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光明講壇》欄目日前刊發鄭曉華的文章《書法——藝術的中國模式》,文中提到「書法是中國第一大藝術」。這個說法與幾次到中國書法之鄉——甘肅省通渭縣調研後的感受與思考極為契合,讓人怦然心動。認為,書法應明確為中國國藝。
在通渭縣調研採訪,深深體會到書法文化及其傳承對通渭的深刻影響,據通渭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儘管通渭目前仍然是全國貧困縣,但通渭一直都是甘肅省刑事案件發案率最低的縣之一,這與通渭縣的文化傳承密不可分,而通渭重視文化傳承的最突出表現就是書法傳承。
在通渭流行這樣一句話「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即便在偏遠的山村,走過黃土小路,推開房門,你也會發現其家中簡陋的土牆上掛著字畫。
注意到,書法家田應龍的字很受通渭人歡迎,田應龍在全國書壇並沒什麼名氣,但通渭人愛之頗深,其原因何在呢?了解到,田應龍曾擔任過通渭一中的校長,口碑甚好,家族人丁興旺,田的兒子現在一所大學擔任副校長。而找田應龍求字的,給潤筆費的寫,家境不好拿不出潤筆費的,也照寫不誤。
一個眾所周知卻又往往被人忽略的事實是,在家中掛書法作品,一定會看重書法家的德行。至今,尚未見過誰家客廳或書房,懸掛上大奸之人的書作,更不敢想像將這樣的書作置於廳堂,還能向親友或子侄輩誇誇其談的。
書法是流動的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也是當代人傳承華夏文脈、繼承弘揚國學,發揚傳統文人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紐帶、最現實的抓手。
通渭縣西關小學學生劉海,曾在全國中小學生書法大賽中獲獎。據劉海的父親劉永勝介紹說,劉海從小學一年至五年級,每年都是三好生,2013年還獲得了《語文報》全國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
劉永勝說,劉海從小學一年級練習書法以來,除了背下很多古詩詞認識很多繁體字以外,劉海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強,有著良好的作息習慣和學習習慣。也發現,劉海比同齡人更顯得踏實穩重、彬彬有禮。而劉海身上的這些特點,是練習書法的少年兒童的共性。
書法藝術是獨特的,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字書寫,能達到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正如沈尹默的評價:「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行音樂的和諧。」書法又是歷史悠久的,其藝術魅力從漢字起源之時閃耀至今,且越來越耀眼。如今,無論從愛好者的規模、對之喜愛的忠誠度,還是在全世界傳播的廣度等方面說,書法都是中華藝術的佼佼者。
認為,如果將書法確立為中國的國藝,並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力推廣普及書法文化,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養成上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田應龍(1941.12——)甘肅省通渭縣人,字子驤、若谷,號鳳龍山人,三樂書屋主人。畢業於甘肅師範大學,甘肅省特級教師。曾任通渭一中校長,《定西日報》總編,《通渭縣誌》副主編,《熱愛家鄉叢書》主編,通渭縣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通渭縣委員會委員,甘肅省第八次人代會代表。現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九州硬筆書法家協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中華成功者研究會、中國延安文藝協會、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文化協會藝術委員會主席。
書法作品曾在中央美術館展出,多次參加國家、省、市書畫展並獲獎。獲2005年中國國學書法金獎;2006年全國離退休老幹部書畫大賽銀獎;第二屆中國農民書畫展書法一等獎,有作品在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並收藏。小楷長卷《簡注孫子兵法》、《簡注道德經》、《唐詩三百首》、《紅樓夢詩詞歌賦》、《繪圖例詮中華八德》、《漢字楷書異體字辨識》等被海內外人士收藏。作品、傳略入編《中國書法》、《中國國學人物誌》、《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經典》等二十多部典集。被授予「國際華人書畫藝術家」、「世紀東方硬筆書法家 」、「當代世界書畫藝術家」、「中國當代國學名家」、「感動中國文化人物」,「甘肅省德育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贊是一種美德 | 分享傳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