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面的評判標準,牛娃可以分為天牛(天才小孩)、人工牛(靠後天努力取得突出成績的小孩)、奧牛(奧數能力突出的小孩)、英牛(英語能力突出的小孩),甚至,還衍生出了英奧混血牛這樣的說法...
在這場全民雞娃戰中,家長們朝著被定義好的目標,一路狂奔。
而成為牛娃,絕對不僅僅是中國家長的目標,而優秀的定義,也各有不同。
最近《時代》雜誌與尼克兒童頻道 (Nickelodeon)合作,從美國年齡在8歲至16歲的5000名孩子中選出「年度兒童」,第一期的獲勝者是15歲的高科技領域研究者吉坦雅利·饒(Gitanjali Rao)。雜誌稱,這名女孩應該是「評估美國年輕一代新領導人的晴雨表」。
關於「創新力」「領導力」的培養,似乎在中美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更加重視這兩個能力的培養。
那麼,在學術成績、體育藝術之外,創新力和領導力作為一種軟實力,如何體現在青少年身上呢?
其實我也很好奇,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出來的「年度最佳兒童」,身上到底有什麼特質。
一起來看看。
RAO對科學的熱愛始於10歲那年,當時她發現了碳納米管傳感器技術——這種技術利用分子來探測水中的化學物質。從此,她對科學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2017年,RAO七年級的時候,聽說了密西根的水汙染事件,她開發了一種用於檢測飲用水中鉛含量的行動裝置叫Tethys。
這個設備可以連接到任何智慧型手機上,將傳感器浸入水中,便可分析其化學反應,檢測結果可發送至手機上。
接收檢測結果的App也是由RAO開發的,讀取數據大概需要等待10秒鐘,之後App上會顯示「安全」、「輕微汙染」或「危急」的狀態。這一設備比目前使用的任何其他技術都能更快地探測水體中的鉛含量,並且便於攜帶和使用。
憑藉該發明,RAO登上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甚至贏得了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America's Top Young Scientist)的榮譽。
不僅自己發明,RAO還給全世界各地的孩子組織」創新工作坊「,教他們如何用「觀察,頭腦風暴,研究,構建和交流」 的過程來創新。她跟農村的學校、女孩科技組織、國際青年科技協會、倫敦皇家工程學院合作來輔導孩子。
目前RAO在研究一種可以來檢測水汙染的容易方法,她希望這種方法可以便宜到欠發達國家可以使用。她已經實現了自己帶領30,000個孩子的目標,她的使命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孩子創新社區。
RAO的興趣很廣泛, 比如在她了解到很多病人因為阿片類藥物上癮,而醫生缺乏可靠的方式判斷病人是否上癮,就發明了一種易於使用,可攜式且高效的設備,稱為Epione,醫生可以用來在早期判斷患者是否成癮。
RAO最近的發明是一款名為「Kindly」的應用軟體和網絡工具,它運用人工智慧探測網絡霸凌的早期跡象。對於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暴力侵害,有著顯著效果。
關於她的成就,RAO這麼評論道:「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只需要找到一件事, 我們熱衷於和解決它,即使是一件小事,比如我想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撿垃圾。大事小事都在改變世界,不需要覺得有壓力要想出大事做。」
除了RAO,這次時代雜誌的評比還有另外四個決賽入圍者,包括14歲的Tyler Gordon,來自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14歲的Jordan Reeves,來自密蘇裡州哥倫比亞市;10歲的Bellen Woodard,來自維吉尼亞州裡斯堡;16歲的Ian McKenna,來自德克薩斯州奧斯丁。
這五個入圍孩子都將被指定為時代周刊的孩子記者,有機會為時代周刊繼續做出貢獻,並將獲得尼克兒童頻道的所有者ViacomCBS提供的現金獎勵。
高一學生Tyler Gordon十幾年面臨太多的挑戰,甚至比一些人一生經歷的還要多。
他從小缺乏維生素D,導致腿部和臀部骨折,使用了近兩年的輪椅。他還天生耳聾,5歲時接受了手術,之後他稍微有了一些聽力,但說話仍有口吃。小學時,他被人欺負得幾乎不說話。「他的逃避方式就是完全不說話」,他的母親說。
10歲時,Gordon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之聲。在看了媽媽畫畫之後,他決定自己嘗試一下,後來就在學校的藝術比賽中以校長的肖像畫獲得了第一名。在此後的4年裡,他為激勵他的黑人偶像畫了500多幅肖像。
