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在吳國滅亡後與範蠡過起了幸福的生活?不,她被戀人謀殺了

2020-12-23 覃仕勇講史

大家都知道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國(今諸暨)的浣紗美女,被越王勾踐進獻到吳國,目的是以美色迷亂吳王夫差的心智,使之沉緬其中,荒廢政事。西施姿容絕代,入吳後,施展媚功,輕而易舉地俘獲了吳王夫差的心,從而幫助越國順利地滅掉了吳國。

但是,關於史書上所記載的西施種種行跡,許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這個故事裡的「浣紗美女」的原名並不叫西施。

西施其實是一個生活在春秋初期或更早一些時代的美女,與另一個叫毛嬙美女齊名。

這個,可以從《管子小稱》上記的「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一語可以得知。

《管子》為管仲及其弟子所著,管仲是東周初期秦秋五霸齊桓公的得力助手,大約生於公元前72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645年左右。而越王勾踐生卒約前520年在前465年,也就是說,美女毛嬙、西施是早於勾踐時代兩百多年就出現的人物。

相較而言,毛嬙應該比西施更美。

《管子小稱》在提到毛嬙、西施時,就把毛嬙放在前面、西施放在後面。《慎子威德》也是如此,說:「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韓非子顯學》同樣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淮南子》也說:「雖有毛嬙,西施之色,不知悅也。」其餘的「人之欲見毛嬙,西施,美其面也」 (《尸子》) 、「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戰國策齊策四》) 、「毛嬙,西施,求事必得」 (《焦氏易林》)卷十二) 等等,也莫不如此。

《莊子》甚至不提西施,只提毛嬙,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莊子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後人卻反借其語稱毛嬙的美貌:「沉魚落雁」。

當然,也有人認為,毛嬙、西施其實都不存在,只是古人對美女的泛稱。

但不管怎麼樣,經過勾踐施「美人計」一事,西施就成為了另一個特定女人的名字;而在漢元帝和親之後,毛嬙的名字——「嬙」,則成了一個姓王的女子的偏名。

再有,勾踐施「美人計」中的故事主角西施,其最先的身份並不是浣紗女,而是「薴羅山鬻薪之女」。

按照《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的說法,勾踐採納了大夫文種「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的策略,「使相者國中,得薴羅山鬻薪之女。」即西施不是生活在水澤邊的浣紗女,而是深山老林中的砍柴妹。

還有,勾踐找來行「美人計」的女子並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勾踐分別用古代美女的名字西施、鄭旦來給她倆命名。諾,從今天起,你叫西施,你叫鄭旦。

砍柴妹的砍柴身份未免讓人感到粗鄙,所以,勾踐改變她們的身份為浣紗女。

回頭,勾踐讓大夫範蠡對西施、鄭旦進行歌舞、步履、禮儀等訓練,「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

在長達三年的聲色、歌舞培訓中,培訓師範蠡和美女特工西施長期接觸,日長生情,雙雙墜入了愛河。

三年培訓期滿,西施必須入吳。

但範蠡「暗渡陳倉」,西施已「珠胎暗結」,醜事一旦敗露,將出現兩屍三命的局面。

為此,範蠡主動要求充當護送大使,一路磨磨蹭蹭,拖拉延宕。

《漢唐地理書鈔》所輯《吳地記》記:「(嘉興)縣南一百裡有語兒亭,勾踐令範蠡取西施以獻夫差,西施於路與範蠡潛通,三年始達於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言,因名語兒亭。」

也就是說,在從會稽到蘇州的兩三百裡路途中,西施產下了一子。當到達現今嘉興南部100裡處,孩子已經會說話了。路邊的亭子就被當地民眾叫做「語兒亭」。

吳王夫差終於見了西施、鄭旦兩人,神魂顛倒,如醉如痴,收西施於姑蘇臺,收鄭旦於吳宮。

奇怪的是,鄭旦本來扮演的是使者和間諜的角色,卻「鬱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吳王夫差哀不自勝,把她禮葬於黃茅山。

史官稱,鄭旦之死,乃「妒西施之寵」。

鄭旦,一個本來就和西施並列,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古代「五大美女」的如花美女,就這樣香消玉殞,終不為人所知了。

