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該一成不變,「順應天性」才是最佳方式

2020-12-27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它們所能表達出來的含義是方方面面的,關於親子教育的電影當然也數不勝數,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放牛班的春天》、《摔跤吧爸爸》等。

但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相對冷門的電——《地球上的星星》。

這是2007年上映的印度片,同為《摔跤吧爸爸》的導演——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的高品質電影。

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受到深深地震撼和感動,今天我就想從育兒的角度再解析一下這部好電影,這也是我認為所有家長都應該看的一部教育電影。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該成為自己

這個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個名叫伊桑的小男孩,他十分迷戀色彩、畫筆,也非常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並且從中找到謎一般的樂趣。

這樣的孩子我們一聽上去覺得非常棒,但是當時伊桑在大人眼裡確實一個十足的壞小孩:他上課的時候總是發呆,成績差得一團糟,作業本上全是大寫的紅叉號。

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被留級兩次的他,還常常和小孩子打架,非常喜歡搞惡作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十足的"熊孩子"。

經常也有別人的家長找上門來興師問罪,甚至是校長都建議伊桑的父母將伊桑送到特殊學校去。

終於,伊桑最終因為偽造假的假條想要逃學,而被父親送去了嚴格的寄宿學校。

伊桑在這時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哭著喊著讓父親不要送走自己,發誓接下來一定會好好學習,但卻無法改變心意已決的父親。

於是伊桑的噩夢開始了,他無法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學習成績也更加差勁,被各科老師責罵和懲罰。

直到班裡新來了一個美術老師。

當這個老師穿著小丑服、翻著跟頭、又蹦又跳地出現在班裡時,班裡立刻就沸騰了。

這個名叫尼克的老師教育方式和其他老師截然不同,當他發現了伊桑的特殊了,立刻進行家訪,並看到了伊桑充滿想像力的創作。

後來尼克才知道,伊桑其實因為讀寫障礙所以成績才十分差勁,而並非不努力。

知道這件事後,尼克開始耐心地、用更加趣味性的方式知道伊桑,他沒有歧視、更沒有像別的老師一樣責罵和懲罰伊桑,伊桑也漸漸有了進步。

後來,尼克說服校長舉行一場大型的繪畫比賽,而伊桑不負眾望,在這場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

而走上領獎臺的伊桑早已流淚滿面,激動地和尼克抱在一起。

順應孩子的天性,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

雖然是個簡短也不複雜的故事,卻讓人每每看完之後都想流淚。

我們在尼克出現後,就會發現他和其他老師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尼克是"獨特的"。

但是我們再仔細一想,尼克的方式真的是特別的嗎?其實並沒有,他只是找到了伊桑的能力點,並讓他順勢發展而已。

比起罵著求著孩子去學習文化課、提高排名、考上名校,"順應孩子天性"其實是最不費事的,但我們常常會覺得,跟著大眾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別的孩子都在補習班,孩子也要去補習班;別的孩子成績都好,孩子成績也不能差;別的孩子多學了幾項才藝,孩子也要去……

我們常常在比較中,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優秀。

這讓我想起了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教育書本之一,其實對比起來,《地球上的星星和《窗邊的小豆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是"問題兒童"小豆豆,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就因為淘氣而被學校勸退,於是父母無奈之下將她送去了一個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巴樂園。

這個地方收的都是不願意被學校接受的"問題小孩",但在這所特殊的學校裡,小豆豆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段時光其實直接促成了她今後的輝煌成功。

因為在這個學校裡,有著和尼克一樣,對教育有著獨特理解的校長——小林宗作。

在他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比成年人更強大的力量和天賦,他們缺少的,只是我們內心真正的接納和耐心罷了。

所以,在主流教育背景下十足的"壞孩子"小豆豆,總是給別人帶來各種麻煩,但是小林宗作卻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讓小豆豆"想說什麼說什麼",而他會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足足持續了4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小林校長始終向前探著身子,偶爾會問一句:"後來呢?"

