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鹽
來源:ABC微課堂,ID:abcweiketang
你用什麼樣的土壤,就種出什麼樣的花;
什麼樣的花,就結出什麼樣的果。
——海鹽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了。
陳婷的扮演者楊童舒在微博發文,回應陳婷人設,又登熱搜。
劇中人物陳婷一直以來就飽受非議。
作為母親,她是不負責的,離家出走、自私自利、情感捆綁。
作為妻子,她是不合格的,全盤推卸、暴躁易怒,極盡數落。
凌霄躲避她,李尖尖怨恨她,丈夫凌和平不解她,觀眾討厭她……
所有人都對她恨之入骨。
但,有果必有因。
陳婷人設的偏執、狂躁和癲狂,都是她原生家庭早就埋下的地雷。
楊舒童在發文中寫道:
悲劇的起源是失去小女兒嗎?
其實並不是,核心是她的原生家庭刻在骨子裡的不安。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被原生家庭反噬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種什麼體驗?
有個回答令人格外心疼: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陳婷在小女兒去世後,不堪自責與非議,遭受精神上的重壓,為求解脫,最終離家遠走。
在新加坡,她重新組建了家庭,又生下一個女兒小橙子。
誰知,她又在數年後殺了個回馬槍,帶著小橙子回來中國來認哥哥,還理所當然地覺得凌霄應該原諒她。
在此之後,我們慢慢見識了陳婷原生家庭的樣貌。
陳婷的母親,也就是凌霄的外婆,是個厲害角色。
比如,她會領著小橙子直登李爸的麵館,當著凌霄的面讓他承認小橙子這個妹妹。
凌霄不肯,她便直接扔下小橙子,讓他自己看著辦,霸道強勢。
再比如,這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小橙子不慎摔下臺階受傷,陳婷和母親一起在醫院照顧。
她對陳婷不斷數落:守不住自己兒子、離家遠嫁不孝順……
陳婷反對她:你跟別人炫耀自己有錢女婿的時候怎麼沒說?
她則全盤否定:你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這時,聽了母親的話,陳婷低下頭喪氣地說:「反正我做什麼,你都覺得不對」。
至此,陳婷母親的形象已經完全凸顯:
霸道、強勢、自私、勢利眼、不斷否定和數落孩子。
後來,陳婷的母親疾病突發身亡,陳婷和丈夫在趕來的路上慘遭車禍。
丈夫當場去世,陳婷則雙腳癱瘓。
這場飛來橫禍中,一個凜然大義的人跳出來,指著凌霄,要他負責。
他,就是陳婷的哥哥。
自陳婷離家之後,他身為舅舅,從沒過問和關心凌霄。
意外發生後,他先是指責凌霄無情、冷血。母親出了意外,居然還笑得出來(凌霄生日,當時李尖尖給他發了條祝福簡訊)。
然後,又順利成章地要未成年的凌霄照顧媽媽。
可笑的是,他居然還讓陳婷的小叔子(陳婷丈夫的弟弟),要照顧好陳婷。
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自己卻置身事外撇得乾乾淨淨。
自私、自以為是、推卸責任、情感綁架。
凌霄的扮演者宋威龍曾發微博說:
「很多人在說心疼凌霄,我卻更心疼凌霄媽媽,她的原生家庭將她推向深淵,而凌霄(起碼)還有家人,還有尖尖。」
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陳婷,無法避免被原生家庭「反噬」。
她像母親般自私、自以為是——
拋家棄子數年後,回來就要凌霄原諒她。
讓前夫凌和平給小橙子找關係進學校,心安理得。
她像哥哥般逃避問題、推卸責任、情感綁架——
小女兒意外去世後,將責任都推到凌和平和兒子身上。
雙腿癱瘓後,讓凌霄照顧她9年。
甚至在大結局中,她和凌霄的和解,都是通過自殺這樣的方式,本質上還是在逃避現實、利用親情綁架。
原生家庭在她身上烙下的傷痕,太深了。
被害者往往變成加害者
為什麼我們討厭陳婷?
因為陳婷的存在,總給身邊的人帶來傷害。
但讀懂了她的家庭,我們似乎也生出了一些理解。
似乎很多遭受了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會在心中暗下決心:
我以後一定不要成為父母這樣的人。
可事實往往是怎樣的呢?