和鄭旦相比較,西施顯得老練和成熟多了。她保持著應有的冷靜,不屈不撓地貫徹執行自己的使命,蠱惑吳王夫差把國事都交給了沒有能力的太宰嚭處理,又不斷離間伍子胥和夫差的關係。

西施的美色最終截殺了吳王夫差的歸途。

夫差喪失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對西施的話言聽計從,迫死了伍子胥,又盲目和齊國開戰,在諸侯國中屢屢樹敵。

公元前473年,是一個大旱之年,吳國國力已江河日下。

越國悍然出兵,攻佔了吳國都城姑蘇,滅掉了吳國。夫差在笠澤自刎身亡。

勾踐滅了吳國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了範蠡在越國舉國歡騰時的反常表現:「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在勝利面前,範蠡體味出了裡面隱藏的危險,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埋名隱姓,隱退山林。

範蠡變更後的姓名很耐人尋味:「鴟夷子皮」。

啥意思?

「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盛酒容器多用皮革製成,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鬥,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又由於《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即吳王夫差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鴟夷之器裡投江,因此,「鴟夷」也成為了伍子胥的代稱。

據此,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解釋說:「鴟夷子皮,範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也就是說,範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一方面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另一方面是在越王勾踐面前謙稱自己是越國的罪臣。

範蠡退隱前夕,還留下了一封書信給好友文種,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勸文種及時抽身。

可惜,文種貪戀高官厚祿,不肯離去,後來果真被勾踐賜死。

勾踐賜劍給文種劍自刎時,極為卑鄙無恥地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共同策劃並實施「美人計」的幾個人中,下場最慘的是西施。

《吳越春秋佚文》記:「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即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

《墨子親士》因此嘆息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所謂紅顏薄命,西施被沉,就因為她太美麗了。

太美麗就會被沉,這是什麼邏輯呢?

原來,越國取得勝利後,越王看中了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收入後宮。西施的初戀範蠡堅決反對,他大義凜然地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為此,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誆到太湖,再把她騙上船,將她溺死於太湖碧波之中。

