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煞費苦心挑選曲目、夜以繼日瘋狂練習、絞盡腦汁挑選服裝,為了這場音樂會,你殫精竭慮、費盡周折。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你覺得你已用盡了洪荒之力,而一切也都按照你的預想按部就班——顯然你的演出成功了。
數日後,當你仍然懷著勝利的喜悅心情,無比興奮的把你的音樂會DVD塞進播放器,並顫抖著按下「播放」按鍵時,你並沒有想像到接下來你會聽到什麼或者看到什麼。
「為什麼我看上去臉色這麼差?」
「我怎麼會唱的這麼難聽?」
「我的鋼琴伴奏怎麼聽著怪怪的?」
「天啊,我的演奏聽上去乏味而且缺乏技巧!」
「這真的是我的音樂會嗎?」
「這真的是我的音樂會嗎?」——筆者幾個在音樂專業院校學習的學生朋友,在觀看了他們的音樂會視頻後,異口同聲的向我訴苦。
「當然是」,我笑了笑,看著他們說,「只不過,該呈現的沒有呈現出來,該規避的沒有規避掉而已。」
看著他們失落的離去,筆者不由感嘆,一直以來,錄音錄像市場魚龍混雜,由於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與行業規範,不少音樂專業學生、甚至包括一些職業音樂工作者,花了大價錢請人錄製他們的音樂會現場,最終成片的質量卻往往令人失望。有些朋友甚至遭遇了畫面晃動、顏色失調、聲音失真等等極不專業、不應出現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想要製作一部完美的音樂會現場實況,無非做好三件事:錄音、錄像、後期!
有人可能會問,這三件事不是很簡單嗎?不就是將現場的聲音和畫面原汁原味的採集並保存好,然後進行適度的剪輯嗎?
是,但又不是!聲音和畫面怎樣採集才能保證原汁原味?怎樣的剪輯才算適度?除了剪輯,還有哪些後期工作需要完成?這些細節,才是我們從業人員需要關心的問題。而細節,也是區分專業與業餘的唯一標準!
先說錄音,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所需要的錄音設備當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須採用同期多軌數字錄音技術!在數字音頻設備高度發展的今天,對各類音樂會的現場採用多軌錄音技術,是後期工作的基礎要求和先決條件。在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工作中,有些業餘錄音師僅僅使用立體聲錄音應付了事,更有甚者僅採用錄像機上的單聲道錄音作為唯一音源。這種錄音,各種聲音都已混合在一起,談何後期?
上圖:大翼娛樂音樂文化工作室現場錄音設備——Roland UA16-10
再說錄像,多機位錄像已經成為音樂會現場錄像的標準配置。大型搖臂、斯坦尼康等各種承託器材,也在各類音樂會的現場錄像中頻繁出現。但是不論機位多寡,必須保證攝像機畫幅、幀速率、白平衡等重要參數的高度統一!有些業餘攝像師,在錄像前根本不調白,甚至使用全自動模式「一鏡到底」。這樣拍出來的畫面根本無法保證色調統一,通過後期技術都無法彌補。
上圖:失敗案例——天津音樂學院某研究生畢業音樂會,雖然採用了多機位拍攝,但攝像機白平衡參數不一致,導致不同機位拍攝出的畫面色調不統一,而且後期也並沒有修正。
上圖:失敗案例——天津音樂學院某研究畢業音樂會,由於現場沒有針對不同燈光環境進行補色、後期也並無任何修正調色,導致成片出現了上圖這種處於「亞業餘」水平的五顏六色的畫面。
最後說說後期。攝影界有一句俗話叫做「三分拍、七分修」,筆者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音視頻製作(筆者有幸跟隨天津著名攝影記者崔躍勇學習過人像與紀實攝影)。我們這裡談到的「後期」,是指利用現代的數字多媒體技術手段,對前期採用科學的多軌錄音與正確的拍攝方法所採集到的現場音視頻素材,進行後期剪輯、混音、合成等工作的統稱。合理的後期工作,不但決定著最終成片呈現的面貌,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修正表演者在現場演出時出現的失誤。
上圖:大翼娛樂音樂文化工作室後期採用的Logic Pro X ®軟體
因此,想要製作完美的音樂會實況視頻,就必須在現場錄音、現場錄像以及後期處理這三方面下功夫。做好這三件事,才能確保音樂會現場每一個精彩瞬間的完美重現。這三件事,也只有具備雄厚的技術實力、豐富的實戰經驗、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的專業團隊才能做好。
大翼娛樂音樂文化工作室,就是這樣的專業團隊,就是各類音樂會完美實況的質量保證。想讓你的音樂會成為獨一無二的經典,就請撥打下面的電話諮詢吧。
地址:
天津市河東區津塘路31號帥智科技園105號
電話:
18630875864(任老師)
15022417968(王老師)
18920207092(孫老師)
註:本文作者王磊(上圖),錄音師、製作人、音像技術專業工程師。大翼娛樂音樂文化工作室技術主管。
·2012年青島首屆奧帆音樂節現場音響工程師、錄音師。
·2015年廣西衛視《一生所愛·大地飛歌》阿卡貝拉節目錄音師。
·2015年《東協·中國友誼歌會》阿卡貝拉節目錄音師。
·2015年天津音樂學院研究生胡逸萌畢業音樂會——單曲《Gypsy》混音師。
·2016年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和音錄音、混音師。
·2016年天津「老炮聚星、唱響中國夢」演唱會現場錄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