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康公尊崇周禮,魏惠王稱王中原,齊國與楚國大戰在即!

2020-11-18 騰訊網

《史記》載: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魯康公,魯康公是魯共公的嫡子,魯康公的執政時間大約有九年。雖然距離天下大變還有一百多年,可是中原格局已經呈現出逐漸清晰的面貌,像魯國這樣的國家已經無法參與中原事務。魯共公就曾親率近臣們前往魏國朝拜魏惠王,而夾雜在齊楚魏之間的魯國,多年之間受到戰爭的影響,國家崛起的希望極度渺茫,唯獨殘存的就是魯國保留著相對完整的周禮,所以當時的學者們往往都要以魯國為學習周禮的參照。可是在強國們眼中,是不是「尊尊親親」,已經不再重要,魏國當時就已稱王。

在魏惠王稱王之前,事實上魏國遭桂陵之役,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但魏國與齊國的對攻戰正在加劇,對於魏國軍力有著摧毀性破壞的馬陵之役即將發生,而魏國人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危機的所在,魏惠王受到商鞅的蠱惑,「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旌,從七星之旊」,儼然用了天子的規制,超越了作為諸侯的本分,所以才有「乘夏車,稱夏王」,而其間有重要的逢澤會盟,糾集的諸侯國中就有宋、衛、鄒、魯等國,實際上這些小國甚至已經很難發動大軍參與大國稱霸。這即是魯康公即位前後的國際格局。

而在魏國的馬陵之役後,西方的秦國在商鞅的變法而後強大起來,逐步蠶食魏國邊境並收復河西之地,而韓趙等國趁魏國衰敗之際大肆發展軍力,與魏國稱強。至於齊國和楚國則更是落井下石,紛紛把槍口對準魏國。正是在這種時局動蕩中,魯國人顯然認識到附庸的強國不應該再是魏國,轉身將目光看向了北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作為世仇齊國而言,魯人的內心中始終存在某種牴觸情緒,至少當年三桓的諸多邊境土地在齊國侵佔而後就再也沒有歸還過魯國。因此魯康公聯盟的對象最終選擇了楚國。

史書中有「楚將伐齊,魯親之,齊王患之」,當時的楚國已經攻滅了南方的強國越國,國境線西達巴蜀,東抵海岸線,可謂是南方最強之國。當楚國派遣大軍北進中原,要與齊國人開戰的時候,魯康公理所當然的要與楚國結盟,這是齊國人的憂慮所在,齊國人派遣使臣張丐前往魯國為說客,目的就是要請求魯國在齊楚戰爭呈中立之態。這個時候的齊國打敗了魏國,國力至強;楚國兼併了越國,盛世巔峰。夾雜其間的魯國,其實選擇哪一個,都能是如虎添翼。那麼,魯國人會作何抉擇呢?

顯而易見的是魯康公並沒有認識到魯國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反是受到張丐的理論蠱惑,所謂「楚大勝齊,其良士選卒必殪,其餘兵足以待天下;齊為勝,其良士選卒亦殪」,張丐既沒有否定楚國的軍力,也沒有否定齊國的軍力,而是承認兩個大國對戰必將是血流漂杵兩敗俱傷,魯國人要能得到最大利益自然就是趁雙方戰爭的最後,只要支持勝利者就能成為最後的收割者,能夠得到戰勝國的認同,就是所謂的「以魯眾合戰勝後,此其為德也亦大矣」,可見魯康公依附齊楚的任何選擇,都是心存僥倖,為的是讓魯國能夠取得最大的利益,根本不是周禮那套所謂的「尊尊親親」,這是人性的弱點,跟周禮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史書中說,「魯君以為然,身退師」,魯康公看來並不是個尊崇周禮的國君。