範蠡更名「鴟夷子皮」,其實也跟西施「隨鴟夷以終」一事有關。

西施,西施,縱有天下罕有的美麗,終不過為男人謀奪政治權利的一個工具,且事成之後,又被信手拋棄。

為西施,一嘆。

相關焦點

  • 範蠡與西施
    南開大學的孫立群教授在其《論範蠡與西施故事的真實性》一文中說道:「認為歷史上有西施的學者認為,如果要論史料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西施是沒有在較嚴肅的史書上出現。不過,這不等於歷史上沒有西施這個人。西施的名字在先秦諸子中,還是多次出現的。其中《墨子·親士篇》這樣說:『是故比幹之殪,其伉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車)裂,其事(功)也。』這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
  • 範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
    關於他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範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幹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範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
  • 朱大可:西施與範蠡的情愛秘史
    「粉色肉彈」西施和鄭旦的偉大使命,就是千方百計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係,化解夫差對越國的警惕,並以性愛消磨他的體力與戰爭意志。《吳越春秋》稱,文種當年向越王進獻破吳九術,第四條就是派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西施二號和鄭旦進入吳國的宮殿,「性賄賂」就開始逐步產生功效,觸發了吳國走向衰敗的先機。這是中國情慾政治學的一個古代範例,它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性已經成為政治陰謀的重要環節。
  • 西施愛的究竟是誰?不是範蠡而是吳王夫差?
    對於西施這個女人,想必各位觀眾老爺們應該不陌生吧,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有著「沉魚」的美稱,歷史上的西施到底是喜歡誰呢?大家一定會說是範蠡,但是真的如此嗎?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西施愛的究竟是誰。
  • 西施究竟愛誰,西施的下落,西施有何錯?
    西施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她素有「沉魚」之美稱。大家對於西施的了解或許是因為他與範蠡的愛情故事,或許是因為她犧牲自我為國盡忠的精神,亦或許是因為東施效顰的典故。那麼歷史上的西施究竟愛誰呢?助越滅吳後她是否真的得到了幸福呢?擁有美貌的她真的是吳國滅亡的禍水嗎?
  • 一代美人西施,使美人計迷惑夫差滅了吳國,最終到底去了哪裡?
    本著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原則的勾踐,便假意向夫差求饒,被迫到了吳國成為夫差的人質。每天過著奴隸般生活的勾踐,抱著勢必要雪恥的決心,更加為了讓自己銘記恥辱,便將稻草當成了自己的被褥,然後在房梁上懸掛了一顆苦膽,來顯示自己決心。當自己有所鬆懈,或者倦怠的時候,就舔一舔苦膽,讓自己保持清醒。讓自己銘記自己做為一國之君所遭受到的恥辱。
  • 範蠡與西施的故事
    住了幾天,西施與阿得大叔商量,想重操舊業,紡紗織布。範蠡知道了,笑笑說:「昨天的君王妃子,今天又做了農家女。」西施說:「坐吃山空,我們總得活下去。」範蠡卻不以為然,笑著說:「我能使越國富強,滅掉吳國,還怕沒有辦法養活三口之家?」他要西施儘管放心。每天早晨傍晚,總是伴著西施,在五裡湖邊走走,看看野景散散心。慢慢地,西施臉上增加了紅潤,心痛病也不大發了。有時,他們走上小土坡,到野花叢裡坐坐。
  • 範蠡與西施果真善終嗎?「泛舟太湖」可能並不是真的
    當時,範蠡是越王勾踐的將軍,幫助勾踐打敗了吳國。而到了勝利的時候,範蠡卻決定辭去所有的榮華富貴,帶著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西施隱姓埋名,泛舟太湖之上,算是落得了平安。而另一個幫助越王勾踐復仇的大臣文種,最後卻落得了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 範蠡與西施的古裝愛情電視劇《浣溪沙》
    範蠡與西施的古裝愛情電視劇《浣溪沙》 《浣溪沙》主要講述吳國勾踐臥薪嘗膽,重用範蠡、文種復國爭霸,以及西施和範蠡愛情故事。由高翊浚執導,佟麗婭(飾 西施)、韓庚(飾 範蠡)、何潤東(飾 夫差)、陳都靈(飾 鄭旦)主演的電視劇。
  • 越國的起源,以及範蠡西施結局新解:全都是悲劇
    不料十餘年後,將粉「平沙無垠」根據2011年後陸續公布的最新史料「清華簡」深入史海鉤沉,為我們細緻梳理還原了這段歷史,於冷門角落綻放奇香,小生我深感佩服。「平沙無垠」精通先秦史,之前已在本號以筆名「老維特」發過司馬錯等一系列好文,這次又帶來越國後史系列為我補缺,在此表示感謝。
