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主題為「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倡導政府、社會、個人積極行動起來,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打造健康支持性環境,廣泛開展防癌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治意識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帶來的社會危害,切實降低癌症疾病負擔。
近年來,隨著癌症發病率的逐年升高,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癌症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在預防癌症的同時,也關心癌症會不會傳染?哪些因素會導致癌症傳染?夫妻、子女等「家庭癌」是否存在?
1
癌症本身肯定不會傳染
你問癌症本身會不會傳染?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傳染。從癌症發生的機制來看,癌症是不會傳染的,而且目前也沒有任何癌症直接傳染的證據和報導。
先來看看癌症是怎麼發生的?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組織細胞是受基因控制的,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如生長、增殖等是有序的,不會發生混亂。但當人體長期接觸致癌因素如化學致癌物、放射線、某些細菌和病毒後,會引起基因發生「突變」,從而導致細胞生長失控,這些失控了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癌細胞在體內「瘋長」,形成腫塊(或腫瘤)。癌症的發生是在外部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和運動等多種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細胞基因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結果。
癌症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慢性病。人體細胞在外在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
理論上,癌症發生傳染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患者的癌細胞能夠進入健康人的體內以及癌細胞能夠在健康人體內存活和生長。首先,癌細胞體積很大,很難通過日常傳播途徑比如呼吸、飲食和接觸等途徑進入正常健康人體內;其次,人體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能夠有效識別和消滅外來的「侵入者」,即使癌細胞通過偶然的機會進入了健康人體內,也會被免疫系統清除掉。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例癌症傳染的臨床報導。而實踐中,長期與癌症患者接觸的腫瘤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癌症發病率也並不比一般人高。因此,可以確定癌症不會通過親吻、接觸、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來傳染。
2
部分癌症有概率會遺傳
癌症不會傳染,但可能會遺傳。
腫瘤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現象。簡單的理解,就是腫瘤的發生發展或多或少與遺傳學因素有關。遺傳因素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遺傳學角度,可以把腫瘤劃分為遺傳性腫瘤、有腫瘤遺傳易感傾向的腫瘤以及散發性腫瘤。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好萊塢知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其原因是通過基因檢測發現她從母親那裡遺傳了突變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機率高達87%。雖然當時輿論一片譁然,但她將癌症與遺傳易感性推向了社會,更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癌症遺傳易感性的關注。
目前常見的、研究比較清楚的實體腫瘤主要有遺傳性乳腺癌、遺傳性卵巢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林奇症候群)等。這類惡性腫瘤的發生往往與基因突變密切相關,如果導致腫瘤發生的致病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層面,那麼家族中獲得該突變的後代發生腫瘤的風險會遠遠高於正常人群。
比較熟悉的是,在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中,BRCA1/BRCA2基因突變致病的機率較大,約有40%-50%的遺傳性乳腺癌是由BRCA1/BRCA2基因突變引起的,有文獻報導攜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一生中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和15%-45%,攜帶有BRCA2基因突變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和10%-20%。
這裡要明確一點,我們在進行遺傳學分析時所指的「親戚」是互相之間有血緣關係的「血親」,比如你和你父母、姨媽、表哥等是血親,但和你姨夫、表嫂則不是。
3
導致癌症發生的病毒和細菌會傳染
癌症沒有傳染性,但不代表導致癌症發生的病毒和細菌不會傳染。有些癌症的發生與一些微生物感染有關,比如肝癌的發生與B肝病毒感染有關,雖然肝癌不會傳染,但B肝是傳染病,要注意防範和治療。胃癌的發生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會通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觸經消化道傳染,一旦感染幽門螺桿菌,也要及時治療。
夫妻、子女間存在「家庭癌」嗎?會得同一種癌症嗎?這個還真有可能。不過,它並不是傳染的結果,而是共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環境形成的結果。
一家人長期居住在一起,暴露在相同的家庭環境之下,生活、飲食和居住環境基本相同,日積月累,大家可能會被同一致癌因素或誘因影響。
比如,家庭中有人喜歡吃燻臘製品、醃菜等食物,往往會形成家庭共同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這些食物長期食用會導致某些消化道癌症的發生。飯桌上某種食物發生了變質或生黴花生發生黴變,結果大家都在食用,黴變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會增大肝癌、胃癌的風險。
家庭成員都生活在一個相對狹小封閉環境中,如果室內空氣存在某些致癌物,比如廚房油煙汙染,或家庭成員中有人吸菸,加上通風不良,大家都呼吸著相同的空氣,空氣中的致癌物就會形成家庭的共同的致癌因素。
