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上映後,有些影評人和觀眾覺得很像《新難兄難弟》,甚至還有人說是抄襲,因此,昨晚得空我就特意找來看,看完後,我並不這樣認為。
要說它們之間有某些相似是實情,但我更認為是一種借鑑和啟發,因為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新難兄難弟》裡兒子意外穿越回老爸的時代,重新認識和理解了父親,像是一個故事模板,不同的導演套上不同的地方特點和生命經驗,就成為一個新的作品都未嘗不可,只是在很多看過原作的人看來,它並非一個全新的故事,可能少了些新鮮感而已。
說說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之處:
1、《新難兄難弟》就是一個喜劇故事片,基本專注於人與人的關係和情感上,雖說對香港的新舊時代變化有所提及,也只是通過角色李嘉誠和楚原的臺詞及對話,並未通過影像具體地呈現之間的不同,片中的春風街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存在,也沒有更多仔細的展示,就像《功夫》裡的豬籠城寨,都是搭的攝影棚和街景,這應該是過去香港電影的一個特點,也是當時拍攝條件有限的原因。
《乘風破浪》除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情感變化之外,作為人物和時代的背景,通過上海周圍的四個小鎮拼出一個相對完整的98年江南水鄉小鎮風貌,雖說裡面的錄像廳和一些街景也是搭出來的,但畢竟更多的都是實景,這就使得影片不僅只是呈現人的情感變化,還順道追憶了那個時代,使之更好地和現在產生對比,帶給觀眾更多的共鳴。
2、《新難兄難弟》只是表現了父子間的情感變化,而《乘風破浪》除了橫跨時代的父子間情感芥蒂的溶解,還有對徐太浪缺失母愛的追溯和慰藉,片尾父子倆的手勢,也更具意味。
3、《新難兄難弟》現在看來仍讓人覺得歡樂,那些浮誇的表情和表演,像那個抹淚的醫生,如果換成是現在拍的,估計就不會有此感受,甚至可能會稍顯做作,這是過去香港電影的某種特點,表現俗情俗世,用現在的話說叫接地氣,在過去很有喜聞樂見的效果,現在回看仍是記憶中的一抹亮色,還會引人懷舊,但也是現在香港電影的一個瓶頸之一。
《乘風破浪》更具作者導演潛質,無論是引發喜劇效果的角色臺詞,和那些小包袱及小聰明的設置,還是影片的整體影像風格,都具有鮮明的韓寒個人標籤式的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說是不可複製的;就像成功的模特,不是說要長得多帥多漂亮,但要有特色,這樣才會更具辨識度,更易於讓人記住。就這一點看來,韓寒從一開始處女作《後會無期》即是如此(不是說其電影質量和深度已經有多高),可以說已有了成為作者導演的可能性和潛質,也是一種成功。
(我很喜歡最後一個鏡頭,但找不到截圖,那個舊巷弄和屋簷,讓影片故事落地於尋常人家)
《新難兄難弟》現在仍會覺得好看,從某些方面講可以說是經典,這是屬於時間的魔力,但兩者的不同顯而易見,要說這是抄襲,那西遊系列又該作何解釋(基本的故事線都是唐僧師徒取經途中打妖除怪)?過去的作品,自然是給後面的作品提供一種養料,這也是經典的意義所在(《新難兄難弟》片尾字幕打出對老輩的致敬,其也成了《乘風破浪》的致敬片單之一)。
在我看來,《乘風破浪》的表達更豐富,這是後來者的優勢,無論是技術條件、拍攝資金和規模,還是可供參考的作品資訊以及視野,都更有利和充分,但全得益於前輩的鋪墊和探索,這也是致敬的意義。
這是我第89篇文章
文章皆為作者原創
轉載煩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如果喜歡本文請轉發朋友圈
或點擊讚賞
給我點愛的鼓勵
我就會更有信心堅持更新
你的支持是我源源不斷的動力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