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非常淵遠的歷史,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瑰寶也不計其數,其中一大瑰寶,就是姓氏。
《中國姓氏大詞典》顯示,我國可用漢字記錄的姓就有兩萬餘個,而這些姓氏中,
有三個姓氏常常被誤認為是日本姓氏
,擁有這些姓氏的人也常常被誤認為是日本人。
東野姓
東野這個姓氏,讓人想到的就是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日本的姓氏中也有許多帶野的常見姓氏,比如人們熟知的"野比","野原"。
所以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東野"是日本獨有的姓氏,其實不然。
中國古代有八大姓,分別是: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而東野姓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開國功臣周公姬旦;
據《東野志》記載,姬旦被封為魯公,但他一心輔佐武王,並沒有就封,後姬旦長子伯禽帶父就封,伯禽有三個兒子,後世記載:"後魯公賜起三子魚東野田一成以自養",因此,伯禽三子魚以東野為姓,以田為名,
東野姓實則是姬姓的分支。
姬魚以封地為名,稱為為東野一代,東野姓也隨此延續下來,細讀史書,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找到東野家族留下的痕跡,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東野十四代東野稷,留下故事《東野稷敗駕》,
東野十六代東野獲,是鬼谷子的弟子。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東野家族,於公元前269年在滅門的邊緣徘徊,東野家族僅有東野質和他的兒子帶族譜逃離,其餘盡數死於楚考烈王伐魯大軍之下,後東野家族幾經輾轉遷徙,時至今日,已經繁衍近百代。
新垣姓
與東野姓不同,他不但人數更少,
連千人都不到
,而且它在歷史上露面的次數也非常少,導致很多人在中國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個姓,這也讓新垣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同時因為日本的女演員新垣結衣,
讓很多人誤以為新垣是日本的姓氏。
其實新垣姓在為國的歷史極為悠久,東野姓也是在它之後出現的。關於新垣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追溯至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因他受封於新垣,所以以新垣為姓。
以此為源的新垣姓和東野姓一樣,都是姬姓的分支。
第二種是新垣姓源於同為古代八大姓的贏姓,
他的後人中比較有名的有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新垣衍和漢初的新垣平,其中的新垣平是一名方士,漢文帝時期受重用,官高至上大夫,當時因為新垣平得勢,不少新垣姓的人都來認親,企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可惜不久,漢文帝在丞相張蒼的幫助下看出新垣平只是裝神弄鬼,一怒之下,於前163年下令誅滅新垣平三族,新垣姓也因此大遭屠殺。第三種說法是源自於子姓,此說法是查找琉球的林氏族譜而得,因此一部分新垣姓人也來自於閩人三十六姓。
端木姓
相比於東野姓和新垣姓,誤將端木姓認為日本姓氏的人少一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起來看流星雨》中的端木磊,端木磊就是以中國複姓端木為姓。
端木姓源於祝融八姓之一的羋姓
,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朝周文王之師鬻熊。鬻熊次子侸叔生子典,典以父名為姓,故名端木典,這便是端木姓最早的始祖,後端木姓卻像是蒸發了一樣,幾世紀都沒有可以考證的依據。所以端木姓真正有系統的記載,是在春秋時期。
而這位帶著端木姓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的端木姓先祖,大家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他就是孔子弟子子貢。
子貢名為端木賜,字子貢,
為孔子門下十哲之一,也是七十二賢者之一,我們也讀過很多關於子貢的故事,孔子也曾贊子貢為:"瑚璉之器。"此後有記載的端木氏族人,皆為端木賜的後人。時至今日,歷經兩千五百餘年,
端木姓已經延續了八十九代。
相較於前兩個姓氏,端木姓的分布很廣,很多端木姓人為了躲避仇敵等原因而改姓為端或木,例如端木肇,是子貢的後代,為了躲避秦始皇焚書坑儒而改姓木。所以現今很多的端姓和木姓也是端木姓的後人。
姓氏淵源
除了以上三個姓氏,中國還有一些姓氏和日本的姓氏重複,這不由讓人思考其中原因。其實究其原因,不過以下兩點。
其一
,只要了解了日本和中國的姓氏來由,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古代,日本只有貴族才可以擁有姓和名
,而佔全體大多數的平民是只有名字沒有姓的,到了明治天皇時,平民有名無姓的弊端逐漸顯現,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戶籍徵稅不方便,於是政府下令:"凡國民,必須取姓。"
於是日本開始了全民取姓的熱潮。
這些姓氏取的也非常隨便,一部分是住在哪裡就取什么姓,比如房子周圍都是田地,就姓田中,房子周圍有河,就姓河內。有一部分是做什麼職業就姓什麼,比如"服部",有一部分是以先人的名字為姓,比如"酒井",有一部分是取有美好的意義,比如"長命",剩下的還有一部分為了避免責罰而隨便取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姓,比如"我孫子"。
了解過日本的姓氏歷史,再看中國的姓氏歷史,就會發現他們有許多共同點,中國的姓氏,大多數都是由八大姓演化而來,其中大多數是以封地或居住地為名,這讓中國與日本部分人取姓的方式相同,這也就導致了許多姓氏兩國都有。
其二,以新垣舉例,現日本的新垣姓大多在衝繩那霸地區,而歷史記載這個地區也是屬於琉球的,
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人口不斷遷徙,部分人遷徙到了日本,
從而將自己的姓氏也帶去了日本,久而久之,日本也有這個姓氏了,反之亦然。
中國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淵遠,這種長時間的積澱對周圍國家對影響絕也是很大的,姓氏之間的淵源也正是證明了這一點。
文/百海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