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合肥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出臺《關於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的實施意見》,按照「兩建兩改五統籌」建設思路(即建立健全城市分級診療新秩序、構建醫防融合發展新機制;推進管理體制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統籌醫技、後勤、藥品、信息化和績效考核),開展緊密型城市醫聯體試點,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在全市各區、開發區全面推開。
2020年12月12日,瑤海區和市第二人民醫院聯合籌備的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城市醫聯體集團瑤海區大興分院正式掛牌運行。力求在保持「四個不變」基礎上(法人地位不變、固定資產不變、政府投入不變、社會職責不變),實現「四個一體化」(服務一體化、資源一體化、管理一體化、利益一體化),達到「四方滿意」(群眾滿意、政府滿意、牽頭醫院滿意、基層單位滿意),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模式。這標誌著合肥市醫聯體工作在院地創新共建方面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
在合肥市,三甲醫院帶社區的「1+X」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模式正在形成,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和專業技術人才下沉社區,社區首診、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正在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構建「1191」推進工作模式打造醫療資源「樣板間」
2020年8月瑤海區—市二院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深入推進,以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試點,探索一體化管理。針對專項工作、專項問題構建了「1191」推進工作模式,即1個領導小組、1個推進辦公室、9個推進工作組、1個效能監督辦公室;成立「瑤海區-合肥市二院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制定整體工作方案和目標任務;下設推進辦公室,統籌和協調各工作組的具體工作,各工作組按照各自目標任務落實各項工作;並設立效能監督辦公室,全程監督工作落實效率和效果。同時建立與上級主管部門、瑤海區政府、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各方常態化的有效溝通機制,統籌協調各項工作的落實。
瑤海區—市二院建立了四會協調機制,定期召開推進工作例會、推進溝通會,及時召開專項問題協調會、專題項目培訓會,立體高效落實目標任務。推進辦公室布置和跟蹤工作進展,研究和協調問題反饋,並實行問題清單制,定人限時解決,從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落實、考核和問責機制,確保推進工作落細落實落地。
醫保打包付費改革重構醫保激勵機制
通過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到市二院的居民可免除門診診查費;在醫聯體內經規範程序雙向轉診轉院住院治療的,只計一次醫聯體內首診醫院起付線;住院和慢性病門診發生的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內的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實行大額普通門診報銷結算(限專科治療類項目);慢性病門診定點機構變更為大興鎮衛生服務中心的,均免除慢性病起付線……醫保付費方式改革試點在給醫聯體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的同時,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按照《合肥市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居民醫保基金打包付費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推行「總額控制、包幹使用、合理分擔超支」的原則,通過醫保紐帶作用,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牽頭醫院真正連接在一起,促進工作重心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真正做到基層首診,將小病解決在基層。在不限制患者選擇醫院、不幹預集團外醫院醫保費用使用的前提下,有能力將居民留在醫聯體內,減少醫聯體外就醫花費,減輕群眾負擔,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打破信息「孤島」開啟「智慧醫療」雙向轉診新模式
在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神經內科診室,王醫生正在進行轉診操作。「李大媽,我給您開好了上午9點的核磁共振檢查,您一會到了市二院直接就可以做,有綠色通道不用排隊,這個收費還是按照社區標準哈,您儘管放心,到時候市二院專家會出具相應的診斷報告,我這裡也能同步看到您的檢查結果。」「我早聽說你們是市二院的醫聯體單位,沒想到那麼方便,在社區可直接開具市二院檢查單,最關鍵的是可以享受社區的價格,真的是給我們老百姓大大的實惠!」李大媽激動地說道。
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在雙向轉診系統、醫學影像雲系統、電子健康卡系統建設完善的基礎上,打造醫聯體數據綜合分析平臺,為政府、牽頭醫院以及醫聯體單位提供智能化決策支持,使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三甲醫院的服務,輕鬆辦理轉診住院、實時繳費等。同時醫聯體內醫生可在線上進行雙向轉診、調閱患者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健康信息,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島」,實現診療全過程追蹤。
「我們啟用了釘釘轉診APP,市二院可以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轉的患者提供一站式轉診服務,方便患者就醫。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重點做好向下轉診患者的承接工作,建立信息報告與社區追蹤管理制度,根據病情需要將患者納入到社區住院、訪視、康復、隨訪等相應的管理範疇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道,與此同時,還構建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平臺,通過上線家庭醫生籤約APP軟體,實現家庭醫生在線籤約、在線履約、履約提醒、服務評價等功能,社區通過APP還可對牽頭醫院專家進行點單並自動生成下沉專家工作量統計報表。
