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無水生態廁所亮相建川博物館
上完廁所不用衝水?這不是開玩笑!今(31)日,一種新型智能無水生態廁所亮相重慶九龍坡區建川博物館。相比傳統廁所,這種新型廁所沒有上水和下水系統,市民如廁後的排洩物可通過環保的方式進行處理後變成有機肥料。也就是說,無論多少人如廁,都不需要一滴水,也不會產生一滴廢水!
無水廁所是否有臭味?能不能解決聞臭如廁的問題?今日上午,慢新聞記者在現場進行了體驗。
掃碼如廁
刷臉掃碼取紙
在建川博物館外,記者見到了這座試運行的無水公廁,外觀上看,和普通公廁沒有兩樣。
進入公廁,要想拉開廁所門需掃碼,拿出手機掃二維碼確定所在的位置後,廁所門自動打開。若需要紙巾,也可掃碼領取。
咋一看,廁所和普通公廁沒兩樣,可仔細觀察,無水公廁沒有水箱。兩隻腳站在不鏽鋼製成的蹲便器上方,受重力感應影響,便槽圓孔自動打開。記者發現,便槽前面部分有個小孔,用於收集小便,後面有一個直徑約30釐米的大孔,用於收集大便。如廁完畢連同手紙丟進大孔後,就可輕鬆離開。
九龍坡區城市管理局介紹,按照一個人一次如廁需衝水5L,一個繁忙的公廁一天接待1000人計算,單日耗水量就達5噸,使用無水公廁對於節約水資源和環境保護都是一件大事。
便便去哪兒了
無水蹲位
便便都去哪兒了呢?負責修建這座廁所的浙江佳淨潔公司負責人介紹,無水公廁與傳統有水公廁相比,採用了國際先進的源分離技術,如廁完畢後不用水衝,可直接對大小便進行源頭分離,並利用微生物菌將糞尿降解成為液態和固態有機肥,用於農業生產。
通過觀看宣傳視頻,記者發現,經過固態處理的有機肥和花市的固態肥看上去差不多,用手直接捧起來根本聞不出任何異味。
在現場,記者如廁後離開,再次打開廁所門,裡面已經沒有了任何痕跡也沒有任何異味。據了解,由於分離比較徹底,無論廁所使用多久,都不會有臭味。
除了建川博物館外,九龍廣場和天寶廣場的兩座無水公廁也在緊鑼密鼓的修建中,預計春節期間投入使用。
有機肥料收集器
如何把大小便變成有用的廢物呢?
據了解,排洩物經好氧菌降解,轉變成為二氧化碳、水等,並經由除臭的託馬斯菌有效工作消除因厭氧菌代謝產生的腐胺、屍胺及硫化氫等惡臭物質,使整個過程無異味,保證廁所環境的清新怡人。並且,在10-20小時之內可迅速將糞尿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完全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無廢渣排放,無需抽糞和清掏,實現了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免除糞汙排放所帶來的土壤和水體汙染。
同時,智能無水生態廁所也是一座「有機肥料收集器」,生物發酵槽內的糞便經二至三月取出後可製成優質固態有機肥或營養土種植各類樹木花草及農作物,能起到改善士壤板結,增加肥效的功能;收集的尿液經尿液生產處理廠加工後製成液態複合微生物肥料,可用於稀釋灌溉農作物,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目前,三座無水公廁的有機肥去向已經與重慶一家農業公司籤訂合作協議,將大量用於果園,種植桃、李、櫻桃等水果。無水公廁後期運維也無需抽糞和清掏,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私密性好的蹲位
配套高大上
在無水公廁內部,多種高科技智能設備配套為公廁服務。
比如,掃描蹲位門上的二維碼,便能自動開門,同時顯示內部溫度、溼度、個人體重等信息,並提醒其他用戶該蹲位是否處於使用狀態,方便安全。
未來,搭載簡單尿常規檢測技術也會進入無水公廁,上個廁所就知道自己各種尿常規數據是否正常。
據悉,這座公廁使用的「急客方便公廁智能管理SaS雲平臺」,是國內首個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公廁智能管理及運用的網際網路雲平臺。該系統可以讓如廁者通過手機一鍵尋廁、掃碼開門並提供尿液檢測及健康諮詢服務,如廁後還可以對公廁衛生和舒適度進行點評,並將所有公廁的大數據聯網集中至「SaS雲平合」,從而實現對公廁運營的隨時監控,實時掌握城市公廁布點情況、如廁人數、衛生情況等。
據了解,由於是投放初期,針對公廁內信號覆蓋不完善的情況,工作人員也會在現場協助如廁市民開門,相信無水公廁的使用會改變過去「聞臭如廁」的情況,讓廁所也乾淨起來。
市民體驗無水廁所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文 畢克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