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在大多數人眼中,李龜年或許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對他最深的印象也不過停留在杜甫的千古佳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裡。殊不知,作為一名樂師,他也曾擁有過少年時的驚豔才絕,名動長安。
但歷經安史之亂,此時的「江南」早已物是人非,只有風景依稀似舊年。那是一個暮春時節,杜甫流落至湖南潭州一帶。許是那天杜甫正忙著為家中的米糧發愁,或是正在為自家的茅屋尋找加固的工具。總之正是在這裡,杜甫突然遇到了李龜年。
在這樣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時代,異地的巷子,江南春色的一地風光裡,偶遇的舊友最能讓人緬懷過去,似乎眼前血淋淋的現實才是大夢一場。
開元初年,李龜年與兄弟兩人因創作的《渭川曲》,而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於他們演藝精湛,連王公貴人也經常請他們前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他們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模甚至超過了公侯王臣。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在杜甫眼中,無論是岐王這樣的王室貴胄,還是崔九這般的恩蔭官員,都對他讚不絕口,奉為上賓。
在那個朝氣蓬勃而又人才濟濟的開元時代,杜甫也尚是個初出茅廬的少年,沒有什麼國破山河在的家國憂思,也沒有什麼床頭屋漏無幹處的生活囧境。有的,只是對大唐盛世的迷戀與讚嘆。
或許他也曾看過李龜年的演唱,李龜年擅歌,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那少年在臺上且歌且奏,樂聲流轉之際,衣袂翻飛之間,是盛唐的另一種絕色。
都說盛世才有歌舞昇平,但是誰也沒有注意到,在臺下觥籌交錯的酒桌上,在紙醉金迷的盛世風華裡,暗藏著數不盡的危機。
天寶十四年,朝堂內有楊國忠為首的楊家外戚把持朝政,朝堂外則是安祿山大舉起兵,勢如破竹,一路攻破洛陽,來到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潼關。戰火紛飛,餓殍遍野,人人自危,血淋淋的現實終究打破了盛世的迷夢。
所謂的盛唐,只剩下遲暮的天子,無道的權臣,一時之間竟派不出可戰之將。於是不得不重新啟用身體病弱的邊關老將哥舒翰,令其率軍二十萬,鎮守潼關。
而玄宗卻決定攜貴妃出逃,帶著零零散散的朝堂隊伍,一路向西,將見證了大唐興衰的長安城就此拋下,也將李龜年和杜甫包括在內的長安百姓遠遠拋在了身後。
亂世之下,李龜年早已跌落神壇,誰也不知道他經歷了多少苦難,又是如何流落江南。那個在臺上衣袂翩翩,且歌且奏的意氣少年終究是不在了。而取而代之的,是個飽經風霜,靠賣唱勉強餬口的老人。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正是這樣的一個暮春時節,偶遇舊友,暖洋洋的春光撲灑在二人身上,過往的種種,那些盛世繁華,那些刀光劍影,那些艱難苦恨,似乎都化作了江南的落花,逐漸消逝在了風裡。
見到了老友,總歸是開心的。或許兩人會在就近的酒肆裡點上一壺常喝的酒,互相調侃調侃兩鬢的白髮,談起長安的舊事。酒意濃時,李龜年依舊會奏起熟悉的羯鼓,唱上一首《渭川曲》。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順著酒意揮筆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只當是隨曲助興。
時至今日,那些年歲裡的人與事終究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之中,鮮為人知。而此詩卻在後人的輾轉流傳中,造就了廣為傳頌的千古名篇。
關於作者
薛辭,在校大三女學生,喜愛歷史及古風~
關於小鹿
一枚在校大二女學生,普通卻想閃閃發光的姑娘,喜愛古風,熱愛生活!
QQ交流群:293601173
QQ寫作群:971896967
古風故事/詩詞/科普/文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