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基於大數據與標籤化思路的人物畫像分析,已經成為企業深入認知目標消費群特性的重要工具。實際上,人物畫像作為消費者Profile建模內容,在研究行業已經開展多年。其本質是對消費者內在特徵的一種量化描述,是通過外在行為及屬性的分析,勾畫出人物內在的特徵,從而實現對消費者的深度洞察。
人物畫像:最早來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應用。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通過行為的研究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規律,可以通過外部行為了解人的內心,從而預測人們在已知刺激後,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反應。
心理學最著名的一個經典人物畫像案例莫過於「瘋狂炸彈手」了。
20世紀40-50年代紐約著名的 「瘋狂炸彈手」
馬特斯基在16年間放置了33枚炸彈,其中22枚爆炸,共導致了15人受傷。每次爆炸前,「瘋狂炸彈手」都會發一封「警告信」。紐約警察一直因為沒有足夠線索無法破案,後來求助於心理學家詹姆士·布魯塞爾(Dr.James
A.Brussel)。心理學家在閱讀了大量卷宗,經過對炸彈手所有現有資料的深度分析,反覆思索後,Brussel給瘋狂炸彈手畫出了如下的一副「畫像」。
而這張「罪犯畫像」 到底精確到什麼程度呢?幾乎準確的說出了包括性別、性格、年齡、外貌、居住地區、家庭情況等詳細信息,可以說「精準」
的令人瞠目結舌。
當警探們根據信息最終逮捕馬特斯基的時候,他的穿著都與詹姆士.布魯塞爾的描述一致。「一件雙排扣外套,扣子扣得整整齊齊。」
當詹姆士-布魯塞爾(Dr.James
A.Brussel)最終向人們展示這幅精準的「人物畫像」時,我們看到這正是基於「瘋狂炸彈手」的各種蛛絲馬跡的行為,經過深度分析完成的一個對於「人」深層次的解讀。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瘋狂炸彈手」馬特斯基入獄後的幾十年間,詹姆士-布魯塞爾(Dr.James
A.Brussel)曾經多次拜訪過他,馬特斯基每次都穿戴整齊,舉止合宜,始終符合當年那張「人物畫像」的描述。這種「精準」甚至也經歷了時間的考驗!
時間流轉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撲面而來,關於「人」的各種碎片信息,隨時隨地都在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人物畫像」也開始更為廣泛應用於消費者研究領域。
尤其市面上一些廣為流傳的「人物畫像」更多的是應用於以電子商務、在線廣告為代表的精準營銷、購物推薦領域。當我們越來越享受智能化處理時代的高效與便捷的時候,不要忘記人工智慧之父奧蘭多-圖靈曾經提醒過我們「機器擁有智慧,一定程度上會欺騙人類,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到底是哪一部分?」
即將到來的雙十一,我們正在遭遇尷尬的網購體驗。也許你不過是搜索了一部冰箱的信息,後續就會不停的收到各種品牌家電的推薦廣告。即使你已經買過了,不再有需求,也要忍耐一段時間的廣告轟炸。如果你選擇了冰箱境遇會更糟糕,商家會給你配套個屌絲牌插線板。即使這種「不準確」會無意間將失去耐心的消費者推向友商,但我們還是看到了商家的誠意,他們利用科技的力量,不斷表達著他們對客戶的「理解」。
那麼「準」與「不準」到底是因為什麼產生的呢?難道在信息以TB計算的今天,分析預測能力還不如50年前,依靠純人工分析的「罪犯畫像」來的準確麼?
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來仔細回顧下「瘋狂炸彈手」這個經典犯罪心理學案例,到底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發?
詹姆士-布魯塞爾所作出的「人物畫像」之所以精準,是因為經過各種蛛絲馬跡的摸索,最終的落腳點在「人」本身,更為注重的是這個人行為表象下所反應出來的更為深層次的信息,例如:性格特點、人生觀、價值觀。
而現下,各種以在線廣告、電商、IT為主的用戶畫像,多以購物推薦、精準營銷和DSP廣告等為目的,只關注購物與瀏覽興趣這些與商品銷售直接相關的淺層關聯。從消費者認知的角度而言,這種方法並不全面,應用上也有很多局限。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當從「物」到「物」的人物標籤體系,更專注商品的物理屬性,通過購買商品A推測用戶可能購買商品B,從而進行直接的商品購買推薦。對「人」把握不足,不夠個性化的研究,當「大概率」事件一旦落到個體身上,就會演變成一個個小概率事件,雖然各大電商平臺花費了很多精力,甚至金錢去挽留客戶,但效果卻難有保證。難道你買了啤酒,就應該接受搭配紙尿褲的促銷嗎?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本質取決於其生活特性、消費心理以及價值觀,而這些都是當前的畫像體系所無法探知的。
一個全景、能夠完整勾勒用戶的標籤體系,應該從人的整體出發,除了分析興趣和基本屬性外,還應該包括生活特性、家庭、心理學(價值觀、消費觀等深層影響消費行為),全面與深度兼顧,才能更加全方位準確的勾畫出目標客戶的全貌。要最終了解「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建立大量深層標籤,發現消費者自身的特徵和類別,從而應用在商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