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確立目標是修片第一步,那麼我們不妨先針對這張圖進行一個初步的策劃。
首先,陰天拍攝的原片的色彩偏冷,膚色發青,白平衡並不十分準確,這一點需要優先解決。其次,陰天散射光導致主體的光影並不理想,所以要針對主體光影做出相應處理。最後,筆者在拍攝這張圖的過程中使用了135mm長焦,加上背景距離人物較遠,所以虛化的比較徹底,虛化一方面突出主體,另一方面過度虛化會從某種程度上削弱畫面的層次感。因此這也是後期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確立大方向之後,我們還需要記住人像後期的四點原則:
1. 增加畫面視覺上的動態範圍,不要在純白和純黑上做文章(下文有解釋)
2. 白平衡儘量準確
3. 把握環境與人物的關係,脫離環境的人像叫肖像或者淘寶服裝圖
4. 永遠不要期望簡單的幾步就能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這幾點我也會在下面的步驟介紹中慢慢展開。
第一步就是做白平衡,這是修每張圖的第一個工作。只有白平衡確定了,才方便你在此基礎上進行色彩的演繹。
那麼白平衡怎麼做呢?
選取LR上面的吸管工具,找到圖片中原本應該是灰色的區域點一下就可以了...麼?
當然不行!吸管工具是很不靠譜的一個玩意,完全沒有PS裡面曲線大法黑白灰調整白平衡來的準確。所以在用吸管的時候也要結合RGB參數以及你對畫面的感知來判斷白平衡。
首先就是要找到無色的中性區域(不可以是純白或者純黑,因為那個笨蛋吸管只認識灰色)圍巾的條紋是白色的,當然不是死白,所以可以用來做參照,把吸管移到上面可以看到RGB顯示的是93.9/93.9/97.4……也就是說藍色(B))太多了(三個數字一致的時候才是白平衡做好的狀態)。
這時候可以在這個圍巾條紋上多次點擊嘗試,直到整體顏色基本滿意為止。當然,也可以手動調節。這張圖的白平衡參數是: 色溫+8 色調-6
要記住真正的拍攝中很難有一張圖可以達到完美的白平衡。因為光源的顏色,反射光的顏色在各個地方都不一樣,我們需要的是讓灰色區域的RGB值儘量接近,並且整張圖片的顏色在你眼中看著舒服。
2、白色黑色色階+蒙版大法 接下來就是回到基本面板,調整下面四個滑塊。
首先降低高光提高陰影的目的是,減少過曝,欠曝區域,讓亮部暗部細節更豐富。
白色色階和黑色色階這兩個滑塊的作用是,增加或減少圖片中的白色和黑色,和上一步增加細節不同,這一步是提高反差,但是如果你不是做高反差黑白,千萬別把兩個拉到極端了,白色多了很刺眼,白色少了灰濛濛,要適可而止。
這裡再順便提一下,如果調小清新色調的話,可以嘗試減少白色色階,這樣整個畫面會更加柔和,不過,太柔和的畫面也不適合咱們今天的主體,所以這裡還是需要增加黑白反差。
那麼白色色階和黑色色階到底要調多少呢?
當然不是無限制的亂拉。這裡吐槽一下某些喜歡說"憑感覺拉的老法師們"後期任何一步都是有道理的,你確定你的感覺是有道理的?
