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從縉雲縣雙溪口鄉姓潘村走出去的今年已96歲高齡的老教授潘鼎坤說:「我從小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沐浴其中,我感到無比喜悅。我願意把我的喜悅分享給別人,也願意當一個推廣者,讓更多人來享受和傳承傳統文化。」
人物小檔案:
潘鼎坤,96歲,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樂活宣言:我從小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沐浴其中,我感到無比喜悅。我願意把我的喜悅分享給別人,也願意當一個推廣者,讓更多人來享受和傳承傳統文化。
他是一名大學退休教授,教了一輩子高等數學,到了晚年卻以教授唐詩宋詞走紅網絡,並以93歲高齡登上央視舞臺。他說,這並不矛盾,數學與詩是雙胞胎,數學表達自然規律,詩歌表達人的意志情感,兩者都很抽象,但都表達得十分深刻、準確、簡潔,而且都強調對稱美。今年96歲的潘鼎坤,教了一輩子數學卻從不曾忘記心中的詩歌夢。借著故事的翅膀,在六朝古都西安,夢回大唐,享受著詩意人生。
幼年家貧
因為不收費選擇師範專業
潘鼎坤的老家是縉雲縣雙溪口鄉姓潘村,是麗水遠近聞名的博士村,耕讀文化濃厚,祖祖輩輩勤勞尚學。日前,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遠在西安的潘鼎坤,聽他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潘鼎坤告訴記者,他的外祖父是一個秀才,從小他就跟著外祖父讀書。從那時起,他就和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終生的緣分。
潘鼎坤少時讀的是私塾,後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在縉雲仙都中學就讀時,潘鼎坤常考全班第一。10多歲時,他離開家鄉,外出求學。抗戰時期,原建於杭州蕭山的湘湖師範南遷入麗水境內。潘鼎坤家境貧寒,聽說師範專業不收費,就報考了湘湖師範,並跟隨這所學校一路輾轉松陽、慶元、新窯(包括福建松溪的分部)、景寧、古市等地。1947年,他考上了復旦大學,成了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上了大學後,潘鼎坤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學習專業課程以及包括英、德、俄在內的各門外語,「我是從農村到大城市的孩子,比不過別人的地方,更得花心思趕上去。」
擇一事,終一生。自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潘鼎坤教授就與三尺講臺結緣,一站上去就是60餘載。直至鮐背之年,依然為大一、大二學生做「我愛微積分」「震撼人心的微積分學——它真的很酷」等專題講座。
數學教授激情講課
高呼「唐詩萬歲,宋詞萬歲」
潘鼎坤一直在課堂上教專業課,教到2011年。之後的日子裡,熱衷於「發揮餘熱」的潘鼎坤,每個學期還會回到學校,為學生舉辦幾次講座。
2017年年初,心裡一直放不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潘鼎坤,意識到一件事情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絕不能讓唐詩宋詞這樣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手裡丟了!」
潘鼎坤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年輕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日趨匱乏,即使是大學中文專業畢業的學生,也鮮有對古詩詞格律了如指掌又能融會貫通的。
2017年5月,以《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為主題的講座成功舉辦。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站著講完了全部內容。演講快結束時,他激情高呼:唐詩萬歲,宋詞萬歲。這場講座,獲得了在場一百多位師生一致好評。後來流傳在網上的視頻,記錄的便是這場講座的內容。
在這之後半年時間裡,他又舉辦了兩次關於古詩詞的講座。而在年底的第三次講座中,他還開始嘗試進行網絡直播,在線收看人數達30多萬,老教授成了一名新「網紅」。
後來,他還登上了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的舞臺,和主持人撒貝寧暢談自己和傳統文化的緣分以及熱愛,並呼籲更多年輕人去關注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去年,潘鼎坤生了一場重病,一度只能臥床。但哪怕是在病榻之上,他也沒有忘記唐詩宋詞,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就會去翻閱古詩詞。據他的女兒潘育賓介紹,潘鼎坤讀古詩詞的習慣已經保持了大半輩子,最喜歡的是唐詩。病重之際,他還交代女兒也要多讀古詩詞。
好在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潘鼎坤的身體正在慢慢恢復。現在,他不僅每天讀書,還能寫上半個多小時的毛筆字。
對於老家姓潘村,潘鼎坤說那一直是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就是在那裡,外祖父在他心裡種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前幾年,他回鄉探親,看到家鄉變化,欣然捐資一萬元用於植樹造林。「我的根在那裡,只要有機會,我還是想多回去看看。」他說。
來源:處州晚報 記者 吳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