數位化專科門診、患者信息共享,實現HIS、 LIS、RIS、PACS傳送……市二院與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信息平臺建設推進醫聯體內信息互聯互通,開啟了「智慧醫療」雙向轉診新模式。
特色項目入駐推動品牌再升級
走進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五樓,映入眼帘的是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合肥市二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負責人孟祥雲詳細介紹道:「這是醫院落戶在大興鎮的I期臨床試驗中心,共劃分活動區、辦公區與試驗操作區。配備專職醫護人員進行試驗操作,設有護士站、醫生辦公室、臨床檢測員/協調員辦公室等工作區,觀察室、受試者接待室、體檢室、搶救室、配餐室、藥品儲存室、血液樣本採集區、尿液樣本採集室、生物樣本處理室等功能區域。實驗基地投入使用會顯著加強市二院與基層單位的科研協作,提升基層的科研能力。」
來到三樓,合肥市二院介入疼痛科主任殷世武正在指導社區醫生進行臭氧介入治療。「在注射臭氧時要不斷改變針尖方向,以擴大臭氧與髓核接觸的面積,在注射完臭氧後不必拔針,即刻進行CT掃描觀察椎間盤內氣體分布情況,發現椎間盤內氣體分布不理想時,可以重新補充臭氧氣體,以獲得良好療效……」作為合肥市介入與疼痛名醫工作室領銜人,殷世武主任帶領團隊人員和新技術新項目下沉社區,幫扶大興建立介入疼痛病區,從理念、管理、技術等全方位傳、幫、帶,變「輸血」為「造血」,切實提升基層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造福區域百姓。
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有個古色古香的中醫館,市二院專家定期下沉坐診。通過共建共享、技術指導、專家坐診、教學查房等形式,不斷提高衛生服務中心的技術力量,更好地為轄區群眾提供優質的中醫診療、住院康復和養生保健服務。
中醫專家及中醫技術下沉社區,積極發揮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獨特作用,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幹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在慢性病預防、治療、康復及用藥操作方面無縫銜接,形成全科與專科聯動、籤約醫生與團隊協同、醫防有機融合的服務工作機制,提升慢性病綜合防控效果。
與此同時,筆者從瑤海區衛健委了解到,為滿足片區市民醫療急救需求,縮短轄區內急救半徑和反應時間,120急救中心大興分站於10月27日成立,院區設有120車輛及停車位、120人員辦公室及值班室,鋪設電話專線,配備了3名醫生、3名駕駛員、3名協救員。同時市二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在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了分中心,與120急救中心一起構建起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內急救網絡,優化了資源配置,為網格內病患的爭分奪秒救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打造醫防融合聚力「健康中國」
近年來,合肥市一直致力於推進居民健康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以公衛機構專業技術力量為主體,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支撐,以醫聯體醫療專家為保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居民健康狀況動態管理、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常態化開展健康巡講、義診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普及健康知識和防病防疫理念,將慢性疾病防控關口前移,當好全市居民健康的貼心「小衛士」。
打造智慧健康小屋,充分發揮居民健康狀況動態管理的作用,積極為居民做好預防保健、疾病篩查、建立健康檔案等工作。據了解,2020年共完成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90%,並針對兒童、孕產婦、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定期進行體檢和隨訪。
強化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與醫聯體建設工作的銜接統籌,由1名全科醫生、1名高年資護士、1名健康指導員組成家庭醫生團隊,同時配備包括公衛疾控人員、精神心理專家在內的,並涵蓋牽頭醫院各學科的多學科專家庫(N),根據實際需要為籤約患者提供服務(1+1+1+N)。將慢性疾病防控關口前移,根據居民健康需求,設立針對不同人群的菜單式籤約服務包,提供個性化籤約服務。對籤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專科門診號源、住院床位等資源優先分配到家庭醫生團隊,同時優先保障籤約居民慢性病治療的常用藥。建立慢病「預防-篩查-診斷-治療-轉診-隨訪-康復-護理-自我管理」全鏈條醫防融合服務模式,促進基層首診,切實推進分級診療,形成全科與專科聯動、籤約醫生與團隊協同、醫防有機融合的服務工作機制,共同構建醫防融合新體系。
常態化「下沉」基層家門口可掛「專家號」
「以後再也不用跑去大醫院排隊掛號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真方便我們這些腿腳不便的老人了。」在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大廳,醫聯體專家展板詳細介紹了各科專家的擅長領域與坐診時間,吸引前來就診的患者駐足觀看。
自2019年7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與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緊密型城市醫聯體以來,已先後下派神經內科、介入疼痛科、心內科、普外科、骨科等15個學科專家「下沉」坐診,為居民提供疾病診治、健康諮詢、康復指導等服務。
百姓得實惠、基層添活力、醫院得發展。常態化「下沉」基層既方便了群眾就醫,又更好地「傳、幫、帶」了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診療技術水平和能力。牽頭醫院專家來院查房帶教、指導疑難病例診治,全力幫助和支持基層醫院急需專科的建設,促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服務,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名醫看專家、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
據了解,合肥市二院40多位專家、青年骨幹、高年資護士及合肥市名醫工作室專家定期「下沉」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帶教,覆蓋心血管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全科、中醫科等多個科室。今年以來,合肥市二院已實現專家基層坐診共計1416人次,接診患者9008人次,高年資護士下基層54人次。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