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素一
說賈玲是現在中國喜劇界的一姐,相信沒人會反對。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會搞笑、能把觀眾逗樂,還不顯得那麼低俗,一顰一笑中自帶綜藝喜感,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本事。
賈玲從2010年在春晚上以相聲表演出道至今已經10年,這十年間她貢獻的春晚作品足足有6個,每一個都堪稱經典。
而更讓人佩服的是,賈玲不是走傳統喜劇人曇花一現的老路,除了正規的舞臺表演,賈玲在現下最流行的綜藝節目中也建立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無論是當年的《百變大咖秀》,還是如今的《王牌對王牌》,賈玲一直活躍在一線。
高頻率的出鏡率,夜以繼日地創作排練,給了賈玲光環和榮耀的同時,也讓她成了一個38歲還未婚未育的大齡剩女。
曾經的賈玲,也有過十分相愛的男友,但是因為自己堅持要搞喜劇,男友離她而去。
女生誰不愛美,賈玲也減過肥。
但因為工作的壓力,減肥後的她變得全身免疫系統紊亂,一著急上火就皮膚過敏,最後她只得放棄。
像賈玲這樣從農村走出來的姑娘,在喜劇界,這個男人們都拼得你死我活的世界裡,如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很多人說賈玲很善良,而且誇賈玲情商高。
但經歷過的人都知道,要成功光靠情商高、光靠善良,還遠遠不夠。
1982年,賈玲出生在湖北襄陽一個農村家庭,在她之上還有一個大她5歲的姐姐,叫賈丹。
賈玲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在當地化工廠工作。
雖然家中經濟條件拮据,但賈玲的父母性格都開朗外向,日常生活裡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賈玲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也被寵著長大。
小時候的賈玲十分頑皮膽子又大,上樹掏鳥、下水摸魚什麼都不怕。
小時候,父親常常開著拖拉機帶賈玲到距離家裡一個小時車程的市區去轉悠。
賈玲10歲那年,中央臺播出了一檔叫《曲苑雜壇》的新節目,賈玲放學回家打開電視機就喜歡看這個節目。
隨著時間的流逝,賈玲一天天長大,身上自帶的喜劇細胞和表演天賦也日漸凸顯。
聽著意外陶到手的一盤相聲磁帶裡的相聲,賈玲常常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
大清早的,賈玲會推開家裡的窗戶學鳥叫。
日常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都彰顯著賈玲藏在骨子裡的表演欲望,姐姐和父母也把這些都看在眼裡。
賈玲剛上初中,姐姐賈丹考上了湖北幼兒師範學院學了播音主持專業。
每次寒暑假,姐姐放假回家就會教賈玲唱歌還有詩朗誦。
在姐姐的啟發下,賈玲還自己琢磨了一個小品,後來去一個老師家拜訪,賈玲表演了自己的小品,得到了老師的讚揚。
後來賈玲沒考高中,就報名了湖北武漢的藝校。
第一次去上學,是爺爺送她去的,當時賈玲才13歲。
從那以後寒暑假再往返家和學校,賈玲都是自己獨來獨往,也算是比較早出去闖蕩的孩子。
賈玲在藝校學習期間,又掌握了不少表演的技巧,回到家裡,她儼然成了十裡八村的小明星,哪家哪戶要是有什麼喜慶活動、或者趕上節日都會叫賈玲去給表演個節目。
小地方、小舞臺上的表演經驗,雖然談不上專業,卻也為賈玲後來登上更大的舞臺,奠定了基礎。
2000年前後,已經從幼師畢業的賈玲姐姐被分配到了襄陽電視臺工作。
姐姐因為在單位表現好,後來還被領導安排了去北京進修。
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姐姐大開眼界。
