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時口水(津液)是常流不斷,直至到三或四歲時、才自然受到控制而不再住外流。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在熟睡時還是不自律的流,有時一個枕頭溼了一大部分。
這顯示了些什麼呢?
這就是腎臟的旺盛,產生津液的能力旺盛。在今天的醫學上,津液稱為體液,它是由每天的飲食、水和穀物中攝取(無機鹽,葡萄糖,蛋白質等)所組成的。
其實體液在身體內是非常的重要,除了血液之外,是體內的一切液體,及新陳代謝的總稱。
由於體液含有很多的營養,例如蛋白質,和其他體內所需的礦物質,而它的濃度亦各有不同。中醫學將清而稀者稱為「津」;有如輸散分布在體表的汗、唾液、淚,以及含於氣、血中的「血清」;而濁及稠濃者叫「液」,例如關節液、腦脊液、消化液、尿液等。勿論是稀或稠濃,由於它是源於飲食穀物,所以通稱為「津液」。
既知津液的產生源於所攝取的水和食物。所以對食物的選擇,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門學問。因為津液佔人體總體重的百分之六十有餘,故不可忽視。每天所攝取的水及穀物,經食道而進入胃及小腸。水及穀物,經消化後,其所含的無機鹽、維生素、礦物質等,通過腸細胞而進入血液和淋巴液,形成體內所需的營養。在吸收的過程中產生濁」者,則是新陳代謝的廢物而被排出體外。津液或體液的輸散分布在外可達皮膚、毛髮、內臟腑,滋養灌輸全身各個組織及器官。
中醫學稱之「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體內的津液,通過神經,各個臟腑的組織,及內分泌運作正常和調節,每日由水及穀物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液的生成、散布、排洩,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體內的五臟六腑所產生的病變,都可形成津液平衡或失常,對臟腑的功能亦會產生不可想像的影響。
津液的功能是什麼?
1。體液或津液佔人體總體重的60%有餘,人體由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液體所組成,其中百分之四十分布於細胞內。
2。要知道人體所攝取外界的營養物質,必須通過細胞外液,才能進入細胞;也要通過細胞外液,而將細胞產生的新陳代謝,再經有關的器官排出體外。
3。津液參與體溫的調節,亦平衡體內的酸鹼量,及調節某些體液激素的轉運。
4。「津液」對關節液、胸腔、心包腔液、淚及唾液,有起潤滑的作用。體液對腦脊液,體液免疫物質等功能,亦有起潤滑及保護的效能。
5。津液幫助胃消化和有很強的殺菌力等功能。
以上所說津液的功用更不是平常人所能了解。人由於年長,逐漸的衰老,膚色乾燥,缺乏水分,均由於體液或津液的減少,而不知補救,視而為常,這是很可惜的。
然而道家內丹功之動功就是「添油接命」,助你增強腎的功能及產生更多的津液,補充津液,助你滋潤全身,恢復生活的活力。古聖哲有說:「津水補精水」。煉腎生津,煉津生精,這是修煉道家養生長壽內丹功的上乘秘法,唯有修煉者能自我體會得到。
中醫學說,血漿中的營養成分,稱之為『營氣』。經呼吸,吸人的氧氣,稱之為「清氣」。當氧氣進入血液後,其中一部分溶於血漿中。這種含「營氣」及『清氣』的血漿,稱為「宗氣』。它的功能是推動呼吸活動和心臟脈搏跳動的動力。所以又稱之為「氣行則血行」人體的血細胞衰老,及受破壞後,必須由骨髓製造釋放出新的血細胞,並製造新的血細胞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等物質。
這一切都是由血液中的「清氣,營氣或宗氣,所提供的。在中醫學稱這為「氣能生血。所謂的「營氣、正氣、衛氣、宗氣」,溶於血液中,隨著血液的流動,就是所謂的「血行氣亦至』,「氣由血化」。氣與血在人體中濡養五臟六腑,使每一臟腑之氣都能運作正常,中醫學又稱之為「臟腑之氣;不產生任何問題,調節平衡,這稱為「血能化氣」或說「氣由血化」。
這氣與血的化學作用,對生命的延續是何等的重要。但是人類對它的認識卻微之其微。那你又怎會對你的個體生起珍惜之心呢?
要知道待得心臟、肝臟及腎臟,產生問題時已是病危,已是藥無用的時候了;幾乎是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處於無救的狀況,即使是救得了,只是暫緩生命。故要知道一切病患,預防是勝於治療啊!所以津液或體液對人體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要知道一切所說的氣均是源於水穀物的精氣。只要脾與胃氣旺盛,運化水穀物精氣是充足,那津液的產生也必是充足。
也就是說;「氣旺生津」體內的陽氣溶附於津液中,而滋潤全身,中醫學稱之為:「津液化氣」對於血液與津液,均是來自每日所攝取的水與穀物中的精氣。說實在血液中的「血清」與「津液」是屬同一物。它們是可以相互滲透轉化的。所以在醫學上說「津血同源」。
所以不要隨意吐掉津液它與血液無異;是體內的珍寶,又怎樣可以隨意吐掉它呢?
「神」者,是有「意識」作用而沒有其形體者,是生命外在的表現。精、氣、血、津液是「神」住和存在的物質基礎。唯有體內的精、氣、津液、血液相互濡養、溫煦,並推動臟腑的功能運作,人的生命活動、意識、思考及精神活動才能展開和延續。這一切臟腑器官之間的關係,是物質基礎與功能活動的關係是很密切。若是臟腑器官之間的平衡失調,毛病四出,津液、血與氣,均會受到影響。
若是津液的不足,就會產生與津液有關的疾病,而其病症也很多,可分為津液不足與水液內停兩方面的病症。津液的不足,中醫學稱為津虧,津傷,是由多種因素造成:
(一)大汗、盜汗;
(二)劇烈嘔吐、腹瀉;
(三)大量的出血;
(四)尿多;
(五)熱度過高,傷耗津液。
它的病症有:口渴咽幹、唇焦舌燥、皮膚乾燥、便秘、尿少色深、脈細數。療法有:增補津,或喝增津湯。至於津液在人體中,有其一定的新陳代謝過程。
它的運作是無停息的,使津液潤滑滋潤濡養全身。若是臟腑的機能失調不平衡,就會影響津液的新陳代謝,它會停滯,聚留於某一部位,成為人體無用的廢物或物質,中醫學稱之為「痰」。
要使身體得良好的運作,血液流暢,精氣足,就要作適宜的運動,特別是能強腎生津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