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部在地方臺播出的國產紀錄片,默默地就火了。
這部叫做《人間世》的紀錄片,以實景拍攝醫院病人切入,拍下了一個個平凡的生死故事,戳中了無數人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在豆瓣網上,《人間世》的分數是9.6分,我不能確認的是,它是不是國產紀錄片的最高得分。給大家一個坐標參考,國民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最高分,是第一季的9.3分。
這部紀錄片是如此的好,以至於說它火了,我都有點內疚是不是誇大其詞。相較於它的動人,它火得太不夠了。要知道,即便有觀眾自發的瘋狂安利,《人間世》在豆瓣標註「看過」的人數,也只有《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1/5不到。
在第二季的第一集,騰訊視頻飛過的彈幕,第一個就是「盼了好久」。而這,似乎說出了所有跟隨觀眾的想法。在我的目之所及,彈幕裡幾乎都是關於內容的發言,在吐槽文化盛行的今天,我甚至找不到哪條彈幕調侃一下。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裡,最忌諱的就是「死亡」。《人間世》卻直面平凡中國人的生死,在疾病和死亡的醫院裡,所有的人間感情和社會情緒,因為最樸素的記錄方式,它們被放大了,又還原了。
放大的,是平凡人面對生死的激烈,還原的是平凡人的軟弱和堅強。真實,是這部紀錄片所推崇的創作思路,亦是擊中無數觀眾的根本原因。
在《論語》中,孔子被問及神鬼之事,觀念入世的老夫子回應「未知生,焉知死?」在歷史的哲學演變中,《人間世》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未知死,焉知生?
沒有比死亡更深刻的了,因為去接觸和理解死亡,即是去尋找活著的原因。
12歲的惡性骨腫瘤患者,用帶著口音的旁白說,「病房裡的故事不像童話,有的結局很悲傷。」那些悲傷的故事,令人淚下,生命拋出了一枚硬幣,你不能確定它是「字」是「花」,亦或奇蹟般的站起來。
在《人間世》第二季,第一集的名字叫做「煙花」。人的生命,就好像煙花,短暫但又有綻放的時刻。
惡性骨腫瘤,就是吹滅煙花的疾風。在片中最令我揪心的一幕,是孩子因為痛苦在哭喊,而他的母親無力面對這一幕,閉著眼轉過頭去。
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幕,它讓人們的心揪了起來,疼痛是傳遞的,生死的思考也是傳遞的。現實不是童話,有時它讓你嘗一點甜頭,讓你像煙花一般燦爛,有時它又翻臉無情,狠狠地把它熄滅掉。
12歲的杜可萌,在自己公眾號上寫:「只要有命在,一切都不成問題。」
確實不是問題。在一個故事裡,一個截肢的孩子在哀嚎。在另一個故事裡,一位面臨截肢的孩子,在和父親談笑。她說自己會長個兒,而假肢不會變長,那以後裝個彈簧吧。
孩子的父親,沒有放下手裡的工作,一邊忙碌的操作,熨鬥燙平了衣服;一邊又被孩子逗樂了,發出「嘿嘿嘿」的笑聲。
煙花的美,是它努力綻放過,而生命的美,不一定是成就偉業,或許只是你努力地活下來。
失去了左手的小男孩,在單手操作王者榮耀,他使用的英雄是趙雲。在我看到的那一幕,他開出二技能了,盡力收割兵線。在遊戲裡,他可能是「神隊友」,也可能是「豬隊友」。在生活裡,他有時會和父母吵架,有時又堅強懂事的讓人心疼。
在那些親子的綜藝節目裡,孩子們被刻薄的網友挑刺,即便你是孩子,你也需要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在《人間世》裡,被生命惡意丟出了硬幣另一面的孩子們,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他/她們會哭會笑,會樂觀也會絕望,他/她們從來就不完美,活下去就要拼盡全力了。
導演們延續著第一季的態度,不著急去批判誰,也不沉溺於煽情。中景鏡頭保持著克制和冷靜的情緒,它們在靜靜地觀察,絲毫不去冒犯。在真人秀綜藝節目鋪天蓋地的今天,真實也可以成為一場秀,幸而有這樣的創作者,他們有耐性、有能力、敏感又不衝動,願意去尊重「真實」。
孩子的呻吟,父女的談笑,病患家屬的自責……一幕幕就在那裡,你拍與不拍,都在那裡。一位患兒的母親,在聽聞噩耗之後,無力支撐坐到了醫院走廊的地上,另一位家屬硬要給她屁股下墊上點東西,悲劇能擊垮一個人,而人與人的善意還在。
這才是現實主義,不去放入哪怕一點點情緒,讓平凡人走入的鏡頭,又走出去,回到他們自己的生活。鏡頭和觀眾都是過客,在別人的生死故事裡,你會想起自己的事。小到剛抽完了一顆煙,大到自己如何與死亡相處。
我只看完了第二季的第一集,本想等著更新,多看一些,再向大家推薦。但是,我等不住了,和那些著急給第二季的豆瓣網友一樣(第二季評分為9.5,截止今天),我迫不及待地跟大家安利這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
少一些戾氣,多一些友善,生命如煙花般短暫,我們也要努力綻放出最美的那一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