80後作家周衝曾在《人間味》中,描寫了自己的家庭:
「母親此生積怨頗多,貧困、卑微、辛勞與冷漠使她無從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親的美貌又令她緊張,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經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輕易令她發作。」
父母之間的關係,只剩下搭夥吃飯,沒有溫情脈脈,精神交流。
一言不合就惡言相向,歇斯底裡。
父母對她的關心,也止步於吃穿用度。
此外,她還要接收來自母親積壓在心中的怨氣和暴戾。
她曾發誓,絕對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人。
但有一天,她悲哀地發現,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就像寄生蟲一樣,深深駐紮在身體裡。
偶然間說出的話,做出的舉動,都帶著母親的影子,充滿了暴戾。
我小時候,也曾遭遇過母親的暴躁易怒。
那時爸爸在外打工,掙不到錢,家裡經濟因此不穩定,媽媽除了打理家裡雜物,還要照顧我和哥哥,逐漸心生不滿。
她數落爸爸沒出息,還時常指著我說:
「要不是因為你們兩個,我早就走了!」
因為媽媽的話,讓我心生內疚和不安。
似乎她的不幸是我們造成的。
懂事之後,我才慢慢懂得,她本身無意識的行為,是在用我們的內疚來達成她的目的:同情她。
為了不成為她,我也像周衝那樣發過誓。
但是總在不經意的瞬間,我覺得自己像她。
回到剛剛的問題,我們小時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可事實往往怎麼樣呢?
在凝望深淵的同時,我們也被深淵所凝望。
最後,我們自己也變成了深淵。
父母怎麼避免成為加害者?
有人問,原生家庭的傷害能被治癒嗎?
網友回答:能,但是要完全治癒,很難。
所以,父母從一開始避免原生家庭對孩子帶來傷害,就很有必要。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又該從何做起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問題開始,一一探討:
如何判斷原生家庭有問題?
我是否有尋求過治癒的方法?
有哪些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方法?
問題一:如何判斷原生家庭有問題?
一些小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總是感覺自己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習慣也與他人不同。
·習慣以抱怨、指責的方式處理問題。
·周期性失眠,常常感到情緒低落。
·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歇斯底裡。
以上只是一些依據,如果我們發現原生家庭對自己確實帶來了傷害,就要重視起來,不要讓這種傷害愈演愈烈。
問題二:我是否有尋求過治癒的方法?
比如,我有積極尋求過一些方法和途徑,試圖治癒自己嗎?
如果有,那麼恭喜你,你對自己有著較清醒的認知,並在努力尋求解決方法。
在面對再生家庭(自己組建的家庭)時,會比認知淺的人,更有可能走向幸福。
問題三:有哪些治癒原生家庭傷害的方法?
方法一:通過合理途徑,宣洩出自己積壓的情緒。
曾經有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個帖子,說在討論原生家庭呢。
我粗略地看了一下,裡面的言論幾乎都在發洩,抱怨自己父母做出的種種「惡劣」事跡,吐露自己的不幸。
雖然看起來,他們的父母是都是「十惡不赦」的。
但是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借鑑。
或許可以不用如此極端,但是可以去尋求一個合理且適合自己的途徑,比如,跟身邊好友傾吐往事,跟伴侶訴說曾經的不堪,甚至可以把它寫進日記本。
有些事說出來之後,就會輕鬆很多。
方法二:自我剖析,然後重新歸因。
首先,是自我剖析。找出原生家庭傷害你的「關鍵部分」,它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有好幾個。
比如,我小時候常常被父母否定,所以自卑是我的「關鍵部分」。
接著,重新歸因。仍舊以我為例,小時候父母否定我,我變得自卑,但我可以試著找出自己的優點,像是同事對我的認可,朋友對我的評價;對於父母的評價,去重新分析原因:他們只是因為攀比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固化,所以總是貶低我,而不是真的因為「我不夠好」。
方法三:有意識地改變不滿意的行為。
在一張紙上或者手機上,列出你目前有所察覺的不滿意的行為。
一旦這個行為再次出現,就立馬喊停,努力切換成你認為正確的另一種方式。
所謂的「正確」,指的是正面、積極的行為。
比如,當孩子考試考砸了,在想要責備的時候,意識到行為的不妥,立即停下。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先詢問孩子考砸的原因,並幫助孩子分析。
一開始,這個方式或許很難,因為原生家庭中的行為已經潛移默化給我們,形成了習慣。
但是,我們也可以讓這個方式成為習慣!
最後,引用楊童舒在發文中的一段話,送給各位父母:
你總會遇到一個人,一件事,將破碎的你逐個拼起,像一隻溫暖有力的大手緊緊握著你向前跑,再喚醒你生命中本能的愛,告訴你別怕,你也可以好好生活,然後治癒別人。
相信,我們可以慢慢治癒原生家庭在身上留下的傷痕。
也相信,我們可以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有幫助到你或帶給你啟發,可以點一下在看哦!
本文部分引用內容來源:Knowyourself在知乎的回答。首發ABC微課堂(ID:abcweiketang),每日分享家長教育心得和小學語文、作文、數學、英語等各科學習資料。讓家長少犯錯誤更優秀,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卓越,為孩子學習成長保駕護航!轉載請聯繫微信:xgdc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