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的秦嶺腳下,陽光明媚,是最近一段時間難的的一個好天氣。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蛤蟆灘200餘畝稻田金燦燦鋪滿田野,由華商傳媒集團旗下華商報、華商網、二三裡資訊聯合林間山莊共同主辦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為主題的農耕體現活動正在進行,十裡蛤蟆灘時隔三十餘年再次瀰漫著稻香,有豐收的喜悅,而大人和孩子們揮鐮割稻、腳踏打穀揮灑汗水,也讓在場所有人更加深刻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割水稻、地頭長桌宴 200餘人感受豐收喜悅體驗農耕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為了讓大家形成節約糧食的習慣,8月13日起,華商報策劃了一系列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為主題的宣傳報導,同時向全社會徵集中小學生個人或者以家庭為單位參加一日農耕體驗活動,希望通過實際體驗
幹農活的過程,感受農活艱辛,讓孩子們領悟粒粒皆辛苦,節約糧食,要從小做起、要從我做起。
在徵集過程中,由於今年降水較多以及農作物成熟期等問題的影響,所以活動在深秋時節進行。而此次的割水稻農耕體驗活動也得到了西安市長安區農業農業局、長安區文旅局、王曲街道等部門的大力支持。
11月1日上午10時許,活動啟動儀式在秦嶺山腳下的稻田裡舉行,出了報名參與活動的家庭外,還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聞訊趕來,現場有200餘名參與者圍坐在稻田邊,聆聽由陝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等學者給大家介紹蛤蟆灘、柳青文化、水稻發展等內容,同時現場還穿插有古箏等樂器表演。
上午11時許,水稻開鐮活動正式開始。在地頭已經收割後的空地上,30多組家庭走進稻田,觀摩學習了當地農民手把手示範後,開始躍躍欲試自己揮動鐮刀。大部分孩子在看過村民的正確示範後,便在家長的叮囑下,馬上自己動手,很輕鬆就將一把水稻放倒,然後學著樣子斜著擺放堆成剁。
天公作美,陽光下的水稻更加燦爛,現場還有不少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坐在田壟上開始寫生。而稻田邊溝渠也聚攏了一堆人,活動方特意投放了不少魚,孩子們在閒暇休息時也可以感受抓魚的快樂。
中午12時許,連片稻田間的通道上,已經擺放好了長約30米的木條桌和木板凳,上面擺放著田野間花草製作的花藝作品,接著便擺上了六道農家小菜。
林間山莊負責人高濤介紹,他就是本地人,從小陪著大人幹農活時,尤其是農忙時,為了搶收莊稼,總是在家裡做好飯送到地裡,而現場擺設條桌和農家小菜也是對兒時的一種回憶,「我們今天就有一道菜叫大豐收,就是蒸紅薯、玉米、土豆大拼盤,還有我們提前收割稻子熬出來的白米粥。」高濤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許多,通過體驗幹農活可以讓大家更能懂得糧食來之不易,也能更加珍惜糧食。
全家三代齊出動 老少5口參加農耕活動
姚怡春今年7歲,在西安黃河小學上二年級,幹起農活來也是有模有樣。姚怡春割水稻時,爺爺姚先生在旁邊給她進行技術指導,爺孫倆的對話逗笑了旁人。割了幾分鐘,看著一望無垠的稻田,姚怡春有點不耐煩,問爺爺:「還有這麼多,要割到啥時候啊?人為什麼要種這麼多莊稼啊?」爺爺說:「你割的這些,還不夠一頓飯吃的量,你愛吃飯嗎?」「我吃飯吃得可好了,我愛米飯,我繼續割!」姚怡春搶著回答。
「我太開心了,從來都沒有見過農田。割水稻很好玩,以後還想參加,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姚怡春一邊割水稻一邊對記者說,父母給她報了很多課外輔導班,都沒有幹農活有意思,這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陪她一起來了,希望以後還能參加類似的活動,更希望媽媽多給她報名參加,就再也不用去上輔導班了。
65歲的姚先生是華商報的忠實讀者,「這個農耕活動很好,但現在看報的主要是老年人,很多年輕的家長不知道有這個活動。我在報紙上看到後,就趕緊給孩子們說,給小孫女報名了。」姚先生說,孫女平時要上很多學習班,有英語、圍棋、書法等,但沒有一個是能讓孩子親近大自然的。之前姚怡春對水稻、小麥這些農作物沒有概念,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農活怎麼幹,還認識了水稻,知道這就是平時吃的米飯,讓孩子對節約有了直接的思考,「感謝華商報組織的這次活動,讓我的小孫女上了一堂很好的農耕體驗課,知道了大米怎樣來的,對孩子來講,非常有意義。」
孩子:愛吃白米飯 喜歡幹農活
