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市場多被日美和法國壟斷的這些年,觀眾偶爾也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作品,他們沒有迪士尼和夢工廠的精緻和名氣,也沒有日本動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卻在其他層面讓我們感受到了動畫作品的多樣性。今天要說的是來自於非動畫強國的巴西帶來的一部動畫作品——《男孩與世界》,這部動畫曾經豔壓群芳,贏得了無數獎項和口碑。
男孩與世界
《男孩與世界》是巴西導演阿萊·阿布魯自己作畫、自導自編的一部無對白動畫電影(初期無對白,後期加上了葡萄牙語對白),作品不僅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和第43屆動畫安妮獎最佳配樂提名,更是拿下了「動畫界的最高榮譽」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首獎。一部畫風簡單,沒有深刻臺詞的作品為何能獲得如此多的認可和讚譽?這其中,離不開作品的畫面表達和內在含義,導演將對這個世界的想法都融入到了作品中。讓我們一起看看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吧!
《男孩與世界》相關介紹
該作被稱為2013年口碑最好的動畫電影,畫風簡單且充滿童趣,人物都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男孩與世界》中大多數的形象設計都是圓形和方形的組合,有的地方能明顯看出來顏料的紋路,蠟筆都不塗滿。跟日美動畫精緻到毛髮都能看出來的細緻相比,整體看起來比較粗獷。不過作品在色彩方面的搭配倒是讓人耳目一新,各種明亮的顏色組合起來卻意外的和諧清新。
顏色搭配
雖然《男孩與世界》畫風清新可愛,但講述的卻是一個略顯悲傷的故事,小男孩一家人原本靠著務農生活,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父親不得不選擇進城打工以此謀生,小男孩因為對父親的思念和不忍母親難過踏上了尋找父親的冒險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他遇到了很多離奇古怪的人事物,他們中間有善良的收留他的男人,也有喜歡獨自行動熱愛音樂的青年,還有貪婪的壓榨者和勞苦的農民。
導演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帶我們了解了這個世界的真相,明亮的色彩和灰暗的色彩,歡快的音樂和略顯急促的音樂,農村和城市,不同景象之間的對比,各種隱喻暗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背後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作品通過明暗幾條線,充分的將男孩自身、男孩與父親以及男孩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一一呈現出來,從而引出一系列關於個人和世界方面的思考。
光怪陸離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諸多現實問題的思考,巴西作為農牧業大國的城市化發展,留守兒童,失業潮,貧民窟以及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問題。
明暗線交替,將表意和主旨相結合突出城市化發展進程帶來的弊端
在作品中,故事的明線是小男孩尋找父親的冒險之旅,是他對父親的追逐。
故事一開始,小男孩開心的在自家的原野上玩耍,純白色的背景。隨後,一塊萬花筒類型的彩色石頭出現,輕鬆愉快的美妙笛子聲,色彩斑斕的蝴蝶,一起玩耍的長頸鹿,五顏六色的森林,快樂且充滿想像力,充滿奇幻色彩的巴西森林,代表了小男孩生活的快樂和豐富多彩。這一段內容的描寫,突出了大自然的美好,也體現了小男孩在這種環境之下無憂無慮的心境。
大自然
這種簡單的美好卻被媽媽的呼喚打斷,父親因為生活要遠離家鄉,看到父親坐上火車離開,在小男孩的印象中,火車也變成了猶如巨蛇的可怕物體,帶走了父親。從簡單的背景入手,到紛繁多彩的森林世界,再到父親走時曠野中唯一的火車。從簡單走向複雜,再回歸簡單就像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傷心的小男孩,在家中各處不斷看到父親的身影,父親為他吹奏音樂,帶著他一起玩耍,思念父親的他甚至一度抱著父親曾經坐過的凳子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後小男孩將父親的笛聲和母親的歌聲一同裝進了罐子裡,埋進了地下,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旅途。
歌聲