「有時候我無法說話,無法把話說出來,所以我通過藝術來說話。」2018年,他為NBA球星Kevin Durant畫的肖像被球星母親以300美元的價格買下。從此名人開始向他買畫。2019年,他的一幅肖像在拍賣會上拍出了超過10萬美元的價格,他還獲得了2020年全球兒童神童獎。
現在他每周三在Instagram上舉辦虛擬繪畫課程,他在那裡擁有近5萬名粉絲。他通過創辦自己名為「Tongue Tye'd」的視頻教程在線平臺,希望能告訴其他孩子如何用藝術克服挑戰。
14歲的Jordan Reeves已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和活動家。
在她出生時,左臂在肘部以下停止生長。這種肢體上與常人的差異反而點燃了她對設計的熱情,她開始想怎樣能創造出一個更便捷的世界。
在過去四年裡,Reeves為孩子們設計了一款可3D列印的假肢;她為Mattel等公司提供諮詢,為殘疾的孩子創造玩具;她還與人合寫了一本回憶錄,講述她在殘疾成長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Reeves和母親共同創立了非營利組織Born Just Right,旨在表彰肢體殘疾的孩子,並給他們提供設計和STEM資源,讓他們能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長大。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去做吧,不要懷疑自己,不要考慮別人的想法——無論多大多小,你都可以做出改變。」
雖然2020年帶來了新的挑戰,但這並沒有讓Reeves放慢腳步。她為Born Just Right主持數字設計研討會,出現在美國婦女會議上倡導性別平等,並在今年夏天美國殘疾人法案籤署30周年紀念活動中,成為30位全球領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她還參與創立了Steam Squad,一個讓孩子們參加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藝術等活動的在線組織。下一步她將與微軟合作,設計一款任何人都能彈奏的吉他。
Bellen Woodard只有10歲,她創造了自己的蠟筆色系列,其色調反映了她在這個世界上看到的廣泛的膚色,她稱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個蠟筆活動家。
「自創蠟筆色」這個想法是在Woodard的一個同學向她索要「膚色」蠟筆時產生的。她是所在年級唯一的黑人學生,她說她明白這位同學要的是桃色蠟筆。但是膚色會有很多不同的顏色。 之後她開始著手製作一套12種 「膚色 」的蠟筆。
2019年春天,Woodard發起了一個非營利組織More Than Peach,向全國各地的學童捐贈了價值4萬多美元的蠟筆和素描本。她的一包蠟筆已被列入維吉尼亞歷史文化博物館的永久收藏。現在她仍接到全國各地的學校演講和分髮蠟筆邀請的電話。
Ian McKenna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得知奧斯汀學校有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在家吃不好飯。他想幫忙,但當地的志願者組織把他拒之門外,說他太年齡太小。
於是,他決定自己尋找解決辦法。他和母親一起種菜,把多餘的蔬菜分給鄰居。「為什麼不把這些農產品捐出去呢?我很擅長園藝,也許我可以試著開闢一個花園,專門用來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吃飯。 更好的是,在學校裡開闢一個花園,讓有需要的孩子可以把食物帶回家」,McKenna說。
McKenna說服學校為花園劃出空間,然後他要求社區捐贈種子和設備。其他學生也捐出了自己的時間一起幫忙。幾個月內,花園就生產出了生菜、菠菜、西紅柿、黃瓜和南瓜等蔬菜。這個項目已經持續了七年,今年,「奉獻花園」除了他自己的後院花園外,還擴展到了五個地區的學校,為奧斯汀的家庭和食品倉儲機構提供了超過2萬磅的有機產品(足夠25000份飯菜)。
在McKenna的大部分園藝活動中,他都穿著同一件不同顏色的T恤,印著他的座右銘:BE A GOOD HUMAN(做一個好人)。
當新冠病毒在美國蔓延時,McKenna加倍努力,周末在家裡做飯菜分發給飢餓的人 。當志願者無法聚在一起在花園工作時,他就提供在線種植教程和園藝熱線,讓大家可以在家種植。他還開始提供在線烹飪課程。McKenna說他還在尋找新的方法來幫助飢餓者。「只要飢餓不停止,我就不會停止。」
這幾個「年度最佳兒童」或許成績不一定是最好的,奧數也不一定獲獎,甚至,他們也沒朝著「人工牛」的方向去努力...
