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臺灣在偶像劇方面沒有創新,
想當年盛極一時的偶像風潮也衰落了,
比不過隔壁的韓劇。
在此情形下,
轉換思路,走現實派的路線,
無疑是個明智之舉。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
作為一部現象劇,
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
實屬罕見。
開篇,
在電影院持槍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
李曉明被判處死刑,
其辯護律師王赦被受害者家屬潑了一身糞便,
之後便是社交網友一陣陣的聲討浪潮。
被潑糞,被罵人渣,被全網炮轟,
律師王赦,到底犯了什麼錯?
一切,只是因為,他幫殺人犯辯護。
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
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
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
《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
那麼觀眾會有疑問,李曉明幹出這樣喪心病狂的事情是為什麼?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當事人是被冤枉的嘛?
可是李曉明的精神檢查報告並沒有異常,
那些因為此案走不出陰霾,深受傷害的人,
才是討論的重點,也是它深刻的原因。
宋喬安的兒子天彥死在了兩年前的槍殺案中,
至此之後,她與丈夫的關係急轉直下。
失去兒子的傷痛,奪走了她大部分心思,
甚至很少顧及女兒天晴,連生日都記不得。
丈夫外遇,夫妻婚姻走到盡頭,
在槍殺案後,他們的家庭也隨之解體。
兇手李曉明的父母與妹妹,
案發兩年來一直在躲避,
躲避公眾無休止的指責與「騷擾」,
其妹妹換名為李大芝,
只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他們始終無法走出陰影,
母親整日酗酒,
戴口罩出門而全臉過敏嚴重,
生活在痛苦和悔恨當中,
她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他妹妹李大芝害怕與人打交道甚至對外聲稱父母車禍過世,
可是逃離並沒有讓這個家庭得到片刻平息。
而理想化身的律師王赦對此案四處奔波,
他覺得能夠杜絕此類案件再次發生,
要究其原因,才能做好善後和預防。
還有一個人,看似和槍殺案無關,
本該是前途光明的導演應思聰,
卻闖進幼兒園疑似挾持兒童,
成為精神病患,
應思聰就像是潛在的李曉明。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越軌呢?
沒人究其原因,一個惡性事件的發生,
我們第一時間會用一種極端的方式,
來宣洩自己的不滿。
看似無可非議,但卻暗藏殺機。
大眾一股腦地將憤怒拋出來,
以為自己是正義,殊不知,
自己的憤怒可能傷及了無辜的人。
正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人與惡的距離有時只是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