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91界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一部由多倫多華裔女導演石之予
指導創作的《包寶寶》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製作這部短片的導演Domee shi(石之予),是皮克斯動畫短片製作行業的首位華人導演,也是首位女導演。她出生於中國四川,在多倫多長大,在Sheridon college畢業,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迪士尼皮克斯電影公司,並跟自己作為華人移民的經歷,設計製作了《包》。
Domee Shi接受採訪說,「bao」作為影片的片名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包子的包,一個是寶寶的寶,一字雙關。這個影片的情節映射了自己成長的經歷,用了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故事作為靈感來源。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空巢老人獨自生活,渴望陪伴的現實。
她說,媽媽作為一代移民,有著非常辛苦非常孤獨的經歷,加上中國的家長本身就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保護,許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後也不肯放手,Domee Shi說,媽媽經常對她說「有時候,我真恨不得把你塞回我肚子裡去」。但是正因為如此,正說明了媽媽對孩子的愛之深,說明了親情是世間唯一無法被切斷的羈絆。
影片講述了一家移民到多倫多的中國人的故事。影片的開頭,媽媽用心包了包子,想陪爸爸一起吃一頓早飯,爸爸體會不到媽媽的用心,匆匆將包子狼吞虎咽的塞進嘴裡,拿起包包出門上班。
媽媽只能孤獨的一個人在家吃剩下的包子。結果吃著吃著,包子卻「活了」,變身一個包寶寶。
媽媽很開心,因為包寶寶可以作為自己的孩子,陪伴在自己身邊了。媽媽非常細心的照料著包寶寶,餵他吃肉餡,為他洗澡,為他量身高。。。包寶寶也非常開心的成長。
直到隨著時間的流逝,包寶寶長大了,也叛逆了,不滿於媽媽的過度保護,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想要和朋友出去玩,想要出去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媽媽給包寶寶買他最愛吃的小點心,他不吃。媽媽給包寶寶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飯菜,包寶寶去置之不理,跟朋友出去。媽媽很賭氣的將一桌飯菜自己吃光了。
包寶寶回家後,帶著一個陌生的女孩回家了。女孩給媽媽炫耀著手上的戒指,媽媽大吃一驚。包寶寶收拾好行李準備帶女友離開,準備跟女友重建一個新家,來跟媽媽道別。
媽媽卻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堵著門,拉住包寶寶不讓他走。
包寶寶執意要走,媽媽眼看快要拉不住他了,一氣之下,竟抓起包寶寶,一口吞進肚子裡。但媽媽也非常懊悔,倒在地板上失聲痛哭,回到房間裡也不停啜泣,夜不能眠。
直到後來,爸爸將媽媽的「真」兒子推進房間,媽媽才清醒過來,原來之前的故事都是根據自己和兒子之前的經歷而做的夢。兒子躊躇的做到母親的床上,母親一開始還在跟兒子賭氣,後來決定原諒他,母子倆像從前一樣,一起吃他們最喜歡的小點心。
影片的最後,媽媽,爸爸,兒子和女友一家四口圍在一張桌子上其樂融融的包包子。外國女友比中國兒子包的還好,媽媽也選擇尊重兒子的選擇,接受了外國女友,一家人相處的非常和睦。
贏得奧斯卡的華裔不止一位!
除了石之予,
45歲的美國華裔探險家、
被稱為「懸崖上的攝影師」的金國威(Jimmy Chin)
與伊莉莎白·柴·瓦薩赫伊(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
執導、製作的《徒手攀巖》
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用100分鐘濃縮了
Alex Honnold無保護徒手攀巖的登頂之旅。
因其攀巖過程險象環生、視覺效果緊扣心弦
並體現出突破人類極限的勇氣和決心,
有評論稱之為年度「最恐怖、最震撼的紀錄片」!