但是,他們的心中那份興趣一直在燃燒,也許是畫畫,也許是小發明,甚至通過種菜也能為世界做出一種改變。
當我們在雞娃的道上一路狂奔,也許可以停下來問問孩子:「你對什麼感興趣?你將來想做什麼?做什麼樣的事情最讓你快樂?」
我依舊相信,優秀的定義是多維度的,而現在令人窒息的「雞娃文化」的背後是因為對「優秀」的維度限制:數學好、英語好、成績好...但它們並不是每一個孩子的擅長。
在國外教書的這些年,我一直鼓勵孩子多維度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教的孩子多,我也能從「上帝視角」看到每個孩子的長處和缺點——
有的孩子就是不擅長學數學,但是在舞蹈上她絕對是個天才...
有的孩子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味同爵蠟,可一旦做起科學小發明就興致盎然...
而我們一旦放棄了對這些優秀特質的認定,就會讓那些不是「奧英混血牛」的孩子,失去對自己的認可。
舉個例子,我的爸爸是數學老師,但是我從小就對數學不感冒。可能是缺了一根筋,我在數學的學習上一直不那麼靈光,雖然我通過後天的努力拿過一些奧數的獎,但是我一旦有時間,還是喜歡寫字閱讀。
讀中學的時候,數學課上我在桌底下偷偷看《哈利波特》...
高中分科的時候,我神使鬼差地選擇了理科,但是上語文課是唯一讓我精神振奮的時光...
大學的時候我選擇了計算機科學,但是我的業餘時間全用來辦雜誌,招人、採訪、跑印刷廠,拿到雜誌分發給全校是我大學最驕傲的榮光時刻...
哪怕是我當了老師,我依舊能從文學裡找到激情——把我在美國教書的點滴寫下來,平時有事沒事就看育兒教學書籍...
因為爸爸那一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兜兜轉轉這麼多年,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同感,最後還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並且做出了一番小小成績,作為「興趣」的深度受益者,我明白——
給孩子的興趣多點選擇,也是給家長的人生多點選擇。有時候我們所堅持的牛娃,不過是自己定義的「牛」而已,它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在這個領域「牛」。
現在的我信奉「順勢養育」:教育方案歸根到底都是因孩子而生的。正因為每個孩子自出生始就攜帶一串氣質密碼,這串氣質密碼決定著孩子的性格和興趣,甚至影響命運,也決定著父母的養育方式。
我們做的,就是做一個觀察者和一個幫助者,幫助他順著枝丫長大。
孩子的未來也是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小楊老師,美國加州公立小學老師,美國雙語教育學、計算機雙碩士。擁有美國天才教師資格證、加州永久全科小學教師資格證。代表作有《北美思維導圖寫作》、《從KET到FCE,英語寫作通關秘籍》、《矽谷工程師爸爸的超強思維導圖課》,在公號「智力圈美式學堂(ID:Brainhoop)」上分享美國教學經驗與心得。
移居日本一年要花70萬人民幣?以我家在大阪的花費為例
日本移民/買房的坑實在太多了,來日一年總結
疫情期間日本房價漲了還說跌了?超哥帶你看成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