我們要開始了解到,教育並非一成不變,孩子也不能用同個模子刻出來,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必要將孩子塑造成一個符合我們想像、符合大眾審美的機器人。

順應孩子天性,是從孩子的能力點出發

早幾年,在西方教育文化傳到中國後,"順應孩子天性"就成了一個熱詞,很多家長甚至沒有理解其中含義就將此奉為圭臬,卻不知道"順應天性"並不等於"放養孩子"。

1.和孩子強調了底線和規矩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活成自己,但是再任由孩子"野蠻成長",也要有基本的底線和規矩。

很多人誤解"順應天性"的意思,所以在教育圈這個詞變得頗有爭議,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的自由,就算我們在家裡可以給孩子庇護,等孩子出了社會,他一樣會受到社會規矩的制約。

所以趁早給孩子培養規矩意識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也是為"順應天性"做一個保護傘,搭一塊墊腳石。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和伴侶一起協商好規矩,並在孩子面前強調,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等孩子大點之後,裡面的規矩如果不適用了,還可以進行協商,但基本的底線還是不能動搖。

2.細心觀察孩子的優勢能力

很多時候,跟隨著大眾眼裡的教育路線和方式走,而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其實是扼殺了孩子隱藏的天賦。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生活的樂趣,從中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然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習成績、應試教育。

3.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從小到大,很多生活的關鍵時刻都是父母在做決定,卻常常覺得孩子還小,不成熟不懂事,所以自己在安排孩子的人生。

