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要放在國際坐標體系下,讓別人聽得懂你的故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日益走近國際舞臺的中央,讓世界看到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時代賦予國際傳播者的重要使命。11月11—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行業大咖齊聚蓉城,共同探討「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路徑和舉措。
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今年3月,一部時長10分鐘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日本網站首頁,引發日本網友廣泛關注。該片創作者、長期生活在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由此「出圈」。幾個月後,竹內亮的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上線,一天之內播放量就超過1500萬次。一位日本導演的作品講出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抗疫的偉大精神,其傳播影響力之大、傳播效果之好令人讚嘆。「發展中的中國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這些變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紀錄片人最感興趣的。」竹內亮在論壇上說。在拍攝抗疫紀錄片之前,他拍攝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就已經在中日兩國擁有大量粉絲。
還有一位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視角向觀眾展現當代中國的著名紀錄片人也參加了此次高峰論壇,那就是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錢納。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情感,代表作中的《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功夫學徒》《運行中國》等中國題材作品,曾榮獲亞洲電視獎、奧斯卡獎、2016年國際艾美獎提名等多項國際榮譽。魏克然十分了解中國,對國際傳播也有豐富的經驗,他總結創作經驗認為,中國影視作品出海,需要用世界的語態,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語言並非只能由國際友人來表達,更需要中國傳媒人把握時代發展特點,創新表達方式,找準外國受眾的情感共鳴點。「要努力克除刻板的印象,轉變話語視角,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又要兼具世界眼光、國際視野,細分海外受眾需求,找準不同受眾信息接收的習慣。」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孟冬說,要通過有溫度、有情感、有共鳴的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海外受眾想聽的,把海外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實現中國題材的國際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論壇上被多次提及的李子柒就是有力例證。李子柒的短視頻作品沒有解說,只有過程和效果聲,完全是原始的國際語言,她在臉書和優兔上的粉絲量超過千萬。尤其是在2020年,她視頻中反映出的中國鄉村寧靜、安詳的樣子,不僅撫慰了各國民眾因疫情肆虐而焦慮的心情,也在無形中向世界傳遞出中國防控疫情的成果、經濟復甦的活力。
「中國的故事要走出國門,我們必須有國際化和年輕化的表達。事實表明,這種做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華策影視總裁趙依芳說,近年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天盛長歌》等優秀劇目不僅在國內廣受好評,在海外也受到熱烈追捧。疫情期間,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海外20多個國家和平臺同步播出,成為熱追的爆款,使得這部反映中國家庭生活的美好故事得到了很好的國際傳播。
借國際合作放大中國聲音
「視覺創意可能來自美國,野生動物攝影師可能來自英國,水下攝影師可能來自德國等,藉助這些力量,更有助於我們把中國故事以最精彩的形式呈現出來、傳播出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張琳認為,我們原創的中國故事要在海外講得好、傳得開、留得住,還需要中外團隊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共同傳播。近年來,按照該思路推出的《大自然的古老王國》《從長安到羅馬》《中國故事之飛向月球》等作品,國際傳播效果都很好。
「酒好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作品只是敲門磚,如何抵達受眾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才是關鍵。」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說,借力海外社交網絡,開設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才能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更響。
「中國的主旋律作品,只要是製作精良、國際化表達的,在海外也很受歡迎。」華策影視總裁趙依芳舉例說,2019年,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電視劇《外交風雲》,在優兔等平臺播出後,得到了很多海外用戶的積極反饋,他們留言說,這部電視劇讓他們更加了解中國。
受疫情影響,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譯製中心今年譯製影視的步伐有所放緩,但是他們將《武漢24小時》《中國抗疫》《另一個香港》等精品節目譯製成多語種版本,在海外多個平臺推出後,得到了所在國的熱烈反響。
「當前,媒體深度融合帶來國際傳播秩序的新一輪調整,為我們強化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提供了歷史機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孟冬說,要更加注重廣電視聽技術服務的走出去,發揮技術產業對內容傳播的基礎性工作,推動科技資源稟賦向國際傳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願與海內外朋友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動形成全方位、多主體、多層次的傳播格局。」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騰訊視頻探索走出了一條網絡視聽節目出海的新路。騰訊視頻總編輯楊健介紹,在國際合作初期他們發現,「借船出海」的主要受眾市場還是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海外華人的聚集地,中國視聽內容產品要走出去,必須加強自有平臺的建設。2019年6月,騰訊視頻海外版正式落地,通過本地化的服務,深耕海外非華人市場。截至目前,該平臺的華人用戶佔比不到10%,《傳聞中的陳芊芊》《創造營2020》等視聽作品先後出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破圈」。
「博納近幾年不斷向海外拓展,在發展東南亞市場的同時,也積極開拓北美和歐洲市場。」博納影業集團行政總裁蔣德富介紹,博納與領軍的在線平臺和新媒體網站保持長期合作關係,多部影片在海外新媒體平臺發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今年疫情期間還有更多的影視作品在國外的媒體平臺上播放。「比如2019年我們推出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之一的《決勝時刻》在國外展映受到觀眾積極追捧,還在東京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活動中獲獎。今年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已經開機,以共產黨成立前夕為背景的《無名》電影也即將開機,還有已開機的《中國醫生》電影致敬平凡中的偉大。」蔣德富說,博納將繼續提升中國電影的辨識度,強化中國電影國際表達的創作思路,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以國際傳播促進文明互鑑
「東西方有著極大的差異,但正因為有差異,人們才需要更多地用心靈去溝通,用故事去感染,用價值觀去影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譯製中心主任任謙在論壇上表示,國際傳播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在於促進文明互鑑交流。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正向的人文交流,其作用尤為珍貴和重要。「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要堅持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我們最高的目標,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作為有效的途徑和渠道。」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董關鵬同樣認為,疫情讓更多人認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僅要用中國素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用全球素材講好人類共同的故事。「我們現在有20多個團隊在義大利、巴西等國尋找當地的感人抗疫故事。站位更高、格局更大,真真切切為世界加油就是在為國家助力。」
「智者築橋,愚者築牆」。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創新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導師張磊用牆和橋來比喻國際傳播,他認為文化傳播的主要目標就是促進民族間的理解與共享。他提到,《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非常受歡迎,象徵著中坦人民的美好友誼。這部劇向當地人展示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流浪地球》把中國方案和中國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達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為中國向全球傳遞重要價值觀的載體之一。
本屆論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指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四川廣播電視臺主辦。2019年在成都舉行的首屆「金熊貓」國際傳播獎評選活動,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對話,推動優秀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本屆論壇將致力於鞏固該獎項的成果。
(本報成都11月12日電 本報記者 郭林 周洪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