。這一天所有人的燦爛笑容,我想會永遠鐫刻在孩子們的記憶裡。陪伴,才是最真最深的愛。其實我知道,作為多家公司的負責人,娟姐是百忙之中抽時間回來一趟的。
娟姐還是一個不忘初心的人。她常說,滴水之恩,如果可以,定會湧泉相報。她在家鄉中學度過了3年的學習時光,她感恩母校的哺育,感恩老師的教導,感恩同窗的情誼。所以她發起成立了母校的「教育基金會」,並帶頭捐資20萬元。她說自己無論是「秀娟」還是「靜然」,最前面那個字都是「鄒」,所以她不止一次地為鄒氏宗祠捐款。還有,娟姐常說,她特別感恩自己的大姐,說琴姐長女如母,給予她這個小妹太多太多關愛和照顧。今天的娟姐,已經飛得很高,但她始終是個不忘根本的人。
娟姐還是一個非常「偏心」的人。前年,我寫了篇《鄉村之戀》,刊發在《河源日報》「萬綠湖」副刊。她看到了,立即轉發,轉發時加了一句話:「我們村的大作家關於鄉村的思考文字,非常值得一讀」。後來東源電臺「槎城夜讀」欄目播出拙文時,娟姐又把這個讀書節目進行了轉發,轉發時又增加了熱情洋溢的評論。娟姐啊,我哪裡是大作家,連普通作家也不是。我只是一個還算能夠儘自己責任陪伴學生成長的語文老師,寫作於我純粹是業餘的愛好,僅此而已。
其實,我心裡非常理解娟姐。十多年來,她對家鄉的種種付出,無非是源於她對家鄉的摯愛。她對愚作的熱情褒獎,無非是她愛屋及烏。這個「屋」,當然是家鄉。而《鄉村之戀》題目裡的四個字,也許剛好對應了她幾十年來對家鄉的不變的熱愛和眷戀。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熱戀的土地。娟姐心中也有。那方土地,是琴姐的,是萍姐的,是全體父老鄉親和我共同的故鄉。
近讀《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目光在這樣的一段話裡留駐:「始終有兩種力量,在我們一生中激蕩。一種推著我們向外走,一種拉著我們向內收。一種力量去遠方,一種力量回原鄉」。至哉斯理!這句話也許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但我還是讀著讀著就想到了娟姐。當年,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改變自身的命運,娟姐告別了家鄉去了遠方。當自己終於取得了點滴的成功,又一次次地回來,用她的方式報答那個生她養她的故鄉。
總有一些人溫暖了世界,總有一些人溫暖了故鄉,比如娟姐三姐妹。在咱們村樸素的父老鄉親的眼裡,娟姐和她的姐妹們是高照家鄉的吉星和福星。
附文——
鄉 村 之 戀
文 | 鄒彬(廣東)
我出生在農村,我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小時候不懂事,曾經為農民子弟的身份羞赧和自卑,也曾經為窮人孩子早當家的繁重勞動而埋怨命運的不公……
長大後,當自己從陶淵明謝靈運等的詩詞歌賦裡走出來的時候,當自己親自感受了都市的霓虹眩暈迷失了充滿欲望的靈魂之後,才發現原來鄉村竟是那樣的溫馨迷人。
但一切都為時已晚,當我的心想著回歸鄉村的時候,安謐美好的鄉村卻用奔跑的速度走向沉淪一一
兒時的鄉村,有高高的閣樓,有半月形狀的客家圍龍屋,有嫋嫋的炊煙,有悠閒地吃著青草的水牛,有餵了一年卻老長不大的豬,小溪裡有魚有蝦,水田裡有田螺有泥鰍,莊稼地裡有玉米有花生,有集天地之精華的春茶,有爽口嫩滑的水豆腐,有黃酒有擂茶有蒸龍粄……
現在的鄉村呢?溪水的流量逐年減少,小溪裡幾乎沒有魚蝦,水田裡的田螺黃鱔泥鰍瀕臨滅絕,大片肥沃的田地荒蕪,傍晚也不見炊煙……閣樓和圍龍屋已拆,一座座兩層半的鋼筋水泥房儼然成行。
以前的青菜,都是用尿作肥料,鄉下人用肩挑到城裡賣給城裡人吃;現在的青菜,都是尿素作肥料,城裡人用車載到墟鎮賣給鄉下人吃。有一次鄉下人款待城裡人,指著一盤油菜說:「大家多吃,這菜是用家尿淋大的!」於是大家一哄而光,嘖嘖讚嘆「好吃,好吃!」
以前的鄉村冬天很冷,現在的鄉村因為城市變暖。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城市竟用這種方式反哺鄉村。
以前的鄉村隨處可見小朋友在玩耍,現在的農村一間小學總數也就二三十個學生。
以前的「土」字是貶義詞,比如土包子,土裡土氣;現在的「土」字是褒義詞:比如土雞蛋,土豬肉。只有城裡人把鄉村的土特產大包小包的搬上車的時候,才想起鄉村的種種好處。