在拉白色色階的時候,可以摁住ALT,這時候會出現蒙版,當你往右邊拉動滑塊的時候,出現的純白色區域就是告訴你,這裡太亮啦,,過曝啦!所以原則上,當出現一點點白色的時候,就不能再拉了。
拉黑色色階的時候也一樣。摁住ALT,在白色蒙版中出現的有色區域往往就是欠曝了的,所以原則上,出現了一點點有色區域的時候,就不要再加黑了。
再然後,也是很推薦大家做的一步,就是降低飽和度。如果你打算隨便五分鐘出片的話,就不要這一步了。如果你打算精修的話,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接下來的N步裡面我們需要在圖片中增加和改變很多顏色,所以降低飽和可以減少圖片本身色彩對我們要增加的顏色的幹擾,也就是說可以平衡原始色彩以便進一步後期。
完成白平衡以後,下一步就是調整曲線。
首先將暗部拉亮(很多)亮部壓暗。可能大多數人在修圖的時候都傾向於利用曲線提高反差,但是我在YouTube上看的幾乎所有的人像後期教程都有利用曲線降低反差的這一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根據他們的說法就是在視覺上提升圖片動態範圍。
換言之,這樣讓圖片最黑的地方不那麼黑,不管你怎麼調整其他的按鈕都不會出現非常黑的區域,即使是失去細節,也不會在視覺上有死黑感。
而我的理解是,不僅可以提高視覺動態範圍,也可以讓圖片的氛圍更好,在曲線上大幅度提高暗部也會產生「膠片感」和壓抑的感覺。
如果你是修一張小清新的照片就千萬別這麼調了,小清新需要的是較高的對比和銳利的細節,這樣比較壓抑的調法是不可取的。
但是這樣調整以後,整個畫面都灰濛濛的了,很不好看,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對曲線進一步加工。 如下圖所示,把整個畫面除了最亮的區域以外都壓暗,一方面提高對比度,另一方面讓原本亮的刺眼的地方也壓暗下來。
當然,我更建議的是,提高亮部和高光,壓暗暗部和陰影,這樣反差更大,只是我這張圖的情緒不需要高反差的效果。
好了,曲線調好了,相信每個第一次這麼做的人都會覺得很沮喪。因為原本通透的圖片突然變得灰濛濛不好看了。
但是這其實才是每一張好照片開始的第一步,因為你所要提升的反差並不是白色和黑色的反差,而是純白與純黑之間區域的反差。
反差是出效果最好的手段,那麼除了亮度的反差,我們還可以調整顏色反差。
這裡就要介紹下LR裡面很好用的色調分離工具,這個工具可以將畫面分為明暗兩個部分調整色彩,這個工具也是對整體氛圍效果比較明顯的。
一般比較保險的是冷暖色調對比,如果大家看過電影調色的話,不難發現,很多大片,都會在亮部加黃,暗部加藍。這樣可以讓畫面衝擊力更大,尤其是當陰影佔的面積較大的時候這種方式非常好用,如果有人看過海螺殼的片子的話,也不難發現,他的調色過程中,很喜歡在暗部加入大量的紅色洋紅,膠片感非常強,但是這種調色方法,,適合暗部區域較少的片子,因為如果紅色暗部在畫面中比例太大的話會讓畫面非常非常壓抑。
而我的這張片子,暗部其實佔的範圍很小,人物和背景的關係是, 背景亮襯託人物暗。這樣的反差關係用紅色暗部是很好的,但問題是,紅色似乎會打破整體冷色的基調,所以整體思路依然是暗部加藍。
下面圖中的調整方案為:
高光加入飽和度為7的黃(偏一點點紅)
陰影加入飽和度為11的藍
調好以上兩個以後, 感覺畫面整體氛圍還是不夠冷,所以將中間的滑塊向左邊移動,讓藍色的比重增加。
調完色調分離以後就是進一步調色了,打開HSL面板。
HSL就是代表了色相(H)、飽和度(S)、明度(L),這也是LR中很強大的一個工具,但是還是慎用吧,除非你調色大師。
LZ是個十足的調色渣,所以這裡就根據需求來做一個微調。首先,不想要太多綠色,綠色屬於比較活躍清爽的色彩,這裡還是黃一點好,所以飽和度上減少綠色增加黃色。
在明亮度裡面,降低綠色黃色這兩個原本在背景上佔得比重比較大的顏色可以讓背景的亮度不那麼刺眼。
不要覺得這裡調的少就以為了不用多調, LZ習慣在PS裡完成調色,所以這裡動作小,LR是用來打基礎的,但是如果你喜歡在LR裡調色的話,建議這裡多自己揣摩下。
為何這裡銳化變成小法了,因為就是不太喜歡LR裡面太粗暴的加清晰度和銳化的方式,但是不能否認的是,LR的清晰度和銳化工具很方便省事。
一般銳數量不要超過30,半徑不要太大,不然損失細節,細節保留可以稍微多一點,這裡因為主要銳化工作將在PS裡面做,所以就不做太大調整了。
注意,在銳化的過程中,點擊蒙版摁住ALT,這時候會顯示蒙版,亮的部分是被銳化的邊緣,蒙版數值越大,邊緣範圍越小,這裡因為摁住了ALT沒法不方便的截圖的原因,還沒調整完就截圖了。
最終的調整數值是蒙版+82(算是很高的值了)
調色銳化差不多了,就可以玩玄學了,這裡用到的是鏡頭暗角,因為相比LR另一個「裁剪後暗角」,鏡頭暗角相對溫和很多。
對待暗角其實還是要理性,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黑白不夠暗角來湊」這個嘲諷老法師的話,這裡並不是說不要暗角了,暗角對氛圍的提升,對主體的突出作用非常大。
那麼老法師的暗角是啥樣呢?