後來回到家,姐姐和賈玲分享了自己北京之行的感受,並建議剛剛從藝校畢業的妹妹,先別急著找工作,
後來姐妹倆打算一起參加高考,去北京上學。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
賈玲是個聽人勸的孩子。
高考時,姐姐報了中國傳媒大學,賈玲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那一年,姐妹倆都找到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不幸的是,姐妹倆第一次參加高考,雙雙落榜。
落榜後,賈玲留在了北京,一邊打打零工養活自己,一邊復讀,準備明年再戰。
而姐姐則回到了老家,繼續上班。
第二年,姐妹兩個又都參加了高考。
姐姐還是執著中國傳媒大學,賈玲為了確保能錄取,多了個心眼,北影和上戲她都報了,而且專業填報方面,她還多填 了個冷門專業,相聲表演。
這一年,姐妹倆同時都被報考的大學錄取,賈玲如願收到了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原本金榜題名是喜事,但賈玲的父母卻一籌莫展,因為兩個孩子要同時上大學的話,家裡根本負擔不起她們的學費。
權衡再三,姐姐把這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讓給了妹妹賈玲,她說:
我已經有工作了,讓妹妹去北京讀大學吧。
就這樣,在姐姐的成全下,賈玲開始了自己在北京的求學之路。
對於一個女生來說,命運的轉折點無外乎這幾個:
考不考大學,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跟誰結婚,生幾個孩子。
考大學時,賈玲是奔著學表演去的。
後來成績一出來,賈玲報的戲劇表演系和喜劇表演系兩個專業都把她給錄取了。
學校招生辦打電話到家裡,兩個專業得選一個,問他們選哪個?
結果那天賈玲沒在家,沒接到這個電話的是賈玲的母親,母親用她並不標準的普通話回復了學校。
本來母親也知道女兒想學的是戲劇表演,但是無奈對方把她說的戲劇聽成了喜劇,最後賈玲被招進去了喜劇表演系。
到了學校之後,賈玲又被分配到了馮鞏和中戲合開的相聲班。
就這樣陰差陽錯的,賈玲進了一個冷門專業,這個班在全國一共就招了40個人。
人們喜歡用「男不嗑瓜子,女不說相聲」這句話,來形容一個女孩說相聲這件事有多不合適。
儘管各種前途未卜,但是對賈玲來說,經歷了2年的高考,大學的大門總算朝自己敞開了,她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於是她選擇了既來之則安之。
剛度過了高考千軍萬馬的獨木橋,賈玲本應該愜意地享受自己4年的大學時光,但此時老天爺又給了她當頭一棒。
大學入學不足1個月,家中傳來母親不幸離世的噩耗。
母親的意外去世,對賈玲如晴天霹靂,讓她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那是一天清晨,父親開著家裡的小翻鬥車帶著母親去幹活,母親坐在車裡堆得老高的稻草上,結果一個不小心車被石頭絆倒,母親當即摔下來,頭部著地,最後因為搶救無效不幸離去。
一瞬間,因為一場意外,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沒媽的孩子,賈玲心中無限空虛、難過。
多少年後,她用自己開創公司後創作的第一個小品《你好,李煥英》來緬懷自己的媽媽。
賈玲說,苦的時候因為不想媽媽擔心,所以不會那麼想她。
但是當自己事業成功,可以反哺父母的時候,卻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賈玲心裡的一個角落,一直裝著這份沉痛。
在一檔喜劇PK節目中,賈玲團隊以花木蘭為主角創作了一個作品。
其中為了表達足夠的包袱和喜劇效果,作品中顛覆了人們對花木蘭「替父從軍鐵骨錚錚」傳統形象的認知,而將其包裝成了一個從小好吃懶做的女胖子。
這個作品播出後,賈玲及創作團隊備受爭議。