現在的鄉村不但留不住城裡人,也留不住騷動的鄉下人。城鎮化的浪潮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計劃趕不上變化,很多的身累心累來自攀比。一個又一個鄉民只好放下褲腿拖兒帶女帶著忐忑來到本來就擁擠的城市。
鄉下人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城市不斷地從鄉下招考優秀教師,年年招,年年考,稍為優秀的教師都被招進城裡,況且鄉村教育的硬體本來就和城裡差距巨大。所以鄉下人說:為了孩子的未來就是喝粥也要進城。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對鄉下人極具誘惑力:城市,讓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我常想,建設20萬人口以下的宜居中小城市是一種明智,最好是人口規模像歐洲的許多城鎮一樣控制在5萬左右。人口規模超千萬的城市一定不是人類的福地,歷史終將證明這一點。
更值得玩味的是,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大學畢業,首選都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幾乎沒人願意選擇回來為家鄉服務。回來的一小部分,也是在城市的各種招考中失利的被城市拒之門外的競爭失敗者。
如今的鄉村,道路已經是硬底化的水泥路了,夜幕降臨的時候,村道邊每隔50米一盞的路燈讓山村徹夜明亮,家家有電話,一些八十歲的老人口袋裡都裝著手機。看起來,鄉村的交通,通信,住房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但鄉村的人口呢?鄉村的淳樸呢?鄉村的善良呢?鄉村的文化呢?鄉村的詩意呢?鄉村的溫情呢?鄉民們的幸福感呢?
幾千年來,鄉村一直是個有溫度的詞彙,一直都是充滿詩性的生活空間。幾千年來,鄉村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精英。甚至可以這樣說:是鄉村供養和滋潤了五千年的中華文華和文明。沒有人會異議:中國文化之根,一直根植於鄉村。
陶淵明對鄉村是情有獨鐘的,孟浩然對鄉村是依依不捨的,陸遊對鄉村是深深眷戀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若許閒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這些詩句無不訴說著古代文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嚮往。
當代的文人,大都坐著雅座,喝著咖啡,看著高樓林立和霓虹閃爍,享受著輕歌曼舞,關注著股市行情,然後結合自己的狀態拿出筆來描寫都市欲望。
詩意的杏花村沒有詩意了,浪漫的康定城不再浪漫了。天下之大,哪裡是我思想的皈依之地?何處是我靈魂的棲身之所?
鄒彬,一位虔誠的語文老師。少年時迷武俠,青年時迷情調,漸至中年漸能有點獨立思考。願以文字為橋,和有緣的人相逢。願人間所有的相逢,如茶遇水,如水遇茶。
一個有品位的公眾號,值得你去關注!
讀好文字,聽好聲音,欣賞有魅力的音樂。
讓閱讀無處不在 讓悅讀豐富人生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進入《同步悅讀》公眾號
倡導全民閱讀 打造書香中國
《同步悅讀》微刊是一個面向全國的新媒體,宗旨是「倡導全民閱讀,打造書香中國」。設有【名家名作】【美文欣賞】【好看小說】【詩歌在線】【熱點評說】【教育隨筆】【同步素描】【故事傳說】【圖說社會】【傳記紀實】【最新發布】等專欄。投稿作品必須是微信公眾平臺原創,稿件(後附作者簡介)word文檔和作者彩照(橫幅)均通過添加附件方式發送至郵箱tbyd2016@163.com。付酬機制:作品80%讚賞付給作者。
©原創發布
圖文來源:網絡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公眾號聯繫
▼點「閱讀原文」讀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