大概就是下圖這樣的吧,四個角妥妥的死黑一片,過渡非常不自然,這種重口味手機風格暗角當然會瞎了觀眾的眼睛。
所以在運用暗角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為啥要加暗角。這張圖的其實並不需要很強大的暗角突出主體。因為主體已經很突出了。
所以暗角是用來調整環境的明暗過渡的,那麼在調整的時候,不光要減少數量,而且要將中點往左滑動,以此增加羽化範圍,實際效果就是整張畫面從中心到四周形成了一個柔和的明暗過渡,而不是上圖那樣生硬的四個黑角。
這應該是整體調色的最後一步了,在增加和改變了顏色以後,回到基本面版,提高鮮豔度。鮮豔度可以讓整體顏色更飽和但是對膚色的影響很少,這是個很神奇的按鈕。但是建議放在調色最後一步來做,先把大方向定了,再來強化色彩。
如果我告訴你現在我們才開始修圖會不會挨打啊……
前面幾部都應該算是基礎調色吧,是為這個圖片精修打基礎的,像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完成基礎調色的前提下,將圖片畫質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對於任何一張圖片,在後期的時候都不能只看到妹子漂亮的臉蛋就行了。人像拍到一定數量的攝影都會修臉。要把圖片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在構圖的時候,看到的也不能是簡單的幾根線。圖片應該是用二維的方式表達立體空間,那麼表達的手段就是高光陰影以及色彩變化了。
長焦的優勢就是在於空間感很強,層次很強。這張圖片在完成調色以後一眼看過去就能發現分為四個部分。
F層是近景,是屬於焦內的。所以要提高清晰度對比度。讓它在畫面的前方凸現出來。
M層屬於背景,但是在圖片裡位於中間的位置,所以用M標註。這一層需要的是讓它和前後兩層分割開來,但是作為主體背景,又必須能和人物形成足夠的反差。
B層屬於遠景,是比較純粹的背景了。這一層需要進一步虛化,讓其和M層拉開距離。順便要弱化B和M之間的局部邊界來解決B層切頭的問題。
最後一個就是獨立在B層和M層之外的人物了。人物屬於F層。但是又不同於F層,所以單獨處理。
但是在展開之前,我們還需要做另一個分析。
並不僅僅是清晰度和虛化可以讓圖片層次更分明,色彩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增強空間感的方式。那麼環境中的色彩層次是怎樣的呢?