我們卻忘了孩子並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給建議、做引導。

在孩子到了該自己做決定的年齡時,家長是最不應該插手的,不管認為孩子今後的路有多難,我們都要讓孩子自己去走,當然也要和孩子強調,責任和後果也必須由自己承擔。

"順應孩子天性"不是"放養孩子"這麼簡單,身為父母我們依然有培養和監護孩子的責任,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應該讓孩子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和熱。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星星》:『春風化雨』的教育有多難得
    但是印度片不乏有一些高分佳作,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影片不僅尋求教育理念,還著重體現了親情、友情。 他們沒有好好找出他學習不好的原因,只知道去責怪他學習不認真。
  • 育兒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教育」
    其實孩子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要盯著孩子,抓著孩子不放,而應該是"放棄"孩子,讓孩子自己自由發揮。 關於"放棄"孩子,我想到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八歲小男孩伊夏和他的老師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教育方式——"放棄"教育。
  • 我的影評作業 | 《地球上的星星》
    而在與尼克老師交談中他才得知自己曾經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對其的一次又一次無情的打壓,並在最後繪畫大賽上擁抱了伊桑。思想感情的轉變並不是導演的隨意為之,也是在光與聲的襯託下的完美體現。《地球上的星星》作為一部印度片,離不開的是一段段歌舞。印度電影習慣性去插入歌舞,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她們國家的代名詞。
  • 《地球上的星星》:拒做直升機父母,教育小孩要學會「情感引導」
    這部電影就是《地球上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講述的是一個八歲小男孩伊夏的故事。伊夏因為有閱讀障礙,他在閱讀的時候總是看到與別人不一樣的事物,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但是這一特質卻使得他成績受到影響,甚至因為成績差而留級。後來,父母將他送到一所寄宿學校受"教育指導",從此他對生活沒有充滿熱情了,對周圍的事物也不感興趣,自己也變得悶悶不樂、不和其他人講話。
  • 地球上的星星,星雲大師和阿米爾汗
    阿米爾汗(Aamir Khan)是印度不老的傳說,身兼演員、導演、製片人三職,《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鬧寶萊塢》都由他主演。阿米爾汗1965年3月14日出生在印度孟買,天性朝氣蓬勃、活潑開朗,年過五旬卻依然保持著一副菩薩相的不老童顏,故而被世人譽為印度的不老傳奇。
  • 孫儷女兒不到5歲燙頭化妝塗指甲:順應孩子的天性,你敢嗎?
    盧梭曾在《愛彌兒》中用了這樣一段話來形容教育的本質:「我們栽種草木,讓它長成自己的樣子;我們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自己的才華。」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接納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做決定,就是順應天性的第一件事。
  • 能把你虐哭的電影推薦—《地球上的星星》
    總有一部電影回讓你熱淚盈眶,我每次看到某些感人的畫面,總是強忍住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直到眼睛發酸,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抹掉(在旁邊有人的時候)。今天推薦的是一部關於兒童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我非常的喜歡的一位印度男星阿米爾·汗主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他所有的功課從來都是不及格,所有的字母和數字他都會寫錯,父親對他呵斥他。尼克老師觀察發現伊夏可能是患有閱讀障礙,而非智力障礙,並立即判定不該把他送去智障類兒童的學校放任自流。這體現出許多教育工作者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閱讀障礙患者根本不是智障,他們完全可以和健康孩子一同接受正規教育,只要家長能夠給予相應正確的教育方式!
  •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天才和白痴只有一個伯樂的距離
    今天介紹的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其實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看的影片,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應該去發現,而不是都用一個「點」來評價... ...文末有免費下載連結觀看影片,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劇情簡介對於8歲的男孩伊桑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的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
  • 我在神墨看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印度影星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一部獲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將近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學習態度很差的九歲兒童伊夏。   他所有的功課從來都是不及格,所有的字母和數字他都會寫錯,父親對他呵斥他。而尼克老師卻發現了伊夏的行為和作品,發現了他的獨一無二並給予個性化教育,最終幫助伊夏獲得成就。   尼克老師的思維模式和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所有的父母們學習。
  • 星空影院: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作為教師、或者父母,我們是否有能力和胸懷去接納、理解和激勵那些看起來不走尋常路的所謂的「問題孩子」,去走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路,綻放出自己的光芒。星空影院又為大家帶來新的影片啦!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 《地球上的星星》: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文末有片源)
    就如影片中所說:"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或許在這偌大的星空中,並不是每顆星星都是十分閃亮,但它們都是同等重要的。
  • 《地球上的星星》:電影有著極強的代入感
    《地球上的星星》它是印度的一部以兒童和教育為主題的電影呢,由爾汗執導和參演,電影開始就向我們演出了這樣的一個小孩呢,他可以付出自己的想法,他那些超遠人類的腦細胞讓他在只有自己才能懂得的情緒之中呢,他可以在等公交車的時間用自己的喝水杯子在下水道裡抓一隻小青蛙,他也能在看看奧數題目的時候在腦袋裡湧出奇怪的符號
  • 免費資源: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兒童劇情型電影,影片由阿爾米·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5、影片中很多實際的教孩子方法可以運用到平時家庭教育中比如觸覺學習模式(在沙子拼寫,閉著眼睛在孩子手臂上寫,用橡皮泥製作字母),聽覺學習模式(邊聽錄音機邊拼讀),視覺和觸覺學習模式(孩子喜歡的畫畫各種顏料拼寫),你知道為什麼孩子學新的東西要多用觸覺學習模式效果更好?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是標準化競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阿米爾·汗導演的印度高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揭露了這個殘酷的教育現狀。影片的主人公伊夏三年級讀了2年,仍然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父母覺得他不聽話、不認真,而老師覺得他智商有問題,讓家長送他去特殊學校。可伊夏又是特別的。
  •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星星,每顆星星都閃閃發光
    有關家庭教育的電影很多,但是關於老師教育孩子的電影卻很少。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地球上的星星》便是一部講述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
  • 看了豆瓣高分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希望孩子遇到這樣的老師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一部阿米爾·汗導演並參演的印度高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阿米爾.汗在印度被公認為良心導演、演員。他導演和參演的電影都能擊中人們內心深處最關注的事情,《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也不例外。這部電影也獲得了最佳影片獎。
  • 日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上映時間:2007年12月21日,印度經典臺詞1. 我們之中就有這類人,他們能改變世界。因為他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們的想法與眾不同,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們。他們曾被孤立,但一旦成功就會震驚世界。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壟斷教育的權威們扼殺了孩子的四種先天本性,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四種天性就是,主動學習的天性,創造的天性,交流感情的天性,不怕犯錯誤的天性,學習是人的天性,人有主動學習的天性,孩子的探索發現好奇心最強,就是學習的天性。
  • 影評|兒童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兒童電影良心推薦——阿米爾·汗《地球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