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驗證,永遠別因為學習向孩子發火!

2020-12-27 大聖媽媽歸來

很多孩子都會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更有甚者還會厭惡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事物。孩子身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籠統的來講就是,孩子在學習時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從而產生的一種恐懼行為,並非是先天性的。

「阿爾伯特(Albert experiment)」心理學實驗: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一項實驗,遠近聞名的同時又最具爭議,那就是阿爾伯特實驗,該實驗是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及其助手共同完成的。實驗的結論恰恰可以解釋孩子抗拒逃避學習的這種行為。

實驗的主要對象是剛滿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在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華生把巴甫洛夫從對狗進行的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應用到了孩童身上,對小阿爾伯特進行了時長超過3個月的觀察研究與實驗

一開始小阿爾伯特對華生教授放在身邊的玩具和小動物非常感興趣,甚至願意伸手去觸摸它們。後來華生教授和助理偷偷繞到他身後,每當阿爾伯特觸碰身邊的事物時他們就敲擊鋼棒。鋼棒發出的巨大聲響嚇到了小阿爾伯特,隨後他便哭了起來。

之後的每一次,當小艾伯特想觸摸身邊的物品時,華森教授和助理就會弄出巨大的聲音,嚇哭小阿爾伯特。反覆了多次之後,小阿爾伯特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即使沒有巨大的聲響也不再敢去觸碰身邊的物品,甚至開始害怕抗拒接觸身邊的動物與玩具。

慢慢的這種恐懼不再局限於小阿爾伯特身邊的事物,類似於動物皮毛的毛茸茸的東西,小阿爾伯特都產生出了一種抗拒的心理。

心理學家沃森通過在實驗中觀察小阿爾伯特的行為與反應,得出了一個結論:人之所以會根據情緒做出一些行為動作,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刺激。

實驗的結論與日常生活中家長教育孩子時出現的情況很類似,很多家長都會對學習不好的孩子大發雷霆,這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對學習知識甚至是看書,都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長此以往便是一個惡性循環。

那麼在學習問題上,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1、不要打罵孩子

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緒失控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就像脫韁的野馬,會把主人置於死地。

實驗中沃森教授通過敲擊金屬棒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令小阿爾伯特對周邊事物感到恐懼。這就好比家長在孩子學習問題上,對孩子過度的大聲責罵,甚至是體罰、動手打孩子,這些行為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令孩子逃避學習。

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家長不要太過著急,家長一急躁孩子也會跟著心思紊亂,根本學不好。不如將心態放平,語氣放緩,對孩子多些耐心,仔仔細細地為孩子講述學習技巧

2、多鼓勵孩子

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過:「親人、朋友或老師對於孩子的積極暗示與鼓勵,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產生良好的作用,並且孩子與暗示者的關係越親密,這種積極的作用就會越明顯。」

當小阿爾伯特因為聲音的刺激而對外界產生排斥感時,如果當時媽媽能在他身邊,溫柔地抱住他瑟瑟發抖的身體,陪著他、鼓勵他,我想小阿爾伯特也不會那麼恐懼了吧。

當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接連失敗之後,慢慢的他就會滋生出放棄的念頭。家長就要多多鼓勵孩子,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勇往直前。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還是孩子的避風港,溫柔的鼓勵是孩子所有勇氣的來源。

3、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

僅九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還不會獨自行走,大腦還未完全發育,也沒用自主思考能力,在這個時候受到了聲音的刺激,令他對未知的動物皮毛感到恐懼。如果事先培養小阿爾伯特對聲音的興趣,那他應該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同理,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也要事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一上來就讓孩子嘗試那麼難的題目,可以先易後難,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後,自然而然也就會慢慢地愛上學習。

阿爾伯特心理學實驗,是一個驗證人類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但會對實驗目標產生影響,因此該實驗過程自問世以來便極具爭議。但乘著前人所栽之樹的涼,家長們可以根據實驗的結論,避免教育孩子時出現不正確的方式。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怎樣讀懂孩子的心理?怎樣教育叛逆的孩子?怎樣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如果你也面臨這些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的話,我建議讀一讀這套書《正面管教》。就可以破解育兒過程中出現問題,培養優秀的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育他成才,從來不是簡單地將我們的經驗強塞給他們。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引導,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點擊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啦。

說到底,學習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興趣與愛好,這些都是可以由家長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的。學習是孩子的任務,同時也考驗了家長,家長要和孩子們一起努力!

