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靖邊埋母案冰櫃藏屍案探討人性之惡,是十分必要且不可否定不可迴避的終極問題
近年來,個別案例其所顯示的人性之惡已達非常人所能理解之地步,如2020靖邊埋母案,2018殺妻騙保案,2016冰櫃藏屍案,所以,探討人性之惡,是十分必要且不可否定不可迴避的終極問題。
性善論與性惡論,性惡論更有其合理性。人性本惡,這也是政治、法律、道德以假定人性為惡進行推行的前提。承認性惡論並非一定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性惡論的提出者是荀子。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迴避它。
荀子說: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說,善是後天形成的。荀子認為孟子的說法「.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不當的,因為這些也是後天形成的。
荀子說: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與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說,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不會是善的。
荀子說:偽,就是人為。禽獸有父子,有牝牡,這是自然。至於父子之親,男女之別,則不是自然,而是社會關係,是人為和文化的產物。它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精神的創造。人應當有社會關係和禮,因為只有它們才使人異於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看來,人要有道德,並不是因為人無法避開它,而是因為人應當具備它。
總之,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這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人性本來是惡的,必須以禮義刑罰制之,才能使之改惡從善。所以要「隆禮重法」。
其他法家人物對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裡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裡,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淵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人性惡比荀子更加鮮明徹底。《韓非子·.奸劫弒臣》說: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韓非子·備內》說:「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既然人性本惡,那麼就只有接受其惡的本性,唯其如此,才合乎天意。
所以韓非子認為,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現行政治政策就必須以人的本性為依據,要因循它,而不是對它加以否定。人是自為的,亦即利己的,因此不可能使人利他。但是恰恰是因為有人的利己,才可以使人由自為轉為為公和利他。因為人為了利己,就必須依循國家政策的引導,也必須躲避國家法律的懲罰。於是,利己轉而成為了利他。法家是最強調國家秩序的,而法家的人性論理論基礎則是毫不隱諱地承認利己,承認性惡。
韓非子的意思是說,必須承認性惡,才能承認利己;承認利己,才能實行嚴法;實行嚴法,才能天下治。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他攻擊主張實行「仁政」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的四大政策。
本人認為: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在大多數人的人性裡,人性是一種綜合性的性格,既有人性,也有獸性。獸性顯示為惡。惡的部分是指「食色、喜怒、好惡、利慾」,這是人來自於動物性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也可稱為獸性。人性的部分是指忠、孝、節、義,顯示為善。這是後天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禮樂教化等形成的。所有道德教化,法治施行,皆在於抑制人黑暗的獸性,弘揚人良善的本性。這也如西方所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其二,人性與獸性是相互轉化的,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過轉化,有的人心中人性大於獸性,他是一個正常的人;有的人心中,獸性大於人性,這時他已不成其為人,他會幹出禽獸不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