  • 範蠡找女一號西施說戲,倆人說著說著說到了床上......
    他的上將軍範蠡勸阻道,大王還是不要興兵戈之事。他不聽,執意攻吳。結果在會稽山遭吳王大軍圍困,命懸一線。危急時刻越王放下面子,向範蠡認錯,一臉歉意道,當初沒聽你的,弄到今天這地步,「吾終於此乎!」如何是好呢?範蠡顯得沒越王那麼緊張和絕望,不光看不出驚恐,相反還慢條斯理地給勾踐講起了經國濟世哲學。他說,「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
  • 佟麗婭韓庚何潤東陳都靈《浣溪沙》:演繹西施與範蠡的家國愛情
    《浣溪沙》講述的是公元前494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入吳宮為奴三年,受盡屈辱。勾踐回國後臥薪嘗膽,重用賢臣文種、範蠡以求復國。文種獻上「伐吳九術」,原本平凡的浣紗女西施懷抱不做亡國奴的意願,告別愛人範蠡前往吳國。
  • 範蠡真的與西施私奔了?蘇州挖出3片竹簡,內容顛覆這段歷史
    西施作為春秋著名的美女,為越王勾踐完成了離間吳國君臣的重任,使得勾踐得以成功滅掉了吳國,而西施也和培養自己的範蠡私奔,過上了尋常人的生活。這是我們歷史裡,對西施完成任務之後結局的美好祝願,但是在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蘇州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個足以顛覆這段歷史的「證據」。
  • 西施去向疑案 種種結局的猜測
    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的說法認為西施跟隨範蠡隱居。另外,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關於西施和範蠡隱居的描述。如李白的《西施》詩裡就寫道∶"一破大差國,千秋竟不還。"
  • 勾踐為打敗夫差臥薪嘗膽,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都棄他而去
    為了復國,堂堂七尺男兒甘願為奴,他為打敗夫差一直臥薪嘗膽,按理說這樣一個能隱忍的人,必定不是一個驕奢淫逸的昏君,但為何在他復國後,妻子和範蠡竟然都棄他而去?為何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福呢?這或許與勾踐的性格有關,前文中也提到過,勾踐起初並不是為奴為婢的下賤之人,他骨子裡是有一股傲氣的,甚至可以用頑固不化來形容,只不過被俘虜期間隱藏起來而已,等到復國後,這些毛病便重新漏出來了。
  • 範蠡與西施的千年之戀,要從宜興講起!
    而範蠡與西施的故事在宜興也是人們代代相傳的一段佳話,範蠡、西施與宜興也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繫。相傳,春秋末期有位傳奇人物——範蠡,是越國的大夫、軍師、大將軍。在兩千五百年前,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為越國的美人計到處尋訪美女的範蠡,遇上了在江邊浣紗的西施。
  • 「古代四大美人」她比西施還美,為什麼不是四大美人?
    說起西施,她算得上是歷史上早期的女間諜,是越王勾踐進獻給吳王夫差的,目的是讓吳王沉迷美色,以達到勾踐滅吳的目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勾踐不僅進獻了西施,而是八個女子,其中一個就是鄭旦。當時勾踐從吳國回來之後就決意要滅掉吳國,而當時還不是巨賈的範蠡則跟勾踐說,哪個君王不愛美,想要讓吳國滅亡,不如先從君王不早朝開始,不如就用「美人計」吧,勾踐一聽,這個計謀好啊,只要讓吳王沉迷美色,那麼滅國不是遲早的事嘛,於是聽從了範蠡的建議,從越國開始招募美女,而鄭旦和西施就在其中。
  • 西施與範蠡:美人計背後的傾世真愛
    美人西施貪財愛利、一心想嫁商人的宏圖偉志,很快就被多事的長舌婦唱遍了越溪沿岸。更糟糕的是,那些三姑六婆自從大家知道西施欲嫁商人後,路上遇到總會拉著她,苦口婆心地教誨一場,讓她改變初衷,為自己終身大事重新挑選出路。為躲避「教誨」,西施偷學了鄰村東施的做法——捧心皺眉,目不斜視地走路,不管路上遇到是人是狗,一句「我不舒服」就打發過去。
  • 西施最後真的和範蠡泛舟江湖了嗎?
    關於西施的結局,歷史上有兩種講法:一是吳亡後,她作為俘虜被越軍沉江而死;二是傳說她被範蠡「收回」,範蠡帶著她泛舟江海,似乎成為陶朱公的夫人了。這兩種說法中,「沉江」之說更較可信。這就是說,《吳越春秋》的古版本中原先是有關於西施被越人沉江記載的,其中鴟夷即指皮製口袋,我們或可以引申為是小皮筏;而將西施「浮」於江上,則可能是越國最高統治者勾踐不忍殺她,因為當初就是勾踐送她去吳國的,現在她當了俘虜,殺之似難以向部下交代,於是便用小皮筏把她送到江上,讓波濤吞沒她,給她留個全屍,也算是格外「施恩」吧。
  • 色字頭上一把刀:法子英勞榮枝、範蠡西施們,他們玩的都是神仙跳
    它的基本特點就是設下圈套,以美色做誘餌,誘使那些思慮不純的登徒子上鉤,然後實施謀財害命的勾當。法子英勞榮枝,充其量就是兩個靈魂卑劣,手段殘忍,只會利用神仙跳謀財害命的歹徒而已,不值得我們細加評說。今天我要說說古代的幾位為民族國家的復興而玩仙人跳玩到出神入化的高手,他們就是範蠡、西施、勾踐、文種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