相關焦點

  • 「阿爾伯特」實驗警醒父母:不管怎樣,都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時經常有走神的情況,要麼就是打瞌睡,遠沒有以前那麼認真聽講。有名的"阿爾伯特"實驗"阿爾伯特"實驗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所進行。這番話的實踐支撐,是圍繞一名8個月大寶寶展開的實驗,這個寶寶名叫阿爾伯特。這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實驗開始前,華生和助手雷納對寶寶阿爾伯特進行了基礎情感測試,讓他跟兔子、小白鼠、狗狗、棉絮等物品接觸。
  • 殘忍的「阿爾伯特」心理學驗證:對孩子大吼大叫,會造成什麼惡果
    但有時用力過猛的嚴厲教育,對於孩子而言,沒有反思只有恐懼。一、臭名昭著的「小阿爾伯特實驗」如果你是一個認為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家長,或者你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孩子的話,建議你了解一下臭名昭著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 孩子為什麼厭學?殘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證明,這和父母有關係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看到過那些父母輔導上小學的孩子做作業的視頻,視頻中的父母呵斥著做錯題的孩子,孩子在一邊手足無措,我們只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在為家長們傳遞一個非常錯誤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做錯題的時候呵斥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反而可能會毀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 2021考研心理學複習: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小阿爾伯特的條件反射實驗   1920年,約翰•華生(John Watson)和他之後的妻子羅莎莉·雷納(Rosalie Rayner)人為地誘發了一個11月大嬰兒的對特定動物的恐懼。他們把特定的動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嬰兒的面前,同時在嬰兒背後敲擊鋼條發出響聲,從而讓他恐懼。
  • 影響兒童教育的心理學實驗
    孩子各自的童年或許不同,但我們對完美的定義相差無幾:有禮貌、有自控力、有專注力、能自覺向好榜樣學習、善於找到好方法解決問題……可這麼多要求,成年人或許都無法做到,更何況孩子。於是,在他們本身的「不完美」面前,我們所期望的「完美」逐漸由要求變成強求,甚至苛求。難道「完美」和「不完美」之間的對峙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嗎?
  • 7個無名之輩,意外成就經典心理學實驗,卻付出了一生代價
    單從實驗角度來看,這個案例堪稱完美,它甚至匹配了一個雙胞胎哥哥作為參照。而且,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布蘭達確實更加女性化。人們認為這個案例相當成功,支持了「性別是後天塑造,與先天無關」這一觀點。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實驗卻是無比殘忍!先天的「男性化」從未遠離布蘭達。
  • 不了解這個實驗,你永遠也不知「恐嚇孩子」多殘忍
    小女孩看了一眼路邊的乞丐,隨即恐懼大哭,她狂奔著想跟上奶奶的步伐,但好幾次都被奶奶推開,到最後乾脆緊緊抱住奶奶的小腿,任由奶奶拖著走……路邊有一位大媽看不過眼:「好歹是親孫子呀,別對娃兒太狠!」小女孩的奶奶白了對方一眼:「我教育自己孫女,有你什麼事?」最後,奶奶牽著孫女離開,一邊走還一邊罵:「你下次再不聽話,我就把你賣給乞丐……」奶奶還未說完,小女孩又開始大哭起來。
  • 8歲女童帶弟弟模仿《熊出沒》翻窗墜亡:孩子,動畫片可以重播,你的生命只有一次!
    當孩子開始接觸這些的時候,咱們一定不要把動畫片、遊戲當做幫我們陪娃的道具,讓孩子自己看。而是在一邊給孩子進行一些解釋,對於孩子的疑問及時解答,好奇心重的孩子看到一些劇情時,會忍不住想要探究、模仿。這種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驗證,什麼不能做。同時日常生活中,也要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危險。
  • 十項兒童心理學實驗,值得你細細品讀!
    本文中的經典實驗,向我們揭示了嬰兒什麼時候知道「我就是我」。至今為止,「鏡子測試」依然是最好的檢查嬰兒自我概念出現的實驗。自我概念的出現:鏡子裡的是我麼?大多數人總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們很難想像曾幾何時,我們沒有「我」的概念。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簡單實驗顯示,直到2歲左右,我們還不能在鏡子裡認出自己。
  • 陪孩子一起玩之18:小實驗(毛細現象)