儘管作品創作的初衷完全沒有醜化花木蘭的意思,但卻給人帶來了這樣的感覺,同時也因為輿論發酵導致節目停播,並給以花木蘭故事為背景的相關旅遊文化產業鏈帶來了震動。
為此,賈玲雖然覺得對作品的指責滿心委屈,但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她決定為此低頭道歉。
這件事發生在賈玲大火成名之後,真是所謂人紅是非多。
而在成名之前,賈玲坦言,自己也和作品中所表達的花木蘭一樣,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完美的,不是一出生就充滿大義、滿身的正能量,知道自己要多努力的。
和大部分的80後,和正常的年輕人一樣,大學那幾年,賈玲也曾經忙著談戀愛,混日子。
但是大學畢業後,北漂殘酷的現實,逼著賈玲開始在事業和愛情之間做選擇,在安逸和拼搏之間思考人生。
賈玲的很多大學同班女同學,畢業後都轉行幹了別的事,賈玲也曾陷入過這樣的糾結之中。
剛畢業的那幾年,賈玲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手裡也沒有錢,靠姐姐每個月給的四五百塊錢,在北京的地下室艱難度日。
這樣熬了幾年,事業也沒有起色,姐姐勸賈玲回老家,說給她介紹了個一個月收入三千塊的,做收費站收費員的好工作。
賈玲迷茫了,一邊是自己4年所學的專業,想闖一闖,想有點作為;一邊是手裡沒錢花,連房租都交不起,吃飯都困難的窘境。
後來她給班主任馮鞏打電話,想問問恩師意見。
馮鞏說,你得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你想回去嗎?
賈玲搖頭說,不想。
後來馮鞏給賈玲姐姐打了個電話,告訴她姐姐,這個徒弟是有想法的,不能讓她半途而廢。
馮鞏還承諾如果賈玲吃不起飯,沒地方住,他願意最後給兜底。
聽到馮鞏老師答應了要關照妹妹,姐姐這才打消了接賈玲回老家的念頭。
沒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從2001年考上大學到2010年登上春晚,賈玲在相聲表演這條路上,前前後後奮鬥了近10年,才有起色。
有了馮鞏的提攜,賈玲的演出變得多起來,人面也變廣了,收入從一開始的兩三百一場到五六百,再到上千,不斷往上漲。
賈玲從一開始租的12平米沒暖氣的地下室,搬進了樓房裡。
儘管生活環境改善了,收入也提高了,但賈玲並沒有滿足於此,她想紅,想賺更多的錢。
後來賈玲和白凱南的相聲被姜昆發現,姜昆覺得很好,推薦他們上了春晚。
女生說相聲,這在春晚舞臺上史無前例,春晚之後,賈玲也從此得到了更多關注。
賈玲是有準備而來的,所以春晚之後隨之而來的各種機會,她都緊緊地把握住了。
從《快樂大本營》到《百變大咖秀》,再到《歡樂喜劇人》、到《王牌對王牌》,賈玲不惜扮醜、賣萌一直活躍在一線。
最終在2016年,當綜藝節目已發展成為各大電視臺收視率的保證時,賈玲也迎來了事業的全面爆發。
像賈玲這樣自帶笑點,情商超高,模仿誰像誰的嘉賓,成為各類綜藝節目競相爭奪的對象。
奮鬥10年,賈玲表演生涯裡的最高光時刻近在咫尺。
演員們在個人成績顯著時會演而優則導,賈玲也是一樣的。
在2016年事業的上升期,賈玲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大碗娛樂公司,籤約了一批喜劇藝人,深挖喜劇創作。
當有採訪者問到賈玲,你之前的男朋友為啥和你分手時,賈玲說:
這個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有哪個男人能接受自己的女朋友,凌晨5點了還不回家,跟一幫老爺們在一起搞創作。
賈玲的爸爸也這樣說。
女兒孝順,把他從老家接到了北京和她一起住。
但雖然住在一起,父親卻半年見不到女兒。
賈玲不是在上海,就是在杭州,每天到處飛。
好不容易回趟家,囑咐老爸做好飯菜等自己回去了一起吃飯,但是回到家半分鐘不到,又有事找,人又走了。
賈玲拼事業,已經到了一個階段,不僅不怕被調侃、不怕扮醜,甚至到了不拿自己當女生的程度。
賈玲是有著極強事業心的人,但這同時她對現實又認識的非常清醒,沒有那些純粹搞藝術的人身上的清高和不切實際。