但是對於這一屆奧斯卡
不少業界人士也表示失望
因為參賽的電影好片子真的不算多
比去年群雄逐鹿的感覺差了不少
讓我們依次來看看這些電影吧~
最佳影片
《綠皮書》(獲獎)
《羅馬》
《一個明星的誕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
《黑豹》
《寵兒》
《副總統》
《黑色黨徒》
說這屆奧斯卡很爛,不是我想攻擊最佳影片。因為最佳影片就我看來是實至名歸的,它以一個黑人音樂家的小視角,通過和一個白人司機的衝突,演活了整個歷史事件下黑人所遭受的歧視的故事。從一開始我就認為《綠皮書》會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而說「爛」的原因,第一,是我覺得爭奪最佳影片的電影中,只有《綠皮書》與《波西米亞狂想曲》有資格競爭。真的是好片子也沒多好,全靠同行幫忙襯託了……第二,是現在的奪冠熱門必須是完全的政治正確,這讓奧斯卡走向了一個死胡同,黑人,同性,女性主角,邊緣群體,美蘇問題等等,既然是這樣,那寫出一部能衝擊奧斯卡的電影劇本也沒那麼難了。可是大家為了大獎都像沒頭蒼蠅一樣追趕著「規則」,誰又去打破規則呢?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羅馬》(獲獎)
歐格斯·蘭斯莫斯 《寵兒》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 《冷戰》
亞當·麥凱 《副總統》
斯派克·李 《黑色黨徒》
我心目中的最佳導演也就在阿方索·卡隆和《寵兒》的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 之間。但是可能是我更偏愛歐格斯一點吧,畢竟他的《狗牙》《龍蝦》都是我超級偏愛的腦洞大開的電影。而不像鬼才導演的跳脫,阿方索的掌鏡沉穩大氣,散文敘事的節奏感也拿捏的很好。所有的炫技不如情感力度的表達,這就是他拿獎的原因吧。
最佳男主角
拉米·馬雷克 《波西米亞狂想曲》(獲獎)
布萊德利·庫珀 《一個明星的誕生》
克裡斯蒂安·貝爾 《副總統》
威廉·達福 《永恆之門》
維果·莫騰森 《綠皮書》
大家都在為拉米馬雷克感到高興,因為確實實至名歸。拉米演活了The Queen的靈魂,主場弗雷迪,而且他的感染力感動了無數人,包括嚴苛的皇后樂隊的粉絲。當然,我認為有資格衝擊最佳男主獎項的也只有他和主演《副總統》的克裡斯蒂安貝爾而已。只可惜貝爾再牛也帶不動一部不倫不類的電影,所以最佳男主自然也不會是他。
最佳女主角
奧利維婭·科爾曼 《寵兒》(獲獎)
雅利扎·阿巴裡西奧 《羅馬》
Lady Gaga 《一個明星的誕生》
格倫·克洛斯 《賢妻》
梅麗莎·麥卡西 《你能原諒我嗎?》
人人都說最佳女主爆冷,再怎樣,也該是主演《賢妻》的格倫·克洛斯拿獎吧?當然,我並沒有說格倫的表演不夠資格,但奧利維婭·科爾曼表演的昏庸懦弱的女王,一個愚蠢荒誕的角色,肥胖醜陋滿地打滾,你還是能在她身上看到她的愛,她的難過,她的情慾和天真,真的難得。可以說她的演出奠定了電影的質感,加上石頭姐和蕾切爾薇茲的給力襯託,讓整部劇荒誕中帶著刺激,緊張又好笑,這就是它的厲害之處。
最佳男配角
馬赫沙拉·阿里 《綠皮書》(獲獎)
山姆·艾裡奧特 《一個明星的誕生》
理察·E·格蘭特 《你能原諒我嗎?》
山姆·洛克威爾 《副總統》
亞當·德賴弗 《黑色黨徒》
最佳女配角
雷吉娜·金 《假若比爾街能說話》 (獲獎)
瑪麗娜·德·塔維拉 《羅馬》
艾瑪·斯通 《寵兒》
蕾切爾·薇茲 《寵兒》
艾米·亞當斯 《副總統》
最佳原創劇本
《綠皮書》 尼克·瓦萊隆加 / 彼得·法雷裡 / 布萊恩·海耶斯·庫瑞(獲獎)
《羅馬》 阿方索·卡隆
《寵兒》 託尼·麥克納馬拉 / 德博拉·戴維斯
《副總統》 亞當·麥凱
《第一歸正會》 保羅·施拉德
綠皮書真是給力,也算是我心目中的實至名歸了。我心目中的排名就是上述電影排列順序的排名,羅馬贏在樸實真實,寵兒贏在跳脫出奇,但第一歸正會為什麼也能上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黑色黨徒》 查利·瓦赫特爾 / 斯派克·李 / 凱文·威爾默特 / 大衛·拉比諾維茨(獲獎)
《一個明星的誕生》 艾瑞克·羅斯 / 威爾·法特斯 / 布萊德利·庫珀
《你能原諒我嗎?》 妮可·哈羅芬瑟 / 傑夫·惠蒂
《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伊桑·科恩 / 喬爾·科恩
《假若比爾街能說話》 巴裡·詹金斯
相比黑色黨徒,我更喜歡《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每個小故事都在有趣的外表下一點點滲透出真實殘忍的內核。節奏感完美,劇情點到為止但是又讓人內心波濤洶湧。唉,實在不懂黑色黨徒有什麼好看的。