    回想起兩年前開始帶盒子玩的過程,那個時候的我,如饑似渴的搜集並吸收各種藝術和科學類玩法,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急功近利的成分,因為不懂,但是,這經歷卻給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找到了現在的一個興趣點——帶孩子玩。既然如此,我就把自己帶孩子玩的原則和經驗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今天這篇文章將通過兩個實驗的對比,告訴大家為什麼寶寶哭鬧了要立即抱起來。第一個實驗:"小艾伯特實驗"這個實驗是非常殘忍的,科學家一般都做動物實驗,而"小艾伯特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一個八個月的孩子身上做的心理實驗。
  • 尋找「小艾伯特」——心理學史上最有名的被試之一
    大約兩個月後,當小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Watson和他的同事也是他未來的妻子,Rosalind Rayner,以小艾伯特為被試進行了一系列驗證條件反射原理的心理學、生物學實驗。伴隨著Watson的巨大成功以及在倫理上對於該實驗的強烈質疑,小艾伯特成為每一個心理學教材中都會提到的孩子。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便對其進行了人工受孕。下面視頻是當年試驗的一部分影像如何通過實驗看見愛?1"第一個(假猴子)母親是用布做的。它可以噴射高壓空氣,幾乎能撕裂小猴子的皮膚。小猴子什麼反應呢?它只是更加緊緊地抓住這假媽媽,因為受驚嚇嬰兒的本能就是如此。但我們沒有放棄。我們做了另一個機械猴子媽媽。它能夠猛烈地震動,但小猴子只是抓得更緊。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成名之前的故事
    這位堪與牛頓比肩的科學巨匠,全名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成名之前不為人知的故事。1879年3月14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家庭雖算不上很富裕,但至少衣食無憂。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有一塊突出的頭骨,呈稜形。
  • 心理學常考實驗大匯總
    在整個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對於很多學生而言除了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現象之外,最令學生們頭疼的便是五花八門的心理學實驗了,對於實驗部分很多同學表示記不住哪一種理論匹配哪一個實驗,所以今天就給大家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希望對於備考教師招聘的考生有所助益:1.深度知覺:吉普森與沃克的「視崖實驗
  • 《還珠格格3》紫薇對爾康發火:女人再愛孩子,也別冷落了丈夫
    還珠迷之所以不喜歡第三部,不僅是因為演員替換讓他們感到不適應,也是因為第三部的劇情讓人看得比較憋屈。知畫的出現讓小燕子和永琪產生了裂痕,紫薇的婚姻也起了波瀾。實際上,在我看來,《還珠格格》第三部更貼近生活。
  • 班杜拉心理學實驗的啟示:父母如何做好榜樣?
    經常觀察從鏡子裡觀察每個孩子的行為,發現: 成人演員不在場的時候,觀察暴力行為組的孩子們傾向於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暴力行為;未觀察暴力行為的那組孩子們(無論性別)比其他孩子的攻擊行為表現更弱。 換句話說,觀察暴力行為組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比觀察非暴力行為組的攻擊性行為要多得多。這一結果也驗證了班杜拉的理論。
  • 看看這個「波比玩偶」心理實驗,你就懂了
    本章給大家帶來的是教育心理學上非常經典的一個實驗,向我們演示了人們的攻擊性行為是如何形成的。波比玩偶實驗人的攻擊行為是如何習得的,是先天就會的,還是後天學習的?而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攻擊行為是後天習得的,而今天我們介紹的「波比玩偶實驗」就是為了驗證這個理論設計的。「波比玩偶實驗」是美國當代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蘿西婭·羅斯以及希拉·羅斯與1961年在史丹福大學共同設計完成的。
  • 最科學高效的法碩學習方法,心理學教授分析百篇論文得出的結論!
    一篇刊登在《Science》雜誌上名為《Retrieval Practice Produces More Learning than Elaborative Studying with Concept Mapping》的論文裡做了實驗研究,實驗結果和調查結果大相逕庭!
  • 《斯坦福監獄實驗》第3次登上大銀幕,史上顫慄人心實驗大盤點
    這是該實驗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登上大銀幕。這部電影一經發布即獲得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科學影片獎」。任何只要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一定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它是津巴多教授在1971年夏天設計的一個很小的實驗,但沒想到成為了心理學歷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實驗。除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外,還有哪些顫慄人心的實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