在小男孩尋找父親的旅途中,他遇到過好心收留他的棉花田伯伯,這位老者先是在綠意盎然的農田裡歡快的採摘,整齊劃一的採摘美感十足,隨後犯咳嗽的老人卻被農場主開除了。他遇到過一個熱愛音樂的青年,他帶著動聽的音樂而來,雖然生活窘迫但還是給了小男孩最大的幫助,帶著他一起四處流浪。直到小男孩在火車上看到每一個陌生人都成了爸爸的模樣,遍尋無果的小男孩回想起了自己童年記憶中的父親。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追隨著自己父親的腳步前行,從方式和思想上收穫啟迪。
男孩與父親
故事的暗線,是小男孩尋找父親時經歷的城市化發展進程。
小男孩從自己的小家出發,首先遇到的是棉花田老伯,此時的農田是手工採摘為主,伴隨著機械運輸,綠色的農田和整齊工作的農民伯伯,氛圍輕鬆愉快,這是早期的工作環境,相對輕鬆自然。
農田採摘
這種輕鬆愉悅的氛圍,卻被突如其來的巨型貨車和飛機打破,老人被農場主開掉,孩子和農田老伯以及狗狗被捲入河中,驚濤駭浪代表著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生活現狀。
跟隨小男孩追逐父親的腳步,我們來到了一家棉花加工廠,織布工廠,上層人員的囂張跋扈,工人的貧苦生活,機器化生產帶來的是大批工人的失業。
紡織工業
踏入都市的小男孩,看到了大城市的繁華,與此同時也看到了戰亂和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種種影響,中間夾雜的真實影像,樹木被大量砍伐,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與虛擬動畫形成了鮮明對比的同時,增加了真實性。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資源開發的不可逆性,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帶來的是文化的衰竭,原本彩色的畫面逐漸變成了灰暗的顏色,所有東西都變成了乏味的複製品,連小男孩的爸爸都無可避免,所以當火車上下來了無數個「爸爸」之後,小男孩選擇了回去。
《男孩與世界》中對垃圾遍布的場景的刻畫,直抵人心,過度的資源開採和無節制的浪費,必然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垃圾遍布
多次出現的彩鳳,象徵意味明顯。合理的顏色組合能夠打造出美麗的彩鳳,而肆意的糅合只能拼湊出烏鴉。原本的世界,每個人都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明顯,讓人沒想到的是,烏鴉卻在人類戰火的幫助下,打敗了美麗的彩鳳。
不辨是非的肆意妄為,人類工業化進程的過度帶來的,是人類和文化多樣性的消失。
彩鳳被傷
工業化發展其實原本是有利於人類生活的,但是高度的統一,簡單粗暴缺乏創造性的事物,重複的建築、交通工具和廣告,都讓豐富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單一,也越來越灰暗。全球化進程不應該改變世界的多樣性,人類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生活。
個人的回歸,男孩在世界中的成長
故事到了尾聲,導演又揭露出了作品的第三條線,《男孩與世界》最根本的立足點是這個男孩的一生。小男孩在旅途中遇到的每個人,老人和青年都是他自己,這個故事是老人關於自己這一生的回憶,從男孩時期目睹父親的離開,到青年時期自己的離開,再到老年時期的回歸,導演只是結合了個人和第三者的角度去刻畫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回憶
作品本身是關於巴西社會發展的歷史寓言,農業文化被工業文化取代,國家經濟的發展,這種發展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小男孩尋找父親,城市化發展,老人回首一生,三條故事線並行,融合的恰到好處。
我們在觀影的時候,其實也能從其中察覺到一些關於故事的細節,小男孩和老人,還有青年都是一樣的衣服,只是最後用毛線帽點題;父母種下的那棵種子,伴隨著小男孩的成長一起成長,從一顆小苗,長成了參天大樹。
一棵樹苗
故事最動人的地方在於,無論哪個時期,城市化如何發展,小男孩身上的色彩都是鮮豔的,口中的音樂都是歡快的,保持一顆童心是他對抗這個世界紛雜變化的有力武器。與此同時,老青小三代身上的色彩還映射著彩鳳身上的色彩,所以倒下的彩鳳還能在這種期待之下復活。
彩衣
最後的最後,老人又穿上青年時期的那件彩衣,回到了曾經埋下的罐子那裡,取出裝滿父親笛聲和母親歌聲的罐子,聽到熟悉音樂的老者,似乎找回了童年時期的自己,返璞歸真,幸運的是他一直未曾丟棄這份簡單純粹。
找回自己
《男孩與世界》畫風簡潔且充滿童趣,其實是映照了故事的主題回歸童年時期的自己,作品中多條故事線並行,對現實生活的映射和充滿內涵的隱喻多次升華了主題,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