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它們所能表達出來的含義是方方面面的,關於親子教育的電影當然也數不勝數,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放牛班的春天》、《摔跤吧爸爸》等。
但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相對冷門的電——《地球上的星星》。
這是2007年上映的印度片,同為《摔跤吧爸爸》的導演——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的高品質電影。
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受到深深地震撼和感動,今天我就想從育兒的角度再解析一下這部好電影,這也是我認為所有家長都應該看的一部教育電影。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該成為自己
這個影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個名叫伊桑的小男孩,他十分迷戀色彩、畫筆,也非常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並且從中找到謎一般的樂趣。
這樣的孩子我們一聽上去覺得非常棒,但是當時伊桑在大人眼裡確實一個十足的壞小孩:他上課的時候總是發呆,成績差得一團糟,作業本上全是大寫的紅叉號。
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被留級兩次的他,還常常和小孩子打架,非常喜歡搞惡作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十足的"熊孩子"。
經常也有別人的家長找上門來興師問罪,甚至是校長都建議伊桑的父母將伊桑送到特殊學校去。
終於,伊桑最終因為偽造假的假條想要逃學,而被父親送去了嚴格的寄宿學校。
伊桑在這時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哭著喊著讓父親不要送走自己,發誓接下來一定會好好學習,但卻無法改變心意已決的父親。
於是伊桑的噩夢開始了,他無法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學習成績也更加差勁,被各科老師責罵和懲罰。
直到班裡新來了一個美術老師。
當這個老師穿著小丑服、翻著跟頭、又蹦又跳地出現在班裡時,班裡立刻就沸騰了。
這個名叫尼克的老師教育方式和其他老師截然不同,當他發現了伊桑的特殊了,立刻進行家訪,並看到了伊桑充滿想像力的創作。
後來尼克才知道,伊桑其實因為讀寫障礙所以成績才十分差勁,而並非不努力。
知道這件事後,尼克開始耐心地、用更加趣味性的方式知道伊桑,他沒有歧視、更沒有像別的老師一樣責罵和懲罰伊桑,伊桑也漸漸有了進步。
後來,尼克說服校長舉行一場大型的繪畫比賽,而伊桑不負眾望,在這場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
而走上領獎臺的伊桑早已流淚滿面,激動地和尼克抱在一起。
順應孩子的天性,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
雖然是個簡短也不複雜的故事,卻讓人每每看完之後都想流淚。
我們在尼克出現後,就會發現他和其他老師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我們會發現尼克是"獨特的"。
但是我們再仔細一想,尼克的方式真的是特別的嗎?其實並沒有,他只是找到了伊桑的能力點,並讓他順勢發展而已。
比起罵著求著孩子去學習文化課、提高排名、考上名校,"順應孩子天性"其實是最不費事的,但我們常常會覺得,跟著大眾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別的孩子都在補習班,孩子也要去補習班;別的孩子成績都好,孩子成績也不能差;別的孩子多學了幾項才藝,孩子也要去……
我們常常在比較中,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優秀。
這讓我想起了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教育書本之一,其實對比起來,《地球上的星星和《窗邊的小豆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是"問題兒童"小豆豆,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就因為淘氣而被學校勸退,於是父母無奈之下將她送去了一個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巴樂園。
這個地方收的都是不願意被學校接受的"問題小孩",但在這所特殊的學校裡,小豆豆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段時光其實直接促成了她今後的輝煌成功。
因為在這個學校裡,有著和尼克一樣,對教育有著獨特理解的校長——小林宗作。
在他的眼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著比成年人更強大的力量和天賦,他們缺少的,只是我們內心真正的接納和耐心罷了。
所以,在主流教育背景下十足的"壞孩子"小豆豆,總是給別人帶來各種麻煩,但是小林宗作卻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讓小豆豆"想說什麼說什麼",而他會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足足持續了4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小林校長始終向前探著身子,偶爾會問一句:"後來呢?"
我們要開始了解到,教育並非一成不變,孩子也不能用同個模子刻出來,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必要將孩子塑造成一個符合我們想像、符合大眾審美的機器人。
順應孩子天性,是從孩子的能力點出發
早幾年,在西方教育文化傳到中國後,"順應孩子天性"就成了一個熱詞,很多家長甚至沒有理解其中含義就將此奉為圭臬,卻不知道"順應天性"並不等於"放養孩子"。
1.和孩子強調了底線和規矩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活成自己,但是再任由孩子"野蠻成長",也要有基本的底線和規矩。
很多人誤解"順應天性"的意思,所以在教育圈這個詞變得頗有爭議,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的自由,就算我們在家裡可以給孩子庇護,等孩子出了社會,他一樣會受到社會規矩的制約。
所以趁早給孩子培養規矩意識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也是為"順應天性"做一個保護傘,搭一塊墊腳石。
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和伴侶一起協商好規矩,並在孩子面前強調,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等孩子大點之後,裡面的規矩如果不適用了,還可以進行協商,但基本的底線還是不能動搖。
2.細心觀察孩子的優勢能力
很多時候,跟隨著大眾眼裡的教育路線和方式走,而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其實是扼殺了孩子隱藏的天賦。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生活的樂趣,從中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然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誘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習成績、應試教育。
3.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從小到大,很多生活的關鍵時刻都是父母在做決定,卻常常覺得孩子還小,不成熟不懂事,所以自己在安排孩子的人生。
我們卻忘了孩子並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給建議、做引導。
在孩子到了該自己做決定的年齡時,家長是最不應該插手的,不管認為孩子今後的路有多難,我們都要讓孩子自己去走,當然也要和孩子強調,責任和後果也必須由自己承擔。
"順應孩子天性"不是"放養孩子"這麼簡單,身為父母我們依然有培養和監護孩子的責任,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應該讓孩子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和熱。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