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配件。諸葛亮創製了一種連弩,在當時十分先進。這連弩有兩個基本數據,一是能連發十矢,二是矢長只有八寸。對於這個發明,陳壽將其定性為「損益」。
馬均為著名科學家,當他看見諸葛連弩時,首先是大讚其「巧」,可見它與以前的連弩實有大別,其次是認為還可演進為連發五十矢。傅玄(217~278年)為魏末晉初的著名思想家,也對諸葛連弩作出了高度評價。連弩由三矢齊發,再到十矢齊發,只是量變無質別。戰國迄晉,二、三矢齊發連弩已使用了幾百年,劉弘應司空見慣。而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卻耳目一新,視為「神弩」。這也說明諸葛連弩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種。
諸葛連弩的核心是新增了連杆,利用槓桿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動的弓弦輕易就能扣上,並快速連發。上引傅玄序中曾提到,試驗諸葛連弩主要是「費十尋之木(古八尺為一尋),勞二人之力」,也表明製造諸葛連弩將大量使用木材。
弓臂150斤的拉力,通過連杆,只需三四十斤的力量就能勝任。連杆事實上還起到了擊發的作用。它在扣弦下壓的同時,利用箭匣下壓的力量,壓迫發射銷,使其自然上彈,頂出弓弦,達到擊發的目的。這就取代了傳統連弩上的弩機。
諸葛連弩的又一重要貢獻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證連發的必須裝置。箭匣可大可小,故馬均認為他還「可令加五倍」。連發十矢與連發五十矢只是量變,並無質別。
其次,如箭匣裡裝五十矢,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如箭匣會大大增高(增高2.5倍至5倍),射擊時將影響視線;弩身加重(箭匣增大部分和40支鐵矢的重量),攜帶、操作都會不便。史載馬均有此設想而最終未能實施,或許也有這些原因。
箭匣位於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連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減掉。沒有望山,顯然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但諸葛連弩強調的是快速連發,它並不是完全取代過去的連弩。
我們認為,在三國的歷史背景下、在當時的地理環境和交通情況下,諸葛連弩連發十矢的構造比連發二十矢、五十矢的構造更合理、更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