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臺灣經濟為啥能這麼好?兩大原因是關鍵

2020-12-19 九個頭條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近幾年來我國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漸被包括新加坡、韓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在內其餘「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拉開距離,早已不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輝煌。

但是臺灣卻在今年全球疫情特殊背景之下經濟實現了逆勢增長,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出口貿易數據,均創下了不錯的成績,臺灣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增長?

臺灣今年前三季度GDP總量放在全國來看屬於哪個水平?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臺灣第一季度的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度同比下降0.58%;最新第三季度GDP增速初值為3.33%。也就是說臺灣前三季度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整體來看經濟發展向好。

具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臺灣省實現的GDP總量達到50326.11億新臺幣,約為4783億美元,折合約33440億元人民幣。那麼這個數據放在全國來看,屬於什麼水平呢?

據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福建省GDP總量為3.1萬億人民幣,略低於臺灣,也就是說,臺灣前三季度的經濟總量至少是能夠排進全國前7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人均GDP數據卻高達14.17萬元,位居全國前列。

臺灣出口貿易將創下歷史新高

疫情下,臺灣經濟能夠實現逆勢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離不開出口貿易的活力。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止1月-10月份,臺灣累計出口額高達2803.1億美元,其中早在8月份時,臺灣就創下了單月出口破300億美元的記錄,隨後出口數據均呈現增長態勢。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今年臺灣出口貿易將創下歷史新高。

兩岸經貿交流是關鍵

臺灣經濟能在疫情特殊時期實現逆勢增長,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是關鍵。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兩岸貿易總額約為209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總額更是高達161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佔據臺灣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43.6%,可以說兩岸之間的貿易交流是直接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

最後,臺灣經濟的逆勢增長也與臺灣半導體行業發展繁榮有關。以著名半導體企業臺積電為例,臺積電今年第三季度營收3564.3億元新臺幣(約125億美元),同比增長21.6%;其中淨利潤高達1373億臺幣,同比增長35.9%。這也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

