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社會上曾掀起一陣氣功熱。那些煞有介事的大氣功師們,還煞費心機地把老莊、佛陀等說教,也一股腦地納入氣功的軌道,加以闡發。
如此這般一來,佛典所說種種神通,哪有被放過之理?常聽人們說起,練功練到一定程度,有什麼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所謂的漏盡通之類。
按照佛教說法,不管「五通」也好,六通」也好,都要以慧為體,就是要以「慧為自性」,在修習四禪的過程中才能逐步獲得。大智度論中說菩薩的「五通」,只有佛才能得「六通」。
當然,背離佛道,修習外道,也可獲得「五通」,所以後世又有「五通仙人」的說法。其實,所謂「通」,亦即「悟」的意思。從本質上講,所謂「五通」,就是用理性智慧察知一切的意思。
比如得「神足通」可以飛天入地,出人三界,變化自在;的「天眼通」可見六道眾生此死彼生,苦樂境況和一切世間種種形色;的「天耳通」可以聽到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聲,和世界上的種種其他聲音;的「他心通」可以獲悉六道眾生心裡想些什麼;的「宿命通」可以了解自己一世二世三世,百千萬世所做的事,乃至六道眾生所做的事。
以上所說,無非都是心的感通,並不是真的就在客觀現實生活中能夠如此這般了。心有通悟,精神意識就自能在縹緲恍惚中上天入地,出人三界,變化自在,而那個客觀存在現實的人,則終究仍然安坐於一室之中,這就是「神足通」的實質。
其他各種各樣的神通,看來也大抵只是如此而已。否則,所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豈非也可把它看成為是神通了?這自然是荒誕不經的。
可是愚痴者卻偏偏不懂,或聽不進這些道理,以為一味修習,就可真的上天人地,視聽八遠之外了。其結果自然是,鮮有不以失敗而告終的。
此外,還有一種無稽說法,認為通過修習,可以獲得別人沒有的「第三隻眼」,或者練成用耳朵看東西的神通,這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練成特異功能。
帶著這些念頭學習氣功或者學佛,自然是荒謬的。因為從佛門教義來說,這種念頭完全是貪慾的反映。佛是反對貪慾的,一有貪慾,精神就顛倒了。
記得釋迦摩尼曾經這樣說過:「比丘們,病有兩種。一種是肉體的病,一種是心智的病。肉體的病有人可以終生不生,可要終生不生心智的病,那就難了。」以上這種被貪慾牽著鼻子,妄想練成客觀所具「五通」,或者特異功能的人,就是心智染病的一種表現。
所以佛門修習,要緊的還是心智培養,對於理的領悟。由此引申,平時我們為人處世,對於一些日常瑣事,完全沒有必要斤斤計較,因為這樣難免不起貪者之心,或者說是執迷不悟。
「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氣未動,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向三時飲食中諸練世味,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功力。」「雲煙影裡現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為人處世,如果修不到這層理性的智慧,又怎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把個患得患失之心拋到九霄雲外呢?
由此掀出一層,富貴是無情之物,看得它重,它害你愈大,所以貪商旅而戀金谷者,終被一時之顯禍;貧窮是耐久之交,處得它好,它益你愈深,故而樂簞瓢而安蔽居者,享盡百載之清福。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冷」為客觀、冷靜。修習者著的個「冷」字,那就為人處世,理路通透,不執不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