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荃分享燒街衣文化,親手寫書法做紙紮祭品

2021-03-01 娛刺撈飯

8月30日,藝人汪明荃年紀雖已年過七旬,但是她一直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喜歡學習年輕人的潮流和想法,不僅穿著時尚,而且也非常喜歡在社交平臺上與大家一起互動,十分親切,雖然她喜歡新潮的東西,但是她也非常熱愛傳統的文化。

除了醉心粵劇之外,她還開始學習中國的書法,為了讓書法更加精進還特意報了書法班學習,可見她是真的發自內心的熱愛,雖然才學習不久,但是寫出來的字已經有模有樣了,最近她為了出街燒街衣一直在練習篆書的「善」字。

這些點點滴滴汪明荃也分享在社交平臺上,而且還留言給大家解釋燒街衣的文化稱:「在農曆七月初一到十四日是燒街衣最好的日子,普羅大眾為了能夠行善積德,所以會準備很多紙紮物品在路邊祭拜,這些相當於是做慈善。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會知道這些習俗了,汪明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些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除此之外,她還曬出了多張照片,照片中的她穿著一雙拖鞋,留著一頭烏黑的短髮,臉上戴著一幅眼鏡,看起來非常慈祥友善。

照片中不僅有她與工人們一起準備各種紙祭品和紅蠟燭,還有她在路邊燒街衣的畫面,她把所有紙祭品都整齊的擺放在路邊,她手裡拿著一捆紙紮品正在燃燒,可以明顯看到路邊都上滿了香,看來這個習俗在那邊還是非常常見的。

