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更有甚者還會厭惡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事物。孩子身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籠統的來講就是,孩子在學習時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的一種恐懼行為,並非是先天性的。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實驗的主要對象是剛滿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在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華生把巴甫洛夫從對狗進行的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應用到了孩童身上,對小阿爾伯特進行了時長超過3個月的觀察研究與實驗。
一開始小阿爾伯特對華生教授放在身邊的玩具和小動物非常感興趣,甚至願意伸手去觸摸它們。後來華生教授和助理偷偷繞到他身後,每當阿爾伯特觸碰身邊的事物時他們就敲擊鋼棒。鋼棒發出的巨大聲響嚇到了小阿爾伯特,隨後他便哭了起來。
之後的每一次,當小艾伯特想觸摸身邊的物品時,華森教授和助理就會弄出巨大的聲音,嚇哭小阿爾伯特。反覆了多次之後,小阿爾伯特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即使沒有巨大的聲響也不再敢去觸碰身邊的物品,甚至開始害怕抗拒接觸身邊的動物與玩具。
慢慢的這種恐懼不再局限於小阿爾伯特身邊的事物,類似於動物皮毛的毛茸茸的東西,小阿爾伯特都產生出了一種抗拒的心理。
心理學家沃森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小阿爾伯特的行為與反應,得出了一個結論:人之所以會根據情緒做出一些行為動作,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
實驗的結論與日常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時出現的情況很類似,很多家長都會對學習不好的孩子大發雷霆,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知識甚至是看書,都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長此以往便是一個惡性循環。
那麼在學習問題上,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不要打罵孩子
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緒失控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就像脫韁的野馬,會把主人置於死地。
實驗中沃森教授通過敲擊金屬棒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令小阿爾伯特對周邊事物感到恐懼。這就好比家長在孩子學習問題上,對孩子過度的大聲責罵,甚至是體罰、動手打孩子,這些行為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令孩子逃避學習。
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家長不要太過著急,家長一急躁孩子也會跟著心思紊亂,根本學不好。不如將心態放平,語氣放緩,對孩子多些耐心,仔仔細細地為孩子講述學習技巧。
2、多鼓勵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親人、朋友或老師對於孩子的積極暗示與鼓勵,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產生良好的作用,並且孩子與暗示者的關係越親密,這種積極的作用就會越明顯。」
當小阿爾伯特因為聲音的刺激而對外界產生排斥感時,如果當時媽媽能在他身邊,溫柔地抱住他瑟瑟發抖的身體,陪著他、鼓勵他,我想小阿爾伯特也不會那麼恐懼了吧。
當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接連失敗之後,慢慢的他就會滋生出放棄的念頭。家長就要多多鼓勵孩子,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勇往直前。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還是孩子的避風港,溫柔的鼓勵是孩子所有勇氣的來源。
3、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
僅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還不會獨自行走,大腦還未完全發育,也沒用自主思考能力,在這個時候受到了聲音的刺激,令他對未知的動物皮毛感到恐懼。如果事先培養小阿爾伯特對聲音的興趣,那他應該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同理,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也要事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嘗試那麼難的題目,可以先易後難,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後,自然而然也就會慢慢地愛上學習。
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是一個驗證人類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但會對實驗目標產生影響,因此該實驗過程自問世以來便極具爭議。但乘著前人所栽之樹的涼,家長們可以根據實驗的結論,避免教育孩子時出現不正確的方式。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讀懂孩子的心理?怎樣教育叛逆的孩子?怎樣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如果你也面臨這些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的話,我建議讀一讀這套書《正面管教》。就可以破解育兒過程中出現問題,培養優秀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育他成才,從來不是簡單地將我們的經驗強塞給他們。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引導,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點擊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啦。
說到底,學習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興趣與愛好,這些都是可以由家長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的。學習是孩子的任務,同時也考驗了家長,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