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重生》作為白夜宇宙的重要篇章,在新劇爭豔的時刻,能夠突出重圍,取得7.2分、熱度第二名的好成績,既得益於《白夜追兇》的前期鋪路,又是來自於觀眾對於演技派的認可。
在最新的劇情裡,因秦馳重傷住院,助手路銘嘉開始展露拳腳。在律師之死一案中,路銘嘉通過梳理線索進行推理後,得出兇手要殺的並非是律師劉浩天,而是由李宗翰飾演的律師薛冬,而且是熟人僱兇殺人。
說起李宗翰,可謂是霸屏整個3月份,由他主演、參演的電視劇得到了廣泛關注。《安家》中自私陰險的翟雲霄、《如果歲月可回頭》中遭遇婚變的高級廚師黃九恆、《重生》中的精英律師薛冬,都讓人印象深刻。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性格,李宗翰駕馭得遊刃有餘。而這三部電視劇,不約而同涉及到同一個的主題——友情。
何為朋友,何為友情,在被金錢充斥的現實社會中,很難分辨。也許,只能用詩人奧維德的詩句來解釋:
正如真金要在烈火中識別一樣,友誼必須在逆境裡經受考驗。
在《重生》中,薛冬身邊的朋友很多,除了法官和案件的當事人,剩下的都是酒肉朋友,每天做的事除了打官司,就是留戀於酒色中。除了被殺的劉浩天,剩下的人中,能被薛冬視為知己、發小的,就是在澳洲經營農場變成植物人的老唐的和真正的兇手高譚勝。
而這兩個人,一個多年不聯繫,另一個雖然經常見面,卻想要薛冬死。
直到案件結束,薛冬都不明白,為什麼他視為知己的髮小,會是最想殺他的兇手?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薛冬缺少人情味。
在薛冬的眼裡,這個社會充滿規則性,沒有什麼事是金錢解決不了的。這其實就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扭曲價值觀。
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成功學」漸漸成為一種主流思想。很多人認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是金錢。因為只有用「金錢」來衡量,才能將成功「物化」,才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例如,有人成功設計出一款產品,如果不將這款產品投入市場,就不能看出它的存在價值,而投入市場後,它的價值是用價格來體現的。
正如薛冬,作為一名律師,他的目標就是打贏官司,而打贏官司的標準是能夠讓作為當事人的老人獲得多少金錢用來養老,而不是讓他的子女回國孝順老人。薛冬的做法,雖然能夠讓老人在剩餘不多的日子裡衣食無憂,但也註定了老人會孤獨終老。
1943年,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一種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們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時,就會出現較高層次的需求。
顯然,薛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但是他並不快樂,甚至可以說是空虛,這是因為他缺少社交需求——即情感和歸屬的需求,而在這種需求中就包括了友情。
常年混跡於酒色場合,薛冬早已忘記了「人情味」,金錢至上的扭曲價值觀也早已讓他的生活變了味道。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沒有人情味的薛冬,身邊的朋友自然也一樣。
唐代詩人李白在《贈友人三首》中有云: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這句詩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貴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錢交往,不以貧賤富貴作為擇友的標準。
《重生》中的薛冬並不是一直沒有朋友,兇手曾經也是薛冬的朋友。自從薛冬變得金錢至上,他和朋友的關聯就變得輕薄,就像是一戳就破的蟬翼。兇手因兒子患有腦瘤,曾找過薛冬,希望薛冬幫忙找最厲害的腦科專家,而薛冬並未放在心上,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以致於兒子死在了手術臺上,因此兇手對薛冬恨之入骨。
在《安家》中,徐文昌的三個好友——知名律師、琴行老闆、當紅明星,都是重友情、不重金錢的人。每當徐文昌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毫無顧慮地幫忙,而報酬頂多就是一頓「佛跳牆」。這與同學翟雲霄的自私狹隘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在《如果歲月可回頭》中,黃九恆打了白志勇後,心情一直不好。之後黃九恆妻子的話,讓黃九恆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珍重這份友情。同時,江小美對白志勇說的話,也揭示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並不是所有的長時間混在一起的、天天跟你吃吃喝喝的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不遮掩、不客氣的一種坦誠,能把自己家裡的隱私透漏給對方的朋友肯定是不多的。
同樣是李宗翰飾演的角色,將三個角色連貫在一起,很好地詮釋了朋友的真諦:
與金錢無關,只看是否真心。
對於「人情味」這三個字,薛冬並不明白,也就無法理解精神上的空虛來源其實就是自己和他缺愛的童年。
《重生》通過這個簡單又常見的案例,探究人情味的重要性,批判金錢至上的扭曲價值觀,告訴我們真心方可換真情的簡單道理。
不管真心是否能夠贏得他人的真情,我們都會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朋友,讓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與溫暖,即便可能會受傷,但我們堅信人間仍有真情在。
那麼你呢?你會選擇繼續付出,還是停止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