相關焦點

  • 疫情下臺灣經常性薪資反增 或藏兩大隱憂
    中新社臺北12月27日電 在今年諸多行業受疫情重創背景下,臺灣1至10月受僱員工實質性薪資卻創下新高。有臺灣專家指,其中或隱藏物價走跌與收入不均惡化兩大隱憂。據臺灣行政當局「主計總處」近日發布的最新統計,今年1至10月臺灣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約為4.24萬元(新臺幣,下同),同比增長1.5%;平均總薪資約為5.5萬元,同比增長1.52%;實質總薪資約為5.38萬元,同比增長1.82%。就薪資金額而言,三者均創下歷史同期新高。綜合《經濟日報》《聯合報》等媒體報導,「實質性總薪資」是剔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所得。
  • 疫情衝擊下臺灣經濟現「寒潮」
    疫情對臺灣經濟正造成怎樣的衝擊?民進黨當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會對經濟民生產生怎樣的影響?一系列問題凸顯,成為近來島內各界關切的熱點。「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從餐廳賓館「熄燈」、旅行社股價慘跌到航空公司鼓勵員工休無薪假,臺灣餐旅和交通業成為疫情首當其衝者。
  • 臺海觀瀾|臺灣經濟為什麼這麼好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 雖然距離年底還有一段時間,全年的數據無法獲取,但是,已經統計出來的數據顯示,臺灣今年的經濟表現,非常好。從上市上櫃公司的財報看,今年第三季度,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稅後盈餘達到7844.28億新臺幣的歷史新高,季增39.78%,年增26.28%。今年前三季度數據匯總,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稅後盈餘達17149億新臺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臺灣今年的經濟表現為什麼這麼好?筆者覺得,有三個原因。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那麼為什麼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那麼低的收入水平、人民生活那麼差的狀況之下,能夠在持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濟取得高速增長?作為學者,我們總想解釋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看過一些文化學者,尤其是北京崇拜儒家文化的學者,認為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經濟能夠維持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長,到了80年代變成一個新興工業化經濟的原因是儒家文化的影響。
  • 「疫」中的臺灣經濟:淺碟型經濟能靠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大流行,給世界經濟按下了暫停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急劇收縮3%。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難以獨善其身。      「臺灣是淺碟型的小型經濟體,仰賴全球化的運作,整合世界資源市場來發展自己。」
  • 專家預言:新冠肺炎疫情過後,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臺灣經濟,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訪問表示,疫情當下的經濟損失還不是最嚴重的,倘若兩岸關係持續緊繃,疫情過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臺灣面臨的經濟風暴才正要開始,臺灣經濟好不起來,只會更慘!
  • 「迷之自信」的臺灣經濟
    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歸納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有三點,包括「出口超預期反彈」「加碼投資刺激經濟」「當局努力推動紓困與振興方案」。   對外出口表現良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能。據臺灣地區國際貿易主管部門統計,2020年1-11月,臺灣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為57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2.37%。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的經濟就會更好
    那麼按照「防止社會主義的擴張」這個說法,美國對臺灣、對韓國等提供了很多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和技術上的援助,美國市場對這些國家和地區開放。我們知道,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金、技術、市場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按照這個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或者說50年代以後,臺灣經濟可以發展得這樣好,是得益於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
  • 電玩暢銷餐飲業轉型 疫情升溫臺灣「宅經濟」
    中新社臺北4月19日電新冠肺炎疫情下,臺灣民眾外出減少,在零售、餐飲等業都催生出「宅經濟」的新趨勢
  • 臺灣經濟向好,成為蔡英文不能說的「秘密」
    雖然今年全球迎來了新冠疫情,對各方經濟都產生了一定衝擊,但是大陸經濟雖然增長速度放緩,卻依舊保持活力。據統計,2020年初至11月,臺灣對大陸出口約1367.4億美元,佔臺灣出口總額的43.8%,獲得貿易順差1277.3億美元,因此臺灣仍然極度依賴大陸市場。
  • 離開大陸的源頭活水,發現金、「酷碰券」救不了臺灣經濟
    其實,「酷碰券」對疫情衝擊下「紓困」的臺灣只是杯水車薪,「發現金」也不是解決臺灣「紓困」的根本方法。關鍵是控制住疫情以後,讓經濟活動正常化,這些人似乎都「揣著明白裝糊塗」,「貼膏藥」式的救助,「浪費錢」的刺激,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疫情衝擊下臺灣經濟並不是蔡英文所說的「應該是還好啦!」
  • ...臺灣、香港、韓國等經濟體疫情控制得比較好,經濟受到的衝擊...
    【新加坡金管局:中國與韓國疫情控制得當 經濟衝擊力度小】新加坡金管局今天發布報告指出,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中國、臺灣、香港、韓國等經濟體疫情控制得比較好,經濟受到的衝擊幅度也較小。
  • 為啥日本「老婆機器人」能火?3大功能是亮點,關鍵在於逼真!
    為啥日本「老婆機器人」能火?3大功能是亮點,關鍵在於逼真!大家都知道,即便現如今,確實在很多國家,比如說中國、日本,都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還是能夠找到真人伴侶的,可即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日本的「老婆機器人」還是火了。為啥日本「老婆機器人」能火?3大功能是亮點,關鍵在於逼真!網友紛紛表示:我也想擁有。
  • 臺灣出口商品43.8%銷往大陸,港媒:疫情放大了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
    歲末年終,各類統計數據紛紛出爐,數字最直接、最有說服力,可以從中一窺在疫情影響下,這一整年世界的新變化、新動向。 僅大陸一家就佔據了臺灣2020年11個月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疫情之下,「宅經濟」異軍突起,人們關在家裡工作、學習,對電子產品的需求陡增,臺灣的電子產業與大陸有密切的產業鏈關係,臺灣對大陸出口持續拉升;第二,中國大陸作為最早控制住疫情的經濟體,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是最有能力從臺灣進口的經濟體。
  • 陳茂波:處理疫情恢復通關是穩住香港經濟的關鍵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11月1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5日發表網誌表示,儘快妥善處理疫情,儘快與內地恢復通關,是穩住香港經濟的關鍵所在。陳茂波指出,反覆的疫情及所引伸的管控措施是影響今年經濟表現的最主要因素。
  • 疫情可能讓臺灣經濟內冷外冷,經濟連鎖反應「非常可怕」
    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吳大任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消費信心」跟「內需產業」比較有關係,2018年臺灣經濟明顯看到「外冷內熱」,但如今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民眾卻不敢出門消費,研判臺灣可能出現「內冷外冷」。
  • 江小涓:疫情時代下的數字經濟|封面專題
    這次疫情中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數字企業的優秀表現,更為疫後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賦能加力。數字經濟發展減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第四代移動通信(4G)技術支持下網際網路能夠支持的產品需求已經充分飽和,新一輪發展需要新的技術來支撐。消費網際網路是上半場,產業網際網路是下半場。網際網路巨頭希望進入下半場,但還沒見到希望的那種熱鬧場面,原因還是目前技術支撐不夠。
  • 蔡當局的「毛毛雨」解不了臺灣經濟的「渴」
    臺灣資深媒體人司馬正翔29日在臺灣「大華網絡報」發表評論指出,按照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的規劃,「振興抵用券」以結合當地民眾旅遊發放,適用對象以受疫情衝擊的服務型產業為主,包括餐飲約14萬家、商圈業者約28萬家、夜市攤商約1萬家、文藝活動與場所約1700家,若扣除重複計算的業者,全臺約35萬家適用。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臺經濟主計部門下半年兩度調高經濟增長率,先調升到2.46%,日前再調升至2.64%,這在2019年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範圍內是少見的特殊現象。    對美出口大幅增長與民間投資明顯增加是帶動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原因。臺灣地區整體對外貿易出口小幅衰退,但對美出口大幅增長,預計全年在18%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大陸等地出口下降對整體出口與經濟的不利影響。
  •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
    與此同時,根據臺灣當局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臺灣地區對大陸包括香港的出口額一直在增長,佔比與同期臺灣總出口額的43.8%,漲幅為臺灣5大貿易夥伴中最高,刷新近10年來最高紀錄。由此發現,大陸市場當仁不讓的是臺灣最佳的貿易合作夥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