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瑞寧編輯 | 張慧1
加油站老闆甄榮的苦悶終於緩解了一些。
「昨天,加油站的汽油銷售量開始上升了。」2月23日,甄榮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春節到2月中旬,他的加油站汽油日銷量只有節前的20%,甚至一度下降到10%,最近兩天,銷售量恢復到了節前的30%。
在山西太原,甄榮經營著五家民營加油站。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各地交通管制嚴格、民眾外出減少,他的加油站門可羅雀。
甄榮只能宅在家裡,一邊關注疫情進展,一邊關注交通情況。
2月24日,交通運輸部消息稱,截至2月23日,27個省份有序恢復省際省內客運班線或包車運行。累計有110個地級市、137個縣級市恢復地面公交運營。全國67.8%的城市持續全面提供地面公交服務。
對甄榮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籠罩在心裡近一個月的陰霾開始逐漸褪去。
驟降的銷量和開工率
受到疫情衝擊的,不僅是民營加油站,還包括國有石油公司。
「今年1月,中石油成品油銷量同比下降了18%。1月25-30日,成品油平均每天銷量比月計劃低58%,比24日銷售量降低近60%。」2月20日,在cippe振威國際石油展舉辦的「非常時期·非常道系列在線直播會議」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政策研究室戰略與政策處處長唐廷川表示。
中國最大成品油銷售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曾發布消息稱,1月公司成品油經營量1403萬噸,同比下降12.7%。
受疫情影響,國際油價曾在短期內暴跌。2月10日,布倫特和WTI油價跌至近一年來新低,分別報收於53.27美元/桶和49.57美元/桶,較1月6日高點分別下跌22.7%、21.7%。
國內成品油銷售價格因此下跌。2月至今,國內汽柴油零售價已經歷兩次下調。「兩連跌」後,今年汽油價格累計下跌835元/噸,柴油價格下跌805元/噸。
成品油批發價格也不例外。據金聯創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0#柴油批發均價為6245元/噸,環比跌幅為6.71%;92#批發均價為6333元/噸,環比跌幅為7.07%;95#批發均價為6671元/噸,環比跌幅為6.79%。
天然氣消費也受到影響,庫存量不斷升高。據唐廷川介紹,受工業用戶停工影響,1月25日到1月30日,中石油平均每天的天然氣銷量比計劃低了4000萬-5000萬立方米,預計工業用戶復工前銷量將維持目前水平。
同期,中石油天然氣管網管存比目標管存高0.6億立方米;LNG接收站氣化量由5000萬立方米/日降至1600萬立方米/日左右。
天然氣價格因此下挫嚴重。據卓創資訊統計,截至2月18日,中國LNG出廠均價為3375.79元/噸,同比下跌22.59%,部分地市省網價格下調10%。
LNG現貨到岸創下歷史新低。截至2月17日,中日韓LNG到岸均價為2.82美元/百萬英熱,其中,中國LNG到岸均價為2.82美元/百萬英熱,折合人民幣1025.75元/噸,同比下滑72.7%。
從消費終端向上延伸,不論是「三桶油」煉化業務,還是山東地方煉廠,開工率均創下新低。
2月25日,大宗商品諮詢機構金聯創的監測數據顯示,疫情影響疊加部分煉廠計劃內檢修,2月,國內主營煉廠平均開工率降至70%附近,環比下降近13個百分點;地方煉廠平均開工率跌至40%以下,環比下降20個百分點以上。
「從行業縱向上比,油氣銷售終端和煉化領域受到的影響較大。但從橫向上看,在全國各行業尤其是服務行業均受到巨大衝擊的背景下,油氣行業受到的衝擊屬於正常情況。」自然資源部油氣中心原副總工程師嶽來群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油氣、口罩和蔬菜
目前看,油氣行業上遊勘探開發領域受到的衝擊最小。「三桶油」油氣產量較為穩定。
2月21日,中石油長慶油田內部員工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油氣田生產運營平穩,只是因交通管制及14天隔離等因素,員工返工率較低,增加了在崗員工的工作強度。
鑽井等上遊勘探業務,基本未受到影響。因為按以往工作周期,北方地區的鑽井業務,在3月天氣轉暖、大地解凍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施工;南方地區則等到雨季過後開始鑽井施工。
據唐廷川介紹,在原油業務鏈上,中石油將繼續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保障油氣田油氣正常生產。
作為中石油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今年的生產目標為6000萬噸。春節期間,長慶油田日均生產天然氣約1.35億立方米,天然氣日均銷售量超過計劃412萬立方米。天然氣總生產量、日產量和外供量,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中石化的油氣產量也保持增長。今年1月,中石化生產原油298萬噸,同比持平;生產天然氣26.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7%。
2月12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宣布,渤中34-9油田已投產。該油田預計2022年將實現日產原油超過2.25萬桶的高峰產量。
「油氣田生產需要連續性和穩定性,一般情況下不能關井限產,否則要恢復生產非常困難。」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毅軍認為,雖然目前成品油消費下降幅度較大,但這僅是短期因素。
「在動蕩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要保障能源安全,必須加大國內油氣資源的供應,這是大勢所趨。」劉毅軍稱。
