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畫虎類狗
【拼音】
huà hǔ lèi gǒu
【釋義】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成為笑柄。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解釋: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為別人所擔憂的(事情)而擔憂,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雖然也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天鵝不成功還可以像一隻野鴨。
【近義詞】
畫虎成狗 畫虎類犬 畫虎刻鵠 刻鵠成鶩 畫虎不成反類狗
【反義詞】
鬼斧神工 惟妙惟肖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名叫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徵西討,西破隴羌,南徵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
對自己的晚輩要求很嚴格,有一回馬援聽說侄兒馬嚴、馬敦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便寫信勸說侄兒。信中說:「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
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褵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刻鵠不成尚類鶩)哩。
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畫虎不成反類狗)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將下車(意指剛到任)就切齒恨他,州郡也都以此為言。我常為他感到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造句舉例】
他缺乏古代文學的修養,勉強作舊體詩,結果畫虎類狗,不倫不類。
要想學到人家的好處,必須仔細研究、揣摩,好的極力學習,不好的情願割愛,免得鬧出東施效顰,畫虎類犬的笑話來。
更多成語視頻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