首先,最前面的色彩表現應該是最豐富的。越往後面色彩越清淡,並隨著距離的增加發生色彩的變化。這主要是空氣對顏色的過濾和折射導致的現象。
譬如說圖中的情況就是:
V層鮮豔,但是因為和人物處於同一層,明度應該和人物相協調。
B層明亮,這是光源主要照亮的位置,利用這個明亮的B層也可以讓人物從環境中凸顯出來。
D層較暗,因為那是一個距離人物大概有較大距離的樹林...虛的連他媽都不認識了對吧...但是由於光線在空氣中的散射,這一層的顏色會較淡,並呈現出洋紅和藍色的趨勢。
這一步調整就需要用到筆刷工具,但是建議大家在使用畫筆塗抹的時候,先將曝光度調到最暗或者最亮,這樣你就可以第一時間看清楚自己塗抹的範圍, 然後在塗抹結束之後再將其曝光恢復正常以進行其他調整。 當然,你也可以勾選左下角的顯示蒙版來達到這個效果。
首先進行調整的是V層(這裡就用圖片分析B的標註),在完成塗抹的時候注意不要塗抹到了妹紙身上。
塗抹完成後,開始調整參數,按照之前的分析,需要降低曝光,增加對比和色彩強度。
隨後進行的是B層的塗抹和調整。
B層增加曝光度,但同時減少高光和對比度,這樣可以減少其對人物主體的幹擾。
最後是進行D層的塗抹和調整。
注意這裡如果塗抹的時候影響到了頭髮,那麼可以對圖片進行放大以後,摁住ALT擦掉影響到人物的塗抹。
這裡增加藍色和洋紅,並且減少清晰度和進行模糊處理。
那麼環境的層次調整好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調整主體的層次咯。
在調整之前我們再來做一個光源分析。
因為圖片是在雨天拍攝,所以實際上光源的方向是從四面八方照過來的,主要光源是頭頂的天空。如黑色箭頭所示。
但是這樣的光線是最無聊也是最沒有層次的光線。所以我們需要在不改變大環境的前提下調整人物身上光影層次。不妨按照下圖黃色箭頭所給出的光源來繪製明暗變化。選擇這個方向的原因是,可以看到頭髮從該方向被照亮,這樣的方向不會讓整體光影看起來不和諧。
這裡建議在仔細觀察以後,將明暗分開兩次完成。首先我們來繪製暗部。
同樣是利用筆刷工具,將需要加強陰影的部分塗抹出來,然後略微降低曝光以及壓暗陰影。注意這種方法在使用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略微的降低曝光,主要是壓暗陰影。如果曝光降多了,可以看出很不和諧的黑影。
同理,塗抹出需要加強高光的區域進行曝光和高光的提亮。
處理前後來做個簡單的對比。
如果你覺得效果不明顯的話,不用擔心,因為這都是打基礎哦,在LR裡面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PS裡面進行強化。
接下來,就可以將圖片導入到PS了...
導入到PS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複製背景圖層,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這一步就是要增強明暗對比咯,有人覺得明暗對比拉拉曲線就好啦,不得不說,曲線非常非常強大,我曾有一張圖用了二三十個曲線圖層修出來,真的很強大,但是問題是,你確定曲線能夠準確的對局部做出調整麼?
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我在教程一開始就說了,不要在黑白兩個極端上做太多文章。所以,這裡一樣不能直接拉對比度或者曲線。
增強對比的方式有很多,這裡介紹一個很方便的,就是更改複製圖層的疊加方式,設定為柔光,這時候你會發現,圖片對比度和通透的感覺大大提升了,同時也出現了死黑和死白,這時候,你就需要雪人大法了,這個插件是從好朋友那裡薅來的,雖然網上可以下載,但我始終沒有找到地址。
點開雪人插件,請無視星軌,咱們又不是修星軌, (感謝業界良心半島雪人,這個強大的插件可以說不僅方便了大家修圖,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很多人對修圖的理解)
點擊蒙版,點擊播放鍵,然後就可以開始建立你想要的蒙版了。關於雪人灰度蒙版的用法大家可以參照雪人自己寫的教程哦(盜版的雪人教程就不要看了吧呵呵噠)
選中柔光圖層,然後點擊中2按鈕,這時候該圖層會出現一個將中間亮度區域顯示出來的蒙版,瞬間,死白死黑都不見了有木有!