去年年初,「三桶油」相繼出臺強化國內勘探開發的「七年行動計劃」。隨後,國內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捷報頻傳。2019年,中國原油生產結束三年來的下降局面,重上1.91億噸。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測,由於國內增儲上產的成效進一步顯現,2020年國內原油產量將達1.94億噸,同比增長1.57%。
面對疫情,上遊企業的工作「巋然不動」。但嶽來群擔心,如果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國內煉化開工率仍然低位運行、成品油消費終端低迷,那油氣資源的「憋庫、憋管」現象將較為嚴重。
這是讓油公司頭疼的問題之一。為了應對「黑天鵝」帶來的衝擊,石油公司採取了多項舉措。
唐廷川表示,目前中石油嚴格控制海上原油進口,採取少訂貨、推遲到貨以及國際轉售等措施,且嚴格控制成品油外採,並努力擴大成品油出口,提前安排船期。
據金聯創監測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汽柴油出口利潤可觀,煉廠出口積極性較高。2020年下發的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額總量為2800萬噸,同比大漲30.27%,主營煉廠的出口任務比較重。
針對天然氣業務,「中石油調減儲氣庫採氣量,由之前的7400萬立方米/日降至4000萬立方米/日。」唐廷川稱,且對中亞、俄羅斯、緬甸的進口管道氣,依據疫情爆發的不可抗力進行了調減。
此外,中石油推遲進口LNG船到岸時間,繼續利用接收站進行調節;加大與下遊用戶溝通協調,做好化肥、化工等企業復工前準備工作,爭取進一步增加銷量。
除正常的油氣生產外,石油公司還擴大了防疫物資的生產能力,加大醫用物資、消殺用品原材料的供應。這也成為近期石油公司的熱門新聞。
作為國內年產近百萬噸的最大醫衛用材料供應商,中石化2月6日發布消息稱,公司已向市場投放聚丙烯等醫衛原料1.5萬噸,預計2月繼續生產原料約8萬噸,且將增加消毒液的原料供應。聚丙烯是口罩的重要原材料。
中石油部分煉化企業也開始轉產、升級、擴產。截至2月9日,中石油累計生產醫用物資原料6.43萬噸。
在成品油銷售端,「兩桶油」擴充了非油品業務,第一次在部分省市便利店售賣蔬菜。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中石油遼寧銷售鞍山分公司等均在各自加油站推出了綠色蔬菜套餐。
在銷售模式上,「兩桶油」還開始採用加油不下車、開票不進店、購物不接觸的方式。
疫情過後的變化
新冠疫情的拐點尚未到來,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疫情對國際油價和國內油氣市場的影響是短期且有限的。
在2月23日舉行的cippe振威國際石油展「戰疫情·非常時期油企在行動」直播會議上,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朝全預測,疫情之後,國際原油均價維持在57-64美元/桶。
「一季度,國際油價受到影響,比預期約低3美元/桶,但隨著積極政策出臺,後三個季度的油價會逐步反彈。」劉朝全稱。
也有機構認為,近一周來,疫情在伊朗、伊拉克、義大利、韓國等國家爆發,給國際石油市場會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需重新評估疫情對市場的影響。
2月25日,全球商業資訊服務供應商IHS Markit指出,韓國是亞洲第四大石油需求市場,義大利是歐洲第五大需求市場,伊朗是中東第二大需求市場。再加上中國地區的原油需求量,全球約兩成的原油需求,正面臨新冠疫情的考驗。
2月24日,國際油價在連續多日上漲後迎來大幅下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超5%。截至北京時間2月25日收盤,4月交貨的WTI原油期貨價格下跌3.65%,報收51.43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3.76%,報收56.3美元/桶。
疫情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但對中小油氣化工企業的巨大影響已經形成。隆眾資訊對1500多家能源化工企業進行調查後發現,雖然企業復工情況較好,但仍然存在較多挑戰。
例如,產品需求不足導致企業訂單量、營收減少,倉儲物流運輸人員到崗受限,產能恢復速度慢,企業成本和資金壓力加大,疫情演變存在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的生產安排等。
「企業已經做好了過冬的準備。」隆眾資訊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閆建濤稱,除了堅持生產自求、保持合理的開工率之外,接受調研的企業期望政府能夠給予階段性稅收扶持,實行減免退。
企業還希望得到金融支持,緩解資金壓力,以及逐步改善倉儲運輸環節,加強流轉等。
在2月24日舉辦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秘書長叢亮表示,各地各部門已陸續出臺了有力有效的對衝政策。比如,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為防控物資重點企業提供低利率資金;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職工醫保費,對部分行業和個人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等。
「疫情過後,會出現新的兼併和重組,預計數量高於前年和去年。中小型企業要利用好國家政策。」劉朝全建議,特別是利用好金融工具。
此外,成品油銷售端將更加關注線上服務的模式。閆建濤認為,成品油銷售會從線下逐漸走到線上,建設更多的油氣交易平臺是大趨勢;面對消費者的業務,將越來越進入白熱化的競爭。
儘快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也成為企業加強管理的重要任務。
唐廷川建議,企業應系統梳理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短板,從應急物資的儲備品類規模結構、生產組織能力、來源渠道等各個環節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
(應採訪者要求,甄榮為化名)