此外,研究認為,人的情緒對免疫功能有影響。家庭的生活氛圍往往傳染和影響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一個和諧、充滿幽默感和歡聲笑語的家庭,會使人心情愉悅,生活在壓抑之中,導致免疫功能降低。
總結一下,「家庭癌」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在家庭生活中一定要維護好大家共同的居住環境,養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共同防癌抗癌。
01
肝癌
傳染病原體:B肝病毒、C肝病毒
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稱為「肝癌三部曲」,肝炎病毒在人的肝臟內繁殖,導致肝臟細胞炎症、壞死,對肝臟造成持續損害。B肝患者如果掉以輕心,有可能出現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
數據顯示,我國B肝發病率約為8-10%,慢性B肝患者約2000萬人。臨床數據顯示,8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合併患有B肝,不加幹預,近1/3的B肝會轉變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約3-6%會惡化為肝癌。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血液途徑傳播,也可通過母嬰、性接觸傳播。B肝一般不會不通過共用餐具、母乳餵養、擁抱、接吻、握手、咳嗽、噴嚏,或在公共遊泳池玩或類似行為途徑傳播。
預防
大家要格外注意注射、接種、紋身等使用各種醫療器具,不建議多位性伴侶,性生活中最好使用安全套。
建議大家最好接種疫苗,這不僅是預防B型肝炎的最有效、最簡便、最經濟的措施。
02
胃癌
傳染病原體:幽門螺旋桿菌
我國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比較非常高,約為50~60%。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密切相關,胃癌患者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比例高達60%以上。感染幽門螺桿菌後,胃黏膜細胞會發生系列變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一般為經口傳播、親密接觸傳播、進食被汙染的食物和飲水等。因此,很多情況下幽門螺桿菌主要的傳染源直接來自家庭成員之間。比如習慣使用筷子,沒有分餐制,患者就會反覆感染,導致治療後效果不理想,增加治療成本。
預防
自己或家人中有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應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並注意防護,最好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杜絕用嘴餵孩子,碗筷注意清洗乾淨,高溫消毒。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儘量熟食,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儘量減少在外就餐。
03
宮頸癌
傳染病原體:HPV病毒
HPV病毒的16和18型已被明確為宮頸癌的直接病因。正常情況下,HPV病毒會被人的免疫系統清除,所以短暫的感染很正常,類似於你得了一次病毒感冒,甚至可能還沒有出現感冒症狀,病毒就已經從體內被清除了,並不會發展為癌前病變。
只有少數免疫功能較弱或免疫機制缺陷的女性,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導致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發展成為宮頸癌。
HPV的致癌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HPV感染-持續感染-癌前病變-癌症的時段,通常10年左右。
傳播途徑
HPV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性接觸傳播,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等也有機率中招。前提條件是宮頸有破損,病毒進入宮頸上皮細胞內。
預防
接種HPV疫苗是最好的方法,接種後可以預防70%的宮頸癌。
目前,國內可以接種二價疫苗、四價疫苗和九價疫苗。與二價宮頸癌疫苗相比,四價疫苗最大區別在於能夠預防更多型別的HPV亞型病毒。
二價疫苗主要預防HPV16型和18型病毒,這兩種亞型的病毒是引發宮頸癌的重要因素。
四價疫苗除了可預防HPV16型和18型病毒,還能預防HPV6型和11型亞病毒,這是尖銳溼疣等生殖器疣疾病的病毒。
04
鼻咽癌
傳染病原體:EB病毒
EB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原體,它與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性。鼻咽癌的患者中,90%以上患者的EB病毒檢查為陽性。
EB病毒在人群中的自然感染非常普遍,人的一生中幾乎都會感染上EB病毒。但是EB病毒感染並不代表將來一定會患鼻咽癌。大部分情況下,EB病毒可以和人「和平相處」,只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比如免疫力缺陷時,EB病毒才可能瘋狂增殖,誘導感染的上皮細胞裂解產生癌變,導致鼻咽癌的產生。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口對口(如接吻)傳播,也可通過飛沫空氣傳播以及血液傳播。
預防
避免近距離口對口、鼻對鼻接觸,到人流密集場所注意戴口罩。
4
癌症是一種慢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癌症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目前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吸菸、喝酒、肥胖、壓力、缺乏運動等都是癌症的高危因素。所以,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能最大程度預防癌症,提高癌症生存率。
■ 戒菸限酒。抽菸者比不抽菸者患癌風險高7至11倍。長期大量過頻的飲酒也會大大增加肝臟、食道、胃等多臟器的損害,必然增加肝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病率。
■ 飲食衛生。長期吃過熱、過冷、過鹹、過辣、過酸的食品可以直接造成消化器官的損傷;長期吃過期變質、煎炸燒烤等富含的致癌物可誘發癌變;長期吃黴變的食品容易患癌症。
■ 勞逸結合。長期精神壓力大或失眠,必然導致體虛,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各種身心疾病接踵而來,最終導致惡性腫瘤發生。
■ 提高抵抗力。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體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鍛鍊。
■ 空氣汙染防護。空氣汙染物中,存在致癌物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及個人防護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