相關焦點

  • 深度分析齊國滅國方法,與楚國有何不同?經濟、軍事、外交三手段
    經濟手段滅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利用經濟手段臣服魯梁,實際上齊國利用糧食戰、價格戰等方式臣服魯梁,齊國重視農業生產,糧食儲備豐富,利用供求關係對價格的影響,是魯梁的貨幣在短期內進行貶值,給魯梁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 齊國比魯國厲害多了,為什麼山東省簡稱魯,而不是齊?
    齊國是姜子牙因其輔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位於山東北部,其國都臨淄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區。與魯國相比,姜子牙畢竟是外姓,與一般諸侯國無異;此外,在戰國時期,姜姓呂氏的齊國被田氏所取代,國君由姜姓轉變為姒姓,從這一點來看,魯的正統性要強於齊。
  • 齊國有兩位「齊莊公」:一位奠定齊國霸業,另一位則被弒殺
    值得注意的是,在齊國歷史上,除了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的齊莊公,還有一位名為齊莊公的君主,也即二者的諡號出現了重複的情況,這其實在古代歷史上的同一個諸侯國內,無疑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對於第二位齊莊公,也被稱之為齊后庄公,這位君主在位期間,被大臣弒殺,成為齊國宗室在春秋末期衰落的重要縮影。第一位齊莊公齊莊公(?
  • 齊國是怎樣煉成的?姜子牙開國領銜起跑,中原警察惡名昭彰
    究其原因,還在於齊國的開國君主是呂尚,這位大神還有個別名叫姜子牙。齊國是如何成為東方霸主的?是由當時的天下霸主周天子親口承認。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徵伐,為大國,都營丘。
  • 楚國最後的尊嚴,保住了
    楚國始創於公元前11世紀,與齊、燕、魯等國均屬於西周早期受分封的諸侯之一。只不過與齊、燕、魯封侯不同,楚國的先祖熊繹,在周王那討到的,只有子爵。按《禮記》規定,天子之田方千裡,公侯田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與前面幾位相比,楚國初始封地小了不少。所謂五十裡之地,即方圓五十裡。在中國古代歷史早期,方圓也被稱為方員,即土地與人口的集成。
  • 尊王攘夷,保合諸侯的齊國
    姜姓齊國,侯爵。武王伐紂,周得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於是有齊國。     尚父,即尚(正史稱太公望、呂尚、呂望),為炎帝之後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嶽,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有功,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為呂氏始祖,後世從其封,故曰呂尚。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病重,當時,魯莊公的夫人哀姜並沒有生下兒子,因此繼承人的候選人就落在了庶長子公子般的身上,同時,依據當時的周禮,如果國君沒有嫡長子,那麼作為魯莊公的兄弟,上任國君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也是禮法上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候選人。當時魯莊公一共有兄弟四人,魯莊公、季友支持公子般,而叔牙、慶父則支持慶父。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病重,當時,魯莊公的夫人哀姜並沒有生下兒子,因此繼承人的候選人就落在了庶長子公子般的身上,同時,依據當時的周禮,如果國君沒有嫡長子,那麼作為魯莊公的兄弟,上任國君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也是禮法上具有繼承人資格的候選人。當時魯莊公一共有兄弟四人,魯莊公、季友支持公子般,而叔牙、慶父則支持慶父。
  • 如何成長為中原霸主?看一看春秋列國的爭雄之路就明白了
    山戎又稱作北戎,是一支遊牧民族,到春秋時期,時常進犯中原,給各國帶來了很大困擾。從魯莊公三十年開始,先後侵犯燕國、邢國、衛國,面對北戎的步步緊逼,齊恆公高舉「一致對外」的大旗,率領齊國大軍,聯合宋、曹等國大敗北戎,擔負起了保衛華夏傳統文化的重任。
  • 魯莊公好色誤國:娶齊國公女哀姜導致慶父之亂
    齊僖公的女兒文姜嫁給魯桓公之後還與自己的哥哥(即後來的齊襄公)保持著情人關係,最後,齊襄公居然派殺手暗殺了魯桓公。  魯莊公是魯桓公與文姜生的兒子,他明知道自己的老爸是被老媽和舅舅聯合謀殺的,可依然沒有吸取老爸被齊國公女戴綠帽子的教訓。在即位24年之後,他又娶了齊國公女哀姜為夫人。這個哀姜也是搞緋聞的高手。魯莊公的二弟叫慶父,在魯國頗有權勢。哀姜於是就看上了慶父,兩人私通。
  • 一手好牌打稀爛,富不過三代,曾經號令天下的中原霸主,最終被滅
    祖先畢萬奉晉獻公之命滅掉原來的魏國之後,因功被封在魏地,後代追隨晉文公有功,被封為大夫。經過發展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後與韓、趙分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魏國號稱「天下中樞」,但是由於三家屬於同一公司拆分,從同事變成了對手,所以魏國也是地處四戰之地,北邊是趙國,西邊是秦國和韓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齊國。
  • 山東稱「齊魯大地」,齊國比魯國更大,為何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山東,人稱「齊魯大地」,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可是問題來了,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與同時期的魯國相比強大很多,可為何現在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呢?
  • 山東省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人稱「齊魯大地」,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可是問題來了,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與同時期的魯國相比強大很多,可為何現在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呢?
  • 長勺之戰: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作為齊僖公的第三子,在嫡長子繼承制下,齊桓公一開始自然無法繼承齊國君主的寶座。不過,他的兄長齊襄公在位時胡作非為,遭到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元前685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