賈玲說,你看,《歡樂喜劇人》一期節目,各個參賽團隊加起來創作的作品大概有72個,這麼多作品裡最後真正能留下來、讓觀眾廣為流傳的話,只有宋小寶的一句話:
討厭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幾。
賈玲承認,這些年的喜劇創作,難出好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大都出現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因為那時候的大環境相對是比較寬鬆的,調侃有方向也有深度。
但是放到現在,忌諱的東西太多。
在賈玲看來,其實喜劇人就是想逗大家一樂,何必要上綱上線,太難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賈玲甚至想放棄演小品了,因為覺得自己沒啥可演的,能演的都演完了。
但是工作人員找到韓國的喜劇節目給她看,她拿到視頻之後看了一個通宵,發現原來小品還可以這樣演,於是又激起了內心的創作熱情。
賈玲喜歡狗,養過很多條狗。
有一次,她養了一條泰迪,那狗2個多月開始就跟她在一起。
後來她有工作要去國外出差走1個月,賈玲一萬分的捨不得自己的狗,一想到放他一個在國內,就各種的不放心。
後來賈玲想明白了,自己要是將來有了家,有了孩子,肯定也是各種割捨不下的那種人。
所以,她索性不著急結婚,也沒打算去生小孩。
「我太難了」,這句話特別適合賈玲。
多年來,高強度的工作,讓賈玲的身體不斷發福,而且人們似乎也早就習慣了看到胖嘟嘟的賈玲出現在屏幕上,大家都不讓她減肥,說有肉就有福。
賈玲自己難道不想像其他女藝人那樣,一出場就身材嬌俏,顏值能打嗎?
她也想過。
但是賈玲習慣了,她不打算為了美而美,她選擇了保持自己的個性。
曾經一下子減肥20斤,全身過敏起紅疙瘩的事也讓賈玲心生恐懼,她就選擇做自己,不刻意迎合大眾審美標準。
關於為啥不減肥,賈玲還有這個理由。
在賈玲的身邊,包括喜劇作品的編劇、導演,基本都是男生,遊走在這個充斥著男人荷爾蒙的世界裡,賈玲的胖,也是一種保護色。
一檔綜藝節目裡,男明星們都說,如果賈玲減肥了,第一個考慮和她交往。
大家習慣了她的胖,也因為她的胖,習慣了拿她當哥們,不用忌憚著她是女孩子,苦活累活找她也毫無違和感。
賈玲也曾經因為和編劇兄弟的「摟抱」動作被傳過緋聞,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了,因為大家在舞臺上看到的還是那個賈玲,她什麼都沒變。
人們評價一個女性,說她是人生贏家,往往因為她事業家庭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但賈玲有什麼,除了掙不完的錢,除了名和利,她一無所有。
但賈玲不是盲目地堅持著,也不是單純被利益追逐著向前衝,她也在做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在自己投資的公司成立之初,賈玲就創作了緬懷母親的小品《你好,李煥英》。
如今,賈玲更是和沈騰合作,把這個小品改編成劇本,在明年年初即將將它搬上大熒幕。
從賈玲身上,我們看到了她作為藝人的八面玲瓏,賺錢不手軟的拼勁,同時也看到了她對自己所執著的喜劇領域,以及對人文關懷的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
如果僅僅是作為家人、朋友,當然希望賈玲能人生圓滿,結婚生子,找到屬於她的幸福;
但是作為一個觀眾、一個旁觀者,我們更希望在喜劇、在藝術創作的舞臺上,看到賈玲更多的可能性,和她更多的好作品。
畢竟偉大的藝術家們,往往都是犧牲了小我的幸福,而在藝術的長河裡,實現了真正的大我。
希望賈玲帶著她善良、真誠的心,繼續活躍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她真正快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