李家浩是西安郭杜大學城學校(西北大學附中南校區)八年級學生,拿上鐮刀才15分鐘,就已經熟練掌握了割水稻的技巧,動作麻利,他還熱情地給記者傳授經驗,「拿著鐮刀要從根部斜著往上割,這樣就很快,斜著一划一把就都割下來了,還省勁兒。」李家浩說,自己也是第一次幹農活,收割水稻雖然不累,但剛勞作十來分鐘就覺得「腰疼」,可見沒粒糧食到餐桌上都不容易。
趙歆辰剛滿5歲,年齡小力氣可不小,推著獨輪車,車上放著稻子,和爸爸一起向前推。趙先生說,這次活動不虛此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意識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培養,「孩子小無法割水稻,但可以推車子,以前人們都是用這種車將割好的水稻運出去。」推完獨輪車後,趙歆辰戴著比自己大好多的草帽,在田地邊「春種秋收」的展板旁,和爸爸一起提著土雞蛋拍照。
考慮到現在大都是機械化操作,所以現場還專門找來了兩臺傳統的腳踏式打穀機,不少人很好奇地稻穗伸進去,腳踏踏板,稻粒便脫落下來掉在穀倉裡。
「你要抓緊水稻的杆,腳踩著下面讓機器運作起來,從上往下打稻穗。」張女士給9歲的兒子耐心教著。「我第一次見這個機器,在學校和書本上都沒見過,感覺很新奇。」張女士的兒子說,剛開始以為水稻割下來就能吃了,體驗了才知道,後面還有打穗等環節,經過多道工序才能變成大米進入超市,買回家還要再蒸成米飯才能吃,「我家出去吃飯都是光碟行動,不浪費。」
幹完農活,在長桌宴上,涼拌牛肉、蒸碗、烤土豆、蒸紅薯、煮毛豆,還有大米粥,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大米粥用的食材就是孩子們農耕田地裡的水稻。「這粥是我剛才割下來的這些水稻做成的。」9歲的張曉亮給記者說,以後吃飯再也不剩飯了,收糧食太不容易,雖然很快樂,但一棵水稻上只有那麼少的米,好多水稻才夠一個人吃一頓飯。
家長:農耕活動讓孩子學會珍惜盤中餐
李先生這次是和朋友一起報名,帶孩子們來參加農耕活動的。「孩子們平時主要是學習,今年疫情之後也一直沒太出門,這次剛好趁著這個機會帶孩子出來走走。」李先生說,剛開始還是朋友看到了華商報的農耕活動,推薦給自己,兩人便都給孩子報了名。
劉先生說,暑假期間報的名,開學後孩子課業繁忙,記者通知活動時間後,專門調開了周日的課程,「這兩個月孩子一直問我,啥時候可以去農耕,給他報名之後他自己就很惦記,很感興趣。我今天就告訴他,沒拿過鐮刀,沒割過水稻,不算小男子漢。孩子上手快,玩得很開心,還挺好。」劉先生說,華商報的農耕活動很有意義,現在的城裡的孩子們都沒去過農村,更沒下地幹活過,也不知道農作物是怎樣生長出來的,小麥韭菜不分,水稻高粱不分,對糧食的來之不易沒有切實感受。這次組織孩子們來,既有體驗,也有收穫,周末圓滿。
活動結束後,張女士說,感謝華商報組織的完美農耕活動,孩子們非常開心的體驗了秋收的喜悅,學習了農具的使用,生活中會更加珍惜盤中餐,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創業史》誕生的地方又一次踏上了鄉村振興新徵程
據了解,水稻田所在地旁邊就是長安區皇甫村,也是著名作家柳青曾生活和創作的地方。陝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執行會長董穎夫介紹,1952年柳青落戶皇甫村,在十裡蛤蟆灘對當地的農村生活進行了深入了解與觀察,自己也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田間生產中,在1959年發表了《創業史》,這本書以皇甫村為縮影,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的普遍現狀以及建設情況。
「這裡的水稻種植中斷了30年左右,去年開始恢復水稻種植,重新還原了上世紀50年代當地種植稻田的場景,也讓很多老一輩的村民再次體會到收割水稻的喜悅。」董穎夫說,過去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當地生態環境被破壞,導致地下水等水資源缺失,所以不再適宜種水稻。「近幾年提倡科學發展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地下水、水渠都已漸漸恢復,水條件變好後,這才重新開始種植水稻。」
董穎夫說,現在水稻種植已不再是傳統的農業種植,合理利用地理、空間等條件,跟都市農業結合,打造新模式的科學種田方法。除了傳統的耕種,還增加了體驗農村生活、旅遊休閒娛樂等模式,向更高、更優質量的鄉村農業方向發展,這樣也能帶動當地農民的收入,「在《創業史》誕生的地方發展新農村的新農業,也就說明又一次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華商報記者 佘欣 田睿/文 強軍/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節約農活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