而剛剛的柔光圖層所改變對比度的區域,主要都是中間亮度,這樣就保持了圖片本身的視覺動態範圍,也提升了質感。
如果你覺得對比強度太大了,適當降低該圖層的透明度即可。
前一步對質感的增強只是局限在明暗的調整上的,現在我們需要對色彩做出進一步調整。這裡就要用到可選顏色工具。
新人不要怕用這個工具,其效果還是很直觀的,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是由其他幾種顏色混合而成,所以你對一種顏色調節的時候,實際上可以對這種顏色所包含的三種顏色分別進行調節。
首先,我感覺圖片的膚色略有發青,而且妹紙的領結(還是小圍巾)的顏色原本作為一個亮點,也不夠突出,所以想讓紅色更為突出,那麼就稍微降低青色即可。
隨後調整黃色。
降低洋紅和青色,增加黃色,讓原本是黃色的區域更加突出。
同理,藍色較多的區域就是妹子身上的暗部了。這是我們在LR裡面就已經加藍了的區域,這裡可以進一步加藍,並且通過調節黑色選項讓藍色區域更暗。
接下來就是調節白色區域,白色集中在背景天空和頭髮頂上。這裡也需要更多的藍色,所以降低一點點黃。
最後一步調節黑色,這一步也能對圖片起到很大的作用。
黑色代表圖片黑色區域, 注意這並不是調節暗部,而是調節黑色,這個區域在圖片中的頭髮暗部和衣服陰影裡面,這個區域其實沒有什麼細節的,所以我的意圖是,加紅,增加膠片感。
青色和紅色對應,所以減少青色,洋紅和綠色對應,所以也減少一點,加一點綠色,然後再加點黃,就可以看見黑色部分隱隱約約發紅了吧。
除了顏色調整,我還想要讓圖片柔和一點,這裡就要用到擴散亮光這個濾鏡了。這個其實是將做柔光效果和雪人的灰度蒙版結合起來,做一個細節上的極其微弱的柔光。
首先Ctrl+Shift+Alt+E複製一個涵蓋所有圖層的單一圖層,然後在濾鏡庫裡找到擴散亮光,調整適度的參數,可以看到整張圖片高光部分開始發光了即可。
然後高斯模糊,不要太多,5左右即可。
模糊完成之後,建立對亮部建立蒙版。
這樣剛才的操作就更多的影響亮部了,但是因為雪人蒙版太犀利,亮部篩選的太精緻了,柔光效果會變成提亮效果,所以要對蒙版進行高斯模糊。
用液化工具對面部輪廓稍微修整,按照之前LR裡面畫身上高光陰影的方法對面部的明暗做出處理。
這裡主要提亮了以下幾個部位:眉骨、鼻梁、部分面頰;壓暗了幾個部位:下巴和脖子交界處、鼻梁下面的陰影。這樣可以讓五官看起來更立體...儘管人物的五官已經非常立體非常精緻了。
在面部處理的時候記住,高光意味著凸起,陰影意味著凹下去的地方,所以把握好這兩點,瘦臉也不再困難。在完成面部處理以後,用圖章消滅掉周圍礙眼的雜草就好啦。
我之所以不在LR裡面提高清晰度的原因就是,這一步我把它留到了最後來做,因為在PS裡面,我們對銳化範圍的把控更加全面。
首先,摁住Ctrl+Shift+Alt+E建立一個新圖層,摁住Ctrl+Shift+U將其轉換為黑白。然後打開濾鏡》其他》高反差保留。將半徑控制在4以內,點擊確定,然後在圖層中,將疊加模式改為柔光。
這時候整張圖片是不是都銳利起來了呢?然而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銳化的,這時候需要添加蒙版,用黑色的畫筆將不需要銳化的地方,比如說頭髮的邊緣啊衣服啊擦掉就好啦。
這裡LZ建立了兩個透明度為38%和100%的銳化圖層,因為感覺一個圖層銳化效果不夠明顯,但是依然要將不需要要銳化的區域分別擦除。
這樣,圖片就完成了,我們來做個最後的對比。
調整不需要太誇張,都是適度的調整即可,太誇張就容易老法師了。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在高光和陰影的極端上做文章,絕大多數強調畫面感的攝影都必須保證視覺動態範圍。人文紀實除外(強調故事性)。
此外,一張好照片,不一定要用到上面所有步驟,上面的步驟也肯定不會每一步都完美。即使是LZ在花費四個晚上寫完這個教程並初步修訂了兩遍之後,再讀一遍,我對這個教程的評價也就是「有可取之處」而絕對不會是「非常滿意」。所以當你修完圖了一定要想想,我的成品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沒有,那麼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沒做好,這才是從技術上找毛病的時候。
最後一點還是要嘮叨一下,慢工出細活,修圖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亂套預設(即使套預設,也要做出有針對性的修改)。
======================================
來源:POCO攝影社區 作者:Terry F
============================================
其它精華帖子請回復以下關鍵詞:
新手、火玫瑰、光影粒子、爆裂效果、多邊形、線框風格、圓點效果、雙重曝光、畫毛髮、畫蘋果、工具圖標、相機圖標、機器貓、火箭、星空、鉛筆、石頭、甜甜圈、盾牌、石頭、牛奶、小人國、水晶、手繪、漂浮、漫畫、波紋線、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