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底之前,朱七《書名號》專輯由佳佳唱片重新上架,淘寶也能買到。
10月後,未售完的CD與黑膠,將由福茂唱片委託相應機構,在臺北合法銷毀。
~~~~~~~~~~~~~~~~~~~~~~~~~~~~~~~~~~
1)
我打算把賣不出去的專輯都銷毀了。
《書名號》專輯在2018年12月發行了1000張CD,在2019年5月發行了500套黑膠(雙黑膠)。此前由於唱片公司與發行方的唱片銷售合約到期,所以專輯是處於「下架」狀態的,包括淘寶上的店也都沒了訂貨渠道。實際上,CD還剩300多張,黑膠還剩400多套,明明白白的,是滯銷商品無疑了。
滯銷商品,就是售賣利潤不足以支撐流通成本,所以需要再處理。
相比於,將這些唱片以非常高昂的快遞費用(因為實體唱片做得又大又重又精美)寄回到我家裡,找個房間堆起來再絞盡腦汁去想怎麼賣掉且最後仍是賣不掉以及堆在眼前時時糟心;又或者重新上架擺在幾家臺北的實體唱片店或淘寶的預定商品頁每個月支付相應的倉儲與管理成本就為了展示一下;我選擇了第三個方案:將這些專輯銷毀掉,委託專業的公司處理,既合法又環保,成本也低於上述兩個方案。
凡事,有始就該有終,對吧?
2)
讓我最後再賣一次這張專輯。
因為,確實還有人在問。雖然人數很少,我也特別願意,他們能擁有這張實體唱片,去更好地聽見這些歌,看到好看的裝幀,長長的文案,還有隱藏的曲目……也讓我自己,能把這個儀式感做得更完整一些。
目前,福茂唱片已經獨家委託臺北的佳佳唱片,將《書名號》專輯重新上架了。
包括淘寶上也有四家店在幫忙代售,是以預定的方式,所以下單後可能需要一定的到貨周期。有興趣購買專輯的朋友,上淘寶搜索「朱七書名號」就可以了。四家店價格都一樣,就看哪裡發貨方便就好。
是的,有一點貴。因為成本很高。實際上,定價的時候完全沒有把「音樂製作成本」核算進去,僅僅計算了「印刷與渠道費用」,也因為批量很小,所以單價就很高了。
限時。賣到9月底,我們就收攤了。
就,讓那一小部分想買到專輯的朋友,買到就好了。
3)
請已經擁有這張專輯的朋友,不要重複購買,謝謝!
也請不太了解我的朋友,不要「同情我」或「掏錢支持獨立音樂」,這次的銷毀與售賣,並不是在搞事件營銷,也不是在賣慘或撒嬌。朱七是個非職業音樂人,不靠音樂過活。
如果你「對專輯內容產生了興趣」,歡迎你來購買這張專輯。無論是喜歡朱七的歌或周深的客串,喜歡王治平老師的製作或趙宏韜的設計,喜歡書裡面的故事或僅僅覺得裝幀與封面好看,喜歡《說書》《樓臺》《劇本》或任何一首歌,我都非常歡迎。
當然,如果你還是很堅持想要「支持我」或「同情我」,甚至覺得存在「奇貨可居」的可能性想要多買幾張,我認真想了想,實際上我是攔不住的。
4)
真是一張好專輯啊,有那種「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的模樣。雖然理所當然地滯銷了。
自然,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會有這樣的事實且已經很努力地自我安慰過了。
這個時代,流行音樂早就已經不流行了,何止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朱七,依稀記得幾年前連陳奕迅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實體專輯沒有賣出多少張,那張專輯還收錄了一首「按照發行時間我個人最後一首被深深治癒的流行歌」(歌叫《任我行》,專輯叫《The Key》,快去買)。即使在華語樂壇黃金時期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有百萬專輯歌手精心打造的才華橫溢的創作專輯銷量不好的事實,那是一張多棒的專輯啊(張雨生,1994年,《卡拉OK 臺北 我》,快去買,絕對不會後悔)。幸好,當年沒有人提議要銷毀這張專輯。
這兩年,連我自己都很少仔仔細細聽一張新專輯了。
嗯,我只是想說,無論滯銷不滯銷,朱七這張《書名號》還是不錯的,各大音樂APP上都有免費試聽,有空可以去聽聽看。專輯文案在微博和私人的公號(朱七的筆記)上也都有發,有興趣的話也都能找到,也不是非要買實體唱片不可的。
往後,我還會寫歌發專輯出實體唱片,不至於受了幾次打擊就撒潑不幹了,請大家放心。
5)
最後,還是放一些實體唱片的照片吧,我把黑膠和CD放在一起拍了幾張。
這是我與設計師安桑,共同認為的,「一張實體唱片應該有的樣子」。裡面還有阿澀老師的畫,和魯大東老師的書法。
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