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裡程碑」?
關心灣灣新聞的人大概注意到了,這兩天民進黨當局和島內綠媒都在吹噓臺北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儀式的事。
綠營聲稱,這是一個「歷史性突破」。
但細細琢磨,這事的疑點可不是一點半點。
在遭到大量的質疑之後,最重要的證據——蕭美琴收到的所謂「邀請函」迄今還沒亮出來。
種種跡象表明,蕭美琴根本就沒法拿出來,這大概率是臺灣花錢走關係搞到的外圍票。民進黨當局自吹自擂的「歷史性成就」,其實是一場「歷史性碰瓷」。
「1979年以來首次正式受邀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儀式」。
灣灣的一些媒體上,這樣的表述反覆出現。它們認為,首獲美國正式邀請,這是「臺灣四十多年一直努力而無法做到的事」,「美新政府對臺灣很重視」。
甚至有媒體興奮地提醒民進黨當局趕緊準備好和美國新一屆政府合作。
嗨了不僅是灣灣的這些媒體。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表示,這「充分彰顯了臺美關係的提升」,「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深化臺美合作夥伴關係」。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說,這「顯示臺美關係不會因政權交替而有所改變」。
「行政院長」蘇貞昌更是得意洋洋地宣稱:「蕭美琴以一張照片打回酸言酸語、假訊息和見不得臺灣好的話語。」
他說的就是這張照片。
蕭美琴戴著口罩,站在國會山就職儀式的現場外圍。
她的背後,是一個正在打電話的黑色西裝男人的背影,更多的人與她隔著一道矮牆,更遠的地方,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美國總統就職現場。
就是這張照片,引起了網友的質疑。
島內也出現了不少要求澄清的聲音。
國民黨前「立委」林郁方就說,應該公開邀請函,並且說明邀請函是怎麼拿到的。
林郁方的話還是有參考性的,因為他參加過歐巴馬的就職典禮。據他說,蕭美琴這次站的位置和以往臺灣代表團差不多,離現場講臺是有一段距離的。
臺灣方面到底有沒有受到官方邀請?沒有實錘之前,我們不好斷言是真是假,但至少有兩個疑點是擺在檯面上的。
第一,炫耀參加了一個高檔會議,標準操作是什麼?
很簡單,和朋友圈一樣:邀請證、入場券、座位號、嘉賓合影「四大件」。
這是一個高級「會蟲」都知道的常識,蕭美琴不秀,為什麼?她是不懂,還是根本拿不出來?
藏著掖著,不是民進黨當局的風格。
就這麼一張沒有任何細節、完全靠看圖說話的單體照片,和20個「名媛」拼個下午茶,證明自己住得起寶格麗有什麼區別?
臺灣方面難道也在凡爾賽?
友情提醒下,蕭美琴有過類似凡爾賽的先例。
去年9月,蕭美琴把自己推特帳號的簡介改為「臺灣駐美大使」(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此事也被綠媒炒作為「臺灣『外交』的又一突破」。
是的,也是「突破」。
眼看事情鬧大了,蕭美琴速度在臉書上澄清,她與美國政府機關互動的正式職銜還是「Representative,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中文是「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
有意思,推特上的簡介爭議在臉書上做澄清。
看看蕭美琴現在依然如此自嗨的推特,其中貓膩不言自明。
蕭美琴看來已經深陷習慣性自嗨,僅憑她一張似是而非的照片顯然難以讓人信服「歷史性突破」這樣的重大事件。
第二,美國方面如果真想給我們上眼藥,會怎麼做?
上次川普認真搞事情的時候,蕭美琴走進了美國國務院,拜會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兩人的合影被美方「大大方方」PO在推特上。
想想也是,專門邀請你參加某個活動,可不得合個影廣而告之,才可達到對外發信號的目的。
就像一個人買了個炮仗,肯定需要聽個響,要不有什麼意思。
所以說,如果美國官方真的邀請了臺灣,誰請的,蕭美琴不說,美國方面的邀請方也不說?臺灣在國會的那些好朋友為什麼不跟她合影?