最佳外語片
《羅馬》 (獲獎)
《無主之作》
《冷戰》
《小偷家族》
《迦百農》
最佳動畫長片
《蜘蛛俠:平行宇宙》 (獲獎)
《無敵破壞王2:大鬧網際網路》
《超人總動員2》
《犬之島》
《未來的未來》
最佳紀錄長片
《徒手攀巖》 (獲獎)
《黑爾郡的日與夜》
《滑板少年》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恐怖分子的孩子》
最佳攝影
《羅馬》 阿方索·卡隆(獲獎)
《一個明星的誕生》 馬修·利巴提克
《寵兒》 羅比·瑞恩
《無主之作》 凱萊布·德夏奈爾
《冷戰》 盧卡斯·扎爾
最佳剪輯
《波西米亞狂想曲》 約翰·奧特曼(獲獎)
《寵兒》 歐格斯·馬夫羅薩裡迪斯
《副總統》 漢克·科溫
《綠皮書》 派屈克·J·多恩·維託
《黑色黨徒》 巴裡·亞歷山大·布朗
最佳視覺效果
《登月第一人》 伊恩·亨特 / 保羅·蘭伯特 / 詹姆斯·D·施瓦姆 / 特裡斯坦·邁爾斯(獲獎)
《頭號玩家》 格拉迪·科菲 / 馬修·E·巴特勒 / 羅傑·蓋耶特 / 大衛·謝克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 拉塞爾·厄爾 / 凱利·波特 / 丹·德裡伍 / 丹尼爾·薩迪克
《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 尼爾·斯坎倫 / 派屈克·圖巴赫 / 多米尼克·多伊 / 羅布·布雷多
《克里斯多福·羅賓》 西奧·瓊斯 / 克裡斯·勞倫斯 / 克裡斯·考博德 / 邁克·伊姆斯
最佳音響效果
《波西米亞狂想曲》 保羅·馬瑟 / 蒂姆·卡弗金 / 約翰·卡薩利(獲獎)
《羅馬》 斯吉普·裡埃弗塞 / 克雷格·亨伊恩 / 喬斯·安東尼奧·加西亞
《登月第一人》 瑪麗·H·埃利斯 / 弗蘭克·A·蒙塔諾 / 李愛林 / 喬恩·泰勒
《一個明星的誕生》 傑森·魯德 / 史蒂文·莫羅 / 湯姆·歐扎尼奇 / 迪恩·A·祖潘西奇
《黑豹》 布蘭登·普羅克特 / 史蒂夫·博得德克 / 彼得·J·戴夫林
最佳音效剪輯
《波西米亞狂想曲》妮娜·哈特斯通 / 約翰·沃赫斯特(獲獎)
《羅馬 》塞爾吉奧·迪亞茲 / 斯吉普·裡埃弗塞
《登月第一人》米爾德裡德·亞特勞 / 李愛林
《黑豹》 史蒂夫·博得德克 / 班傑明·A·貝爾特
《寂靜之地》 埃裡克·阿達爾 / 伊桑·范德萊恩
最佳藝術指導
《黑豹》 傑·哈特 / 漢娜·比奇勒(獲獎)
《羅馬》 尤吉尼奧·卡巴萊羅 / 芭芭拉·恩裡克斯
《登月第一人》 內森·克勞利 / 凱茜·盧卡斯
《歡樂滿人間2》戈登·西姆 / 約翰·邁爾
《寵兒 》菲奧娜·克隆比 / 愛麗絲·菲爾頓
最佳服裝設計
《黑豹》 露絲·E·卡特(獲獎)
《瑪麗女王》 亞歷山德拉·拜恩
《歡樂滿人間2》 桑迪·鮑威爾
《寵兒》 桑迪·鮑威爾
《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瑪麗·索弗瑞斯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副總統》 格雷格·卡農 / 凱特·比斯科 / 帕特麗夏·德哈尼(獲獎)
《瑪麗女王 》馬克·皮爾徹 / 傑西卡·布魯克斯 / 珍妮·希爾科爾
《邊境》 戈蘭·倫斯特羅姆 / 帕梅拉·戈達默爾
最佳原創配樂
《黑豹 》路德維格·戈蘭松(獲獎)
《歡樂滿人間2 》馬克·夏曼
《犬之島》 亞歷山大·德斯普拉
《假若比爾街能說話》尼古拉斯·布裡特爾
《黑色黨徒》 泰倫斯·布蘭查德
最佳原創歌曲
《一個明星的誕生》 Lady Gaga / 安東尼·羅索曼多 / 馬克·容森 / 安德魯·懷亞特(獲獎)
《黑豹》 Sounwave / 肯德裡克·拉馬爾 / 安東尼·蒂菲斯 / SZA
《歡樂滿人間2》 斯科特·維特曼 / 馬克·夏曼
《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戴維·羅林斯 / 吉莉恩·韋爾奇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 戴安·沃倫
最佳動畫短片
《包寶寶》 (獲獎)
《衝破天際》
《周末》
《午後時光》
《動物行為》
最佳真人短片
《皮膚》(獲獎)
《瑪格麗塔的情人》
《困獸》
《母親》
《羈押》
最佳紀錄短片
《月事革命》(獲獎)
《美國納粹之夜》
《生命終局》
《生命之舟》
《害群之馬》
終身成就獎
拉羅·斯齊弗林 (獲獎)
馬文·萊維 (獲獎)
西西莉·泰森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