很多網友看到這則動態之後都忍不住驚嘆,紛紛留言誇讚汪明荃,連藝人陳自瑤也在留言區誇讚稱她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香港盂蘭節】燒街衣、神功戲、派米、搶孤,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民眾又認為除了在「盂蘭勝會」法場的鬼魂外,仍有一些孤魂野鬼流連在街上,基於善心,便會在路邊「燒街衣」。鬼節街衣包一般來說,香燭紙紮鋪都有售‍「鬼節街衣包」,裡面包含:觀音衣、幽衣幽祿、溪錢、金銀、元寶、冥紙、紙硬幣、七色衣(厚與薄兩款,相傳是為冬夏兩季衣裳的布料
  • 玩燒衣實辱警 黃大仙近百人滋擾紀隊宿舍
    搞事分子千方百計不讓港人過太平日子,在連場暴亂暫時平息之際,有數十名搞事分子,昨晚(8月9日)在沙田和黃大仙上演「燒街衣晚會」鬧劇
  • 千年紙紮千年匠
    嶽陽民俗風情中歷來重儀禮、重形式,有民俗藝術生存的深厚土壤,紙紮工藝也因此得以千年傳承下來。而平江的紙紮,更是原汁原味地承襲了南國紙紮藝術風格,具有強烈的巫楚文化特色。 一 扎匠,雖是民間工匠中的一種,在「九流十藝」中並未排上名。所謂「十藝」,是指金銀、銅、鐵、錫、篾、木、石、鋸(界山)、縫(裁縫)、泥(泥水匠)十種工匠。
  • 覺得紙紮詭異嗎?臺灣小清新紙紮了解一下
    清明節,又到了慎終追遠的時分本來是想做個清明節慎終追遠提倡傳統文化民族有力量國家有希望的選題,後來想想我不能違背我的邪淫良心,於是選了一個比較驚悚的角度,傳統民間祭祀都會用到的」紙紮」入手,來看看紙紮產業的最新發展。
  • 莊思敏7月鬼節掃購大量紙紮祭品,聞楊明酒駕官司默不作聲
    日前,港媒發現莊思敏在香港筲箕灣東大街一間紙紮鋪買了大批物品。當天下午5點左右,莊思敏乘坐七人車抵達紙紮店鋪門口,為即將到來的中元節做準備。她穿的這件巴寶莉紅T恤,是在1個多月前購買,還故意買大碼,讓自己看上去更瘦一些。不過,這次她穿上紅衣略施脂粉,雖然戴著口罩,但仍難掩倦容。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對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而言,紙紮祭品的功能即在於此,透過火化傳遞給逝者,可以確保他們在陰間仍享有舒適的物質生活。此次《極樂天堂》展覽從紙紮祭品的製作技術,到紙張象徵的意義,探討這種文化傳統的根源,並展現其在當代的變化,從而向這些神秘而詩意的作品致敬。
  • 地方民俗文化:府谷的紙火(紙紮)
    地方民俗文化:府谷的紙火(紙紮)紙匠張喜斌[1]口述 張永華整理紙火即陰宅,是根據亡人的身份,生前生活的富裕程度,或者孝子、女的身份、家境情況來確定的。它分鬥庫和實物配件兩類。分述如下。一、鬥庫:(一)半院鬥庫。半院鬥庫又稱跳崖鬥庫。只有一至三間普通房子,屋內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齊全,是普通人最低的生活條件。
  • 紙紮:關於紙紮的一些文化,你了解嗎?外國人為啥把它搬去展覽館
    姥爺出殯那天,我也在場,棺材埋進墳裡之後,舅舅們便開始燃燒花圈和紙紮,拉了滿滿一車的花圈紙紮,齊齊得堆在墳前,一把火便讓它們化為了灰燼。紙紮釋義對於農村人而言,紙紮二字並不陌生,村裡的老人去世,後輩們都會購買紙紮,給逝者燒去。
  • 圈中書法愛好者:張國強即席揮毫 汪明荃羅家英從零開始學書法
    日前正在為新劇《超能使者》開工的張國強,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段影片,片中的他即席揮毫,用毛筆寫字,字體非常秀麗。網民紛紛贊他能寫得一手好字,而陳山聰及馮盈盈等都留言贊好。他在社交平臺留言:「袁叔喜歡傳統文化,菜單用列印雖快捷方便,但手寫是有其個性和特質,字不算好,但有生命力和滿足感,也令飯堂增添一點文化氣息,人生在於懂得生活習慣和選擇。」不少網民留言大讚他的字體:「KK,你手字好靚」、「寫得好」、「好手筆」等,陳山聰則贊:「勁喔」,而張國強逐一回復表謝意。
  • 林曦《書法課》:給現在開始寫書法的你
    林曦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她創辦了暄桐教室,開始教授零基礎成年人深入書法與傳統,課程包括書法、繪畫、中醫、靜坐、經典閱讀等內容,為許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同好提供了系統學習和實踐的可能。近日,林曦攜新作《書法課》在京舉辦線下分享。
  • 黎小田設靈,有心人代張國榮送花圈致哀,紙紮祭品還有麻將和鋼琴
    黎小田靈堂上的橫匾寫上「儂本多情」,下方放置了黎小田身穿白西裝、單手託眼鏡微笑的照片,以百合花圍繞點綴。遺照前方,則擺放了兒子黎兆斌及兒媳林寄韻的花圈,黎兆斌與太太於下午3點多到達會場,隨即步入堂內瞻仰遺容及打點。另外,堂內還有一個以黑框寫上署名張國榮的花圈,寫道「黎小田老師冥鑑,恩重如山」。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不能做什麼事 鬼節禁忌是真的嗎幾點不能出門
    燒街衣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裹腹。做茄餅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不過,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饞。
  • 在陰間內卷,什麼也卷不過紙紮
    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祭品店裡的新冠疫苗、紅外測溫器、消毒酒精、口罩等全套紙紮防疫用品不愁沒有銷路。如果說以上的例子還可以用老外不了解中國文化而出現的巧合,那麼中國紙紮在國外開展覽的盛況,就說明老外是真的毫無芥蒂地喜歡紙紮文化。
  • 紙紮劏房大屋現身香港清明節市場 供先人收租用
    【解說】清明節將至,不少孝子賢孫開始張羅祭品,準備掃墓。香港祭祀物市場湧現出不少潮流紙紮品。當地時間4月4日,位於西營盤的一間名為俊城行的紙紮行在香港率先推出了劏房大屋紙紮品,外觀形似一幢高級別墅,門口有院子和保安,每層樓分割成5至7間套房,每間房都有窗戶和空調,大屋還配有「房產證」,寫明了房屋面積。店鋪老闆杜千送表示,新款劏房大屋產品是從內地引進,推出的目的並非是要讓先人住劏房,而是想讓先人在陰間收取租金,豐衣足食。
  • 你了解紙紮嗎?這件民俗中的神器亮瞎了老外的眼睛
    (港片裡的紙人)在民間,紙紮又被稱為糊紙、扎紙、扎紙馬等,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奇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堪稱民俗藝術。(慈禧去世後所扎紙兵馬)千百年來,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我們中華兒女正是藉助這種奇特民俗藝術形式寄託了對祖先的深深懷念和感恩。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當每個外國人知道這座精美的紙屋最後要被燒掉,都覺得很可惜。老闆張徐沛覺得紙紮燒起來才是最好看的。只有看到那團火在燒,人們才覺得心願了了,才真正得到安慰。以前接到外地的生意時,他要跟店裡幾個師父,帶著剪刀尺子這些工具、還有色紙冥紙等材料去到客人家幹活,行內話叫「出莊」。吃住都在那裡,動則一兩個月,最快也要兩三天。
  • 羅霈穎60歲冥誕趴後,好友又訂製了豪華紙紮別墅,燒上億紙錢拜祭
    8月13日是羅霈穎設靈第六日,前來弔唁的親友絡繹不絕,摯友于美人已到場數日,今天她給羅霈穎準備了大量祭品。于美人親自給羅霈穎設計了紙紮屋,是一棟兩層豪宅,裡面有管家、女僕、傭人、豪車等等,她還做了一個紙紮人形,讓羅霈穎坐在後院,欣賞院前的草地,等裝上電池後,還能發出暖鵝黃燈光,讓羅霈穎感受溫暖,不至於太寂寞。採訪中,于美人表示,昨天已給羅霈穎燒了上億紙鈔,今天她又帶了臺幣、人民幣和美元,笑稱這些都是億元起跳。
  • 閩臺知識局丨中元節話紙紮
    紙紮是非常講究技術的工藝,和雕刻、編織、燒陶等傳統工藝的製造過程同樣耗時費力,它是利用竹篾的柔軟度與韌性,以棉紙條或玻璃紙條等扎綁出骨架,然後運用糊、繪、剪、折、雕、塑、寫等等功夫,加以整修、裝飾,形成一件擬真的立體藝術品。由於紙紮是用於焚燒的供奉用品,其生命歷程非常短暫,所以被學者戲稱為「短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