還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民進黨當局在兩岸問題上慣於自說自話,單方面加戲。
這樣的戲精附體作風讓我們有理由懷疑,「受邀」事件很可能是臺灣方面又一次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操作。
蕭美琴公開這張照片的用意是明顯的,它不是用來炫耀美臺關係進展,而是給島內大文宣餵料,試圖拯救蔡英文島內的政治聲望。
它妥妥就是滿足島內需求的一個政治裝飾品。
誰都知道,蔡英文對拜登的當選很是忐忑,非常擔心因為在美國大選期間站錯了隊,用力搞錯了方向而遭到拜登團隊的報復性懲戒。
不對,不用懲戒,就是一點點冷落也會讓民進黨當局很崩潰。
因為蔡英文壓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還通過引進「美豬」「美牛」等動作把島內民眾的利益也綁上了「臺獨」的戰車,她已經退無可退了。
現在是民進黨當局有一恨不能說一百的時候。
這樣的情況下,拿出這麼一張照片,只能說明他們已經沒什麼可以展示的東西。
外界的普遍質疑是可想而知的。
綠營大肆吹噓1979年以來首次獲得「正式」邀請,擺明是想暗示民進黨當局受到了拜登政府「重視和垂青」,對外營造一種跟美國新政府關係「更加緊密」的印象。
但請注意,他們用的可是「正式」,而非「官方」。
一詞之差,區別可就大了去了。
暫且不論蕭美琴至今也沒曬出她收到的邀請函,就算收到,也是美國「就職典禮籌備委員會」的。而這個委員會,跟拜登政府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官方代表關係。
一位臺灣問題學者介紹,這是一個隸屬美國國會的特別委員會,1909年開始負責籌辦總統就職典禮,每四年組成一次。成員主要是國會兩院議員,3人來自共和黨,3人來自民主黨。
本次委員會成員中包括參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眾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和眾院議長佩洛西等。他們都跟民進黨當局存在一些聯繫,有些甚至公開支持「臺獨」。
說來說去,這個所謂邀請走的還是美國國會「親臺派」議員的老關係,跟過去討要入場券沒啥本質不同,跟拜登的新政府也扯不到一起。
還有一種說法:這次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門票都是能買的,700多美元到9000多美元不等。
如果那份「正式獲邀」是花錢買的,轉過身來還敲鑼打鼓的宣揚.這情節,是不是就更好笑了。
退一步講,如果真是花幾千美金買來的,一笑置之也就罷了。現在島內輿論真正擔心的是:
民進黨當局是否又在「賣臺」,用什麼跟美方交換了?
兩位國民黨「立委」的表態在島內很有代表性。
其中一位是賴士葆。他說蕭美琴獲邀參加拜登就職典禮,中間曲折有必要向島內民眾說明,究竟是通過私人關係,還是美方要臺灣用類似吃萊豬(含瘦肉精的美豬)交換,是不是還要買什麼降低美國對臺逆差。
另一位「立委」李德維也表達同樣的擔憂。他直接喊話民進黨當局,別再「用臺灣人血汗或金錢換取這些待遇」。
這份所謂邀請函是怎麼來的,確實需要民進黨當局解釋一下。
早在一個月前,臺所謂外事部門就開始苦哈哈地對外表示,因為疫情原因,今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規模縮小,臺灣再向過去那樣,向美國會議員討要入場券難度很高。
但他們強調「正密集跟美方聯繫」「還在爭取能要到票」。
可見,為了能出現在這次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蕭美琴們早就開始費盡心機。但一開始是他們自己說要張入場券很難,現在又突然高調宣稱自己是華盛頓的座上賓.
靠啥實現了這個「大反轉」?在民進黨當局早已暴露了出賣民眾、說謊成性的真面目後,島內輿論不好奇不擔心才怪。
報導蕭美琴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事,島內綠媒和一些西方媒體絞盡腦汁,把硬詞兒都整上了:「具有重要突破性意義」「歷史性獲邀」,甚至是一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弄得好像蕭美琴在美國會山外小牆根下一蹲,世界歷史就跟著猛然一震。
以懟「臺獨」分子著稱的臺北市議員羅志強,又忍不住開口了。
他說,馬英九時期是由「立法院長」率團、駐美代表隨同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典禮,這次就駐美代表自己去了一趟,民進黨就敲鑼打鼓地宣傳,一副臺美關係大升級的樣子,「可是貽笑大方了」。
之前提到過蔡英文這次也有表態,說駐美代表正式獲邀「充分彰顯了臺美關係的提升」。
但島內輿論打臉蔡省長的巴掌,早就預備好了。
還是之前出過場的林郁方很快就指出,蕭美琴參加美總統就職禮,「不反映臺美關係」。
他說,臺美關係是多面向的,不是駐美代表參加就職典禮,就表明雙邊關係有很大突破。
21日,網絡媒體雅虎還以「蕭美琴出席拜登就職,對臺灣國際地位有沒有提升」為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都認為「沒有提升」。
民進黨當局大肆拔高和吹噓著他們所謂的「歷史性」時刻,島內很多民眾的真正心聲,卻是謹防美國再伸黑手:
鑑於美國過往和近期對我所用手段,「再度伸出黑手脅迫我政府將是預料之中的事」。
而且蔡英文政府也已不止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美國主子一發話,他們二話不說就跪下。花光島內民眾血汗錢、危害民眾健康甚至把整個臺灣社會往更危險的邊緣推,都在所不惜。
這次蕭美琴出席美國總統就職儀式,如此卑躬屈膝迎合華盛頓、對內吹噓臺美關係「歷年最佳」,卻一直還得像乞討一樣跟人家國會議員討要門票,今年一度還覺得自己要不來了。最後終於去成了,馬上一副受寵若驚、跪謝天恩的樣子。
奴顏媚骨,自己